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6章 免费马屁

    是谁?丁贵升。

    那天签约,贵升的爷爷丁满堂去高家做保人,看到办事干练、对自己礼敬有加的高希,很是满意。

    为了家族的长久兴旺,他在高家院子里坐着喝茶时,满脑子打算。

    不想一进家门,就见自己的儿媳丁柳氏、孙子贵升并他的三哥、六姐,几个人在抱怨老爷子胳膊肘往外拐,帮了外人。

    丁满堂气不打一处来,将他们狠狠地训斥了一通。

    又亲自查问贵升的功课,自然被问出不少问题。

    老爷子发狠让他罚跪、抄书,严厉警告他今后必须按时上下学,不得有误。

    丁满堂家世代务农,他对贵升寄予厚望,指望着他日后能中举,光宗耀祖呢!

    现在他自己是木铎老人,儿子丁成远是族长、现任的里长,家中人口众多,在村中是极有影响力的大户人家。

    但老爷子想得长远:哪天我归了西,儿子也不是里长了呢,丁家怎么办?这帮混吃等死的东西懂什么!

    想到这里,丁满堂越发对贵升严厉起来。

    及至晚饭时,连当里长的儿子丁成远,也被他在饭桌上狠k了一顿,责问他为何没有管教好儿子。

    丁成远当然就只能跟着自己的老子,训斥起自己的儿子。

    爷爷、爷,两大长辈重压之下,家里再无人敢吭声。

    自此,贵升不敢偷懒,每天早早地天没亮就被母亲丁柳氏拖起来漱洗,吃了早饭就往学里赶。

    丁满堂脸上这才有了几分缓和的颜色。

    “哦,贵升啊,来来来!”胡老秀才招手让他赶快进来,“你想学什么?”

    “刚才听到先生说,要让高希他们几个开始学论语,学生也不想落后,也要跟着一起学。”这些日子被长辈教训了个够,大概他也明白了些许道理,倒是想认真读书了。

    胡老秀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嗯,不怕吃苦?”

    “不怕!”

    “那么,刚才有没有听到高希讲‘人不知而不愠’?”

    “听到了。”

    “那你明白了什么是‘君子’了?”

    贵升从小被家人宠,又是村里的孩子王,自尊心极强。他也不笨,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问。

    他不是还欠着高希那个赌局输了后的“誓言”吗?当时他溜了,高希并未揪着不放,他大可蒙混过关。

    但你想读书明理,想做君子,你自己这关要过啊!

    贵升沉默了一会儿,脸也红了。良久,转身向高希,就准备下跪,要磕三个响头,兑现承诺。

    高希连忙扶住他:“贵升,使不得!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地、君亲、恩师,其他就要慎重了,我可受不起。那个誓就是兄弟之间赌气胡闹,我不当真,你也不必介怀。”【1】

    【6】

    【6】

    【小】

    【说】

    高希说得情真意切,贵升很感动,也保住了自尊。

    现在虽然学堂里其他学童陆续来了不少了,如果真的跪下去,还不是要被他们笑死,以后怎么混!

    此时,他内心对高希有愧纠、有感激、也有些许不甘,但最终还是被高希入情入理的言行感动,真诚地叫了一声:“哥!”

    “好好好,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这是仁爱的根本啊!

    这老秀才,觉得自己教育得法,心情大好,连赞美学生都用上了《论语》。

    真是酸秀才!

    接下来的几天,高希忙开了。

    胡老秀才给他布置了一大堆背诵的功课。《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本书,是以后各级科举考试的必考教材,不管你懂不懂,背熟是第一步,也是基本功。

    就算是高希有前世历史学、明史研究的学术功底加持,要在短期内背出来,还真难啊!

    后面还有《诗经》、《周易》、《尚书》、《礼记》、《春秋》五经等着他呢!

    没办法,他白天去学堂里,认认真真地听先生讲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晚上回家就猛背书。

    高罕也受了二弟刻苦读书劲头的感染,虽然无法天天去学堂,但白天忙完了活,晚上总是想办法和高希一起背书。虽然累了一点,但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

    只是,高罕真的被这个弟弟的背书功夫吓坏了。

    一段文章,他要反复背十几遍,还嗑嗑巴巴背不清楚。高希往往读一两遍,再背一两遍,就差不多了。

    高罕背得恍惚的时候,都怀疑这个弟弟的疯病是不是真好了:哪里有刚读书的人,就能这么快背出四书五经的。

    他很快和平安一样,认定这个弟弟是文曲星下凡。

    不过,高希自己知道,《论语》、《大学》还行,因为前世看得最多,其他经书背起来着实也不轻松。

    平安作为书童、男仆,更不得闲了。要添茶,要挑烛,还要在高希背了一段后,拿着书看,帮着高希背。

    高家的两个女人,高母高刘氏,还有丫环静香,晚上也不得闲,她们也挑灯夜战。

    干什么?织布啊!

