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85章 时来运转

    在永乐皇帝的内心,自从在瓮池认识了高希,他就对高希非常满意和欣赏。

    像这回处理抚恤案,挽回了朝廷在百姓中的声誉,这可不是区区七万余两白银可以衡量的。

    事实上,高希为官以来处理的事务和案件,桩桩件件都在永乐皇帝心里装着。

    可是,偏偏在对待宦官和锦衣卫的态度上,两人的分歧巨大。

    高希是穿越人,太了解宦官和锦衣卫,包括后来的东西厂、内行厂等特务机构,在大明朝历史上所起的负面作用了。

    宦官得到重视和重用,在大明朝,正是从永乐皇帝这一朝开始的。

    正如御马监在神机营、内官监在龙江船厂的横行,由于宦官们借“监察”之权广泛干涉军政事务,激化了宦官和文官武将的矛盾,当然会影响官员们施政的效率和积极性。

    更为可恶的是,人性的贪婪在这些宦官的身上暴露无疑。

    监军的宦官侵占军饷,税监肆意加税,龙江船厂的太监几乎鲸吞所有的抚恤银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明末,情况越来越严重。

    永乐皇帝任用宦官的初衷是巩固皇权,却没想到反而是大明灭亡的催命符。

    高希一再上书提议裁撤太监干政,正是碰到了永乐皇帝最敏感的神经,龙颜大怒当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在高希整顿和改革了神机营和龙江船厂后,永乐皇帝是做了相当程度的妥协的。

    即便高希离开了神机营,御马监派驻神机营的“提督内臣”虽然保留,但已无“人、财、物”方面的实权,只有检查军纪和汇报神机营情况这两件事可做了。

    而这一回在龙江船厂,公司化改造后,高希则是要将太监势力完全逐出。

    在后世的公司治理中,本来就有“监事”一职。

    工部代表朝廷,目前是龙江船厂唯一的股东,可以指派人选来担任监事一职,而不必是太监。

    高希提出裁撤内官监派驻官员,永乐皇帝生气一事,暂时没几个人知道。

    舆论场上,关于抚恤案的报道则是连篇累牍,且一面倒地称赞高希、太子,最后对永乐皇帝用人得当也称颂不已。

    这多少抵消了永乐皇帝的一些怒气。

    后来发出来的圣旨,只是严加惩处了李用、曹德林等贪官污吏。

    对于高希,不褒不贬、不奖不抑,外界一片错愕,议论纷纷。

    高希则不管这些,一门心思领导着整个团队,日以继夜地建造大明朝的第一个货柜码头、第一艘集装箱船。

    你别说,中国工匠的效率真不是盖的!

    一个试验性质的货柜码头已经造得八九不离十,十来个木质集装箱已经堆放在一边。

    阮安等能工巧匠居然根据高希画出来的后世起重龙门吊的示意样式,将龙门吊造了出来。

    只不过这个时代还没有电,也没有起重电机,只能靠滑轮组和人力相结合达成吊起和移动货柜的目的。尽管如此,装卸重量和速度都大大提高。

    此时,两个钢制龙门吊已经树了起来,只是高希有些担心大明朝目前的钢铁冶炼技术,能不能保证这两台吊机正常运作。

    不过还好,满载的货柜顺利完成了吊装和卸载作业。于是,货柜码头的建设全面展开。

    与此同时,还派了两支船队带着龙门吊等配件,精选了五十名建筑方面的资深工匠,前往下西洋航线上较为重要的两处地点占城(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和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巨港,当时是明朝的海外“飞地”,为旧港宣慰司),建造货柜码头。

    集装箱船的建造速度也非常快。

    龙江船厂的工匠们现在干劲十足,一是因为抚恤银子到了手,二是公司化改造后,薪水有所提高倒在其次,主要是不再有人克扣,而且准时发放。

    高希还参照锦绣商号在小官镇的做法,建立起了社保制度,工匠和家眷都可以按比例报销看大夫和抓药的费用。

    龙江船厂还修缮了工匠村的道路和排水,建起了公共卫生间、子弟学堂,还请应天城内的医生到此开设医馆。

    总之,现在的龙江船厂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工匠和他们的家眷觉得生活正在变好,有了奔头。

    工匠们有了钱,也带动了消费需求。

    龙江船厂因为没有了太监作祟,郑齐和黄宝屠又清正廉明、治理有方,再加上高希这大半年的时间都泡在这里,龙江船厂的商业环境也越来越好,大量的小商小贩自发来到这里,或租或搭开设了许多小店家,吃穿住行应用尽有。

    龙江船厂厂区,成为了应天城内除锦绣超市外,最适合开店经营的区域。

    而龙江船厂和锦绣超市之间,又通过锦绣超市的免费公共马车“龙超线”联系在了一起。

    但在供需双双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往来两处的人员和货物需求高速增长,一条免费的“龙超线”根本不够用。

    于是,锦绣商号又新成立了“皇家锦绣公共车行”,推出了大明第一条收费的公共交通线路“龙超客运一路”,同样来回龙江关和锦绣超市之间。

    龙超一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条有轨线路,也就是有轨马车。

    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有轨马车”,它在1755年由英国人约翰·乌特兰发明。

    1832年,一个叫约翰·斯蒂芬森的人,在纽约建立了第一条市区有轨马车线路,运营了三年。

    由于车轮在铁轨上运行,摩擦力大幅减少,同样的马匹数可以拉动几乎两至三倍的重量,而且颠簸更小,乘坐更舒适。

    高希还让人设计了“皇家锦绣公共车行”的商号标识,一匹有轮子的蓝色飞马,寓意马车在蓝天中飞驰。

    锦绣车行的有轨马车,要比“龙超线”的马车漂亮多了。

    它由四匹马拉动,有两节车厢,一长一短。

    长车厢是普通座,单程一文钱一张票,很便宜。有位子你就坐,没位子就站着。

    短车厢是软席车厢,只有九个座位,不过保证人人有坐,而且是沙发座,很舒适,还有专人为客人上下车时提地李。不过票价挺贵,二十文一张票。

    几乎与此同时,又推出了“龙超货运一路”,就是负责将城内的货物运送到码头,或将码头的货物运回城里。

    由于锦绣超市是“龙超货运一路”的起终点站,自然而然成了货物的集散地。

    大量需要将货物运往龙江关码头的客商,先将货物运送到设在锦绣超市的“皇家锦绣货运行”中转仓库,然后通过“龙超货运一路”运抵码头。

    皇家锦绣货运行还推出了一种新型的货运业务“海外货柜”,目前只开通了占城和旧港。

    海内外客商都很好奇,纷纷前来打听,这其中还有不少外国人。

    这天,在龙江船厂的公事房,有伙计来报“高大人,有两个蒙古人求见,说是你的老相识。”

    ww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