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6章 就这些了?

    纪纲这样的权臣,曾经深得永乐皇帝宠信,可是只在一夕之间,纪纲就被抓了。

    而且极其不可思议的是,如此重大的谋反案,三法司只审了一天就结了案。

    这不是儿戏吗?就算是偏远乡下一个知县审一个偷鸡摸狗的案子,收集证据、审问证人和案犯,乱七八糟的事加起来,也要两三天呢!

    可是,这真不是儿戏!确实是一天审结。

    纪纲准备谋反不是一天两天了,永乐皇帝、朱高炽和高希一起演戏,布这盘大局,也不是一天两天。证据太充分了!

    仅凭纪纲被抓时头上的冕旒和身上的龙袍,也足够治他的罪了。

    纪纲倒台,官民大快人心。

    纪纲在午门外凌迟,不少人去围观,看着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大魔头身上的肉,一条条被割下来,看着他慢慢地奄奄一息,最后死去。

    围观者中有许多人的家眷是被纪纲折磨死的,他们等到了正义到来的一天。

    纪纲倒台,大明的政治舞台却并没有风平浪静。

    高希恢复了工部侍郎正三品的职务,仍旧到文渊阁上班,参预朝廷中枢机务。

    这天朝议结束,永乐皇帝留下朱高炽和高希嘎三胡(即唠家常),难得轻松一下。

    “父皇,纪纲去后,高希一直临时接管锦衣卫和诏狱,你看...”

    朱高炽倒是希望高希接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高希是他的心腹,也是他的四弟,文武兼备,有这样的人掌握着锦衣卫,对于稳固太子的地位以及将来即位,都是有好处的。【1】

    【6】

    【6】

    【小】

    【说】

    可是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耳目,拥有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特权。只要永乐皇帝还在世,他这个太子就不能对这个职位表现出一丝一毫的觊觎。

    “希哥儿,你的意思呢?”永乐皇帝问道。

    “郑大伯,太祖创立锦衣卫的用意,是为掌握朝局,惩治不法臣民。然后,因其拥有特权,很容易被纪纲这样的野心家利用。他们欺上瞒下,将朝廷风纪搞得乌烟瘴气,官心民心一失,大明江山的根基就会摇晃。我的看法是,只查特权还在,任谁做了锦衣卫指挥使,都难保不变成纪纲这样的人。”

    “四弟的意思是...”朱高炽没明白高希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我不想做这个锦衣卫指挥使,还希望郑大伯考效法太祖,逐步裁撤抽锦衣卫。”高希说道。

    高希说的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认为锦衣卫有滥用职权之虞,便废锦衣卫,案件刑狱全部交由三法司审理的事情。

    但到了永乐皇帝上台,锦衣卫又被恢复,以致酿成纪纲“指鹿为马”,最后谋反未遂的事件。

    永乐皇帝没有动怒,也没有回应高希的提议。

    “四弟,今天只有你我和陛下在此,你难道还不明白陛下所担心、所顾虑的吗?”

    朱高炽先将问题点名,免得高希又说出让永乐皇帝暴跳如雷的话来。

    “郑大伯、大哥,一代英主唐太宗爱引用《荀子、王制》中的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江山稳固,并不在于有没有锦衣卫,而在于百姓人心向背。纪纲在日,欺瞒圣上、倒行逆施,官民皆受其苦。人们虽恨纪纲和锦衣卫,但更恨朝廷,朝廷就危险了。纪纲被除,大快人心,民心就向着朝廷、向着陛下,就算没有锦衣卫,大明的江山也更稳固了。”

    “且锦衣卫在纪纲的荼毒下,已经臭名昭著。不如顺势将其裁撤,一是顺了民心,二是避免再出第二个纪纲。如此,陛下心安,也是大明臣民之福。”

    高希之所以一直反对锦衣卫,极力鼓吹裁撤锦衣卫,因为他知道锦衣卫这种拥有无边特权的特务机构,只会让大明朝更为混乱。

    锦衣卫看起来忠于皇帝,但谁能保证不再出第二个想谋反的指挥使。

    怎么办?再设一个部门来监督锦衣卫吗?

    是的,如果高希不加干预,再过几年,再设立的东厂就将成为更有特权的特务机构,连同锦衣卫也一同监视。

    再后来,又设西厂、内行厂,更加混乱、无法无天。

    大明江山的崩塌,从源头上说,永乐皇帝偏爱的锦衣卫确是始作俑者之一。

    听了高希的话,永乐皇帝倒没有发怒,只是表情紧绷,因为高希说的道理没错,只是不顺他的心意。

    对于生性多疑,想要随时将一切敌对势力和政权隐患消灭的他来说,锦衣卫必不可少。如果没有了锦衣卫,他就像瞎子和聋子一样,以后便要寝食难安了。

    “希哥儿,你不在朕的位置上,不能体会到的朕的苦衷...”

    永乐皇帝停了停,觉得自己这顺话说得多余,高希怎么也不可能做到皇帝的位置上,体验做皇帝的难处的。

    他又问道:“若裁撤了锦衣卫,你如何能让朕时刻掌握朝局,及早惩治不法呢?”

    “锦衣卫可以逐步裁撤,但其特权应尽快削减。比如锦衣卫有刺探消息、监督官民的权力,但刑讯、逮捕、处决这些权力应没收,交还三法司。如此,郑大伯你仍旧可以随时知晓朝野上下、内外官员的消息,三法司则可以按照律法和陛下的意思惩治不法。我大明的刑侦司法体系才能有条不紊,江山得以永固。”

    道理没错,但裁撤锦衣卫仍旧过于敏感,永乐皇帝也不认为真的有那么好。

    “是否裁撤锦衣卫,改日再议。“永乐皇帝这句话意思是,不要再说了,至少我现在不同意。

    过了一会儿,永乐皇帝又加了一句:“既然你想裁撤锦衣卫,你就不要再代行锦衣卫指挥使的差使了。郑和最近上了不少奏折,说再次下西洋的事正在准备,但上回垮塌弄坏了作塘,造船上碰到不少问题。你也是工部侍郎,去看看吧!”

    “父皇...”朱高炽有点惶恐。

    高希才因为平安纪纲有功,恢复了正三品的官阶,怎么永乐皇帝又要让他去龙江船厂,虽然这表面上起来不是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