    如今丁家村加入了供销合作的人家,定金也都收了,干活卖力得很,要赶工多做活,按时交布多挣钱啊!

    她们也听说了锦绣布行大发优惠券的事,听说十五那天,一套青布衫裤才十九文,价格不到平时售价的五分之一。

    丁嫂早将这件新闻在村里传播开了,许多人家的女人托丁嫂去揭优惠券。

    这么多人求她,丁嫂自觉风光无限。

    她哪里用自己亲自去揭。她大大方方地直接去了锦绣布行,老娘可是供销合作丁家村官方联络人。

    锦绣布行正忙得人仰马翻,谁顾得上她。她才说“优惠券”三个字,一个伙计看都没看她,就指了指一边刚抄出来的优惠券,让她自己去拿,另有一个伙计记录下了她取走的张数。

    她笑眯眯地拿上不少优惠券,带回村里,东家给一张、西家给一张,大家都等着十五去小官镇赶集了。

    但丁嫂这张大嘴也带回来了坏消息。

    什么坏消息?

    同行是冤家,就是以李记布庄为首的一小撮小官镇同行。他们幸灾乐祸,极尽所能散布出各种风言风语。

    什么锦绣布行要倒闭了,什么卖给大家的青布衫裤是旧布、次布做的了,什么这是疯子出的疯点子了,什么难听的话都有。

    当然,这些负面消息、假新闻,肯定也在小官镇上和附近的乡里传开了。

    听说还有别的乡的人进城,到锦绣布行索要优惠券时问,高希是谁,是不是疯子?

    这些乡下的村妇、闲汉,也就是过过嘴瘾听一乐。反正高家二小子,以前就疯,这也不是第一回疯到镇上了,也不稀奇。

    不是说他疯病好了吗,那还不允许人家复发吗?

    你看,众口铄金,但同样也人言可畏。

    流言蜚语,也能将人说死,杀人于无形!

    就在松江府所辖的这片土地上,大约五百年后的民国时代,一位叫阮玲玉的上海滩当红女明星,就是因为感情纠葛,被各种娱乐小报炒作,被身边人、影迷、不相干的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最后,她只能选择自杀,并在遗书上写到“人言可畏”。

    别以为吃瓜群众无辜,有时候,无形之中也成了杀人者或杀人者的帮凶。

    当然这些村妇、闲汉,并不真的在意锦绣布行会不会倒闭、高希是不是又发疯了,只要十五那天能让他们真的以白菜价薅到一套青布衫裤就行了。

    老百姓的活法,就是这么简单而平庸。

    高希当然也听到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消息。作为在互联网资讯时代淫浸过的穿越人,明朝这种原始的、口耳相传式的小道消息传播方式,对高希造成的资讯冲击,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连个狗仔队也没有,高希觉得太小儿科了!

    他现在只在乎两件事。

    一件是胡老先生要他们几个开始学《论语》的学生,将其中的《八佾》篇抄了,明早交过去。

    字数倒是不多,但这真的要了高希的命。

    学四书五经,高希能背,也能说,但也要会写啊!也就是要有一笔好字。

    这个时代参加考试,可没有水笔、钢笔、电脑答题,全得靠毛笔写。

    字不好,学问再好,没用!

    到时候交了卷,主考官一看字,直接就刷掉了,谁看你写了什么!

    说现代人穿越到古代,优势样样碾压古人,纯属胡扯!

    现代人天天电脑打字,许多人好多汉字连怎么写都忘了,还得靠拼音软件的联想功能才能打出来。

    平时连笔都不摸,更别说写毛笔字了。

    高罕和平安看了高希已经抄出来的那几页纸,也是直摇头,连平安的字都要甩开高希好几条街。

    另一件事呢?当然要再去一次镇上,他的那套青布衫裤,尚裁缝应该做好了。

    还有十五那天,现场到底怎么卖,还得提前安排安排。这个,高希有经验。

    穿越前,他可是文化馆的年富力强的副馆长,组织活动的事,经历得多了。

    所谓“预则立”,不做好计划、准备、预案,两眼一抹黑,怎么行!

    高希边想心事边抄书,弄到半夜,总算抄完了。

    自己看看,全是鬼画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