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9章 何不归“玩蹦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开始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既然是改革,就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在所难免会对人们固有的思维和观念形成冲击。

    当初大明朝“西洋公司”的成立,如果没能让文官们普遍受益,可想而知“西洋公司”就不可能成立。

    龙江造船厂的公司化改造,虽然目标和西洋公司一样,希望朝廷、官员和工匠们都能从中获益,但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工匠们。

    因而在没看到实际利益前,官员们,尤其是工部原来派驻龙江船厂的官员们顾虑重重。

    公司化改造的第一步,便是裁撤工部龙江船厂提举司,以及撤回内官监派驻龙江船厂的大批内官。

    原工部郎中郑齐和原提举司提举黄宝屠都保留了官阶,但去掉官称,被任命为新的龙江造船厂的总召和襄理,并且有业绩考核指标。【1】

    【6】

    【6】

    【小】

    【说】

    当然年薪也大幅上升,还能根据业绩完成情况每年获得不菲的年度奖金。不过薪金都从新龙江造船厂支领,不再由工部派发。

    大多数原派驻船厂的工部官员,都选择回到工部任职,甚至候任,也不愿意在新船厂任职。

    宁愿领取微薄的官俸,也要保住官家的铁饭碗。

    毕竟,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安稳,而厌恶风险。古今相同。

    这天,高希等人正在公事房里商议公司化改造和建造新船的话题。

    “公司化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但修造船效率还是没有明显提升。郑总召、黄襄理,这样下去,你们是完不成修造船任务的。垮塌案都过去多久了?郑总召,三号作塘怎么还没有完全修复?”高希提醒道。

    “大人,我和黄襄理已经查问过帮工指挥、厢长,还有一线的工匠,干活都有气无力,出工不出力的样子。问发生了何事,又都摇头。我们也急啊,但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查明原因。”郑齐说道。

    公司化改造后,这两个月,工人们的薪水都比原来有所提高,而且都是按时发放的。

    照理说工匠们的日子应该经比原来好过才对,做工的劲头也应该更足了才是啊,怎么反而无精打采,效率下降呢?

    高希心中纳闷,只得说:“嗯,我知道了,此事会后我来找你。先议别的事吧!”

    郑和作为出使西洋的正使太监(钦差正使总兵太监,正四品),先说了起来。

    “高大人,自西洋公司成立后,船队带回来的财货大幅增加。同样,这回出使西洋要出口带走的货物,也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货物太多了,有些码头仓库已经堆满了,我正愁船只数不够,装不下如此多的货物呢!”

    副使王景弘,接着说道:“高大人,这次装船我估计都要花掉半个月的时间。而且货物太多,到了沿途各国卸货交易时,搬运货物又是一个大工程。”

    “还有一个问题,海上阴晴不定、风雨难测,不少货物或被风吹、或被雨淋,会损坏不少,甚为可惜。尤其是船队自带的粮食、药品等,这些一旦被风雨侵蚀、污染,会危及整个船队两万余人的性命。”郑和补充道。

    高希想了想,拿起一支笔,走到贴在墙面的报纸上画了一个长方体,标上了尺寸,长宽高分别为9尺(约3米)、6尺(约2米)、6尺。

    然后,他在旁边写了几个字:集装箱货柜。

    “集装箱货柜?”众人都是一脸好奇,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

    “集装箱货柜,是什么东西?”郑和问道。

    “所谓‘集装’,就是集中装卸。先在岸上将货物集中装入每个集装箱中,然后直接吊装上船固定好就行了。”

    “老天,这么大的货柜,怎么搬到船上去,又怎么固定呢?”王景弘惊呼起来。实际上,他的疑问,也是众人的疑问。

    事实上,高希已经考虑到了明朝的科技水平,将后世货柜尺寸进行了缩减。

    现代货柜尺寸中20尺柜算是最小的了,长宽高约为5.7米、2.1米和2.2米。高希给出的尺寸,要比这个尺寸又小了约一半。

    高希又在纸上简单地画出一条船的样子,除了留出船楼驾驶舱和桅杆的位置,其他地方全都是空的,上面林立着横七竖八的架子。

    “只要将货柜放到这些架子上去就行了。每个货柜的四角都留出孔洞,与货架上的孔洞对接固定就可以了。”高希比划了一下。

    “啊!这么简单?”众人都惊叹不已。

    “如此一来,货物并不需要在码头上装卸。可以在任何地方装完了,直接运到码头上船就行了。是不是?”郑和兴奋地问道。

    “正是如此。”高希说道。

    “可是这么大的家伙,怎么装上船去呢?”郑和又问。

    王景弘、郑齐等人也睁大了眼睛,等着高希给出答案。

    高希先是画了一个巨大的船码头,然后画了一个桁架结构。

    “你们看,这个叫吊装桁架,用钢铁做成的,下面有轮轨。上面伸出去的这个长臂有滑轮和绳索,将集装箱吊起后转移到船上,就像这样。”

    高希说着,将桌上的一本书用手抓起,然后慢慢移动,放到了一边的一张凳子上,众人一下子就明白了。

    “这也太简单了!”众人一听觉得道理很简单,但没人具体提出这个起法,就是想不出来,只能一包包地货物往船上背、往船仓里堆。

    “郑大人,这样的货柜船,能不能先造一艘出来,建一个这样的码头,西洋公司这边出钱买。”郑和向郑齐说道。

    虽然都是为朝廷办事,都是国企,但现在西洋公司和新龙江造船厂都是自负盈亏的上市商号,都有业绩要求。

    郑和现在等于是代表西洋公司,向新龙江造船厂订货了。

    有大生意上门,郑齐当然高兴,连连说好。

    “造价预计多少?”郑和问道。

    “还不知道,若参加三十二丈海船的造价,大约需要七余多两银子。”

    “啊!”众人惊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