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06章 启程辽东,盛京论战

    崇祯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德胜门外。

    “永昌伯、符将军,你们此次领兵救援辽东,定要恪尽忠义,勿负朕望!”

    崇祯皇帝神色严肃的看着刘博源与符应崇,眼中满是期盼之色。

    “微臣惶恐,必当不负皇恩!”刘博源与符应崇当即抱拳行礼,大声的回道。

    “好!好!有永昌伯与符将军此言,朕就心安了!”

    崇祯皇帝欣慰的笑了笑,转身对着身后的内官道:“取酒来,朕要为永昌伯与符将军赐酒壮行!”

    内官低首应是,急忙端来了早已备好的两杯酒水。

    崇祯皇帝从内官手中接过酒水,一一递到刘博源与符应崇的面前,神色郑重的道:“永昌伯、符将军,朕就借着这杯壮行酒,预祝我大明辽东之战必胜!”

    “臣定尽心戮力,奋勇杀贼,大败东虏!”

    刘博源与符应崇说完,当即端着酒杯一饮而尽。

    赐酒完毕后,刘博源与符应崇便在崇祯皇帝的目送下,还有无数京师百姓的欢送下,率领着麾下兵马,向着辽东方向而去。

    看着大军逐渐离去,崇祯皇帝的眼中满是期盼之色。

    “列祖列宗保佑,我大明此战一定要胜!”

    此次随同大军一起的,还有被赐予监军身份的王承恩,以及代表陈新甲身份的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

    ......

    大军行进方向,先是从通州而过,而后经过营州、玉田、丰润、永平、抚宁,最后抵达山海关。

    当大军来到了山海关之后,守关的将领与城中的军民百姓,早已做好了迎接的准备,锣鼓之声、鞭炮之声响个不停,好不热闹。

    在潮水般的欢呼声中,守关将领将刘博源等人迎进了关内。

    随后,刘博源等人踏上了这座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城头之上。

    山海关,始建于大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万里长城的最东端。

    其关城的周长约四里,城墙高度约四丈,厚两丈,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防御性军事要塞。

    关城内有四个城门,东门为‘镇东门’,西门为‘迎恩门’,南门为‘望洋门’,北门为‘威远门’。

    四个城门均建有城门楼,且都筑有瓮城。

    刘博源等人率大军而入的城门,正是为东门‘镇东门’。

    在东门的城楼上,挂着一块巨大的牌匾,上书‘天下第一关’。

    站在十数米高的城头之上,望着脚下的护城河,刘博源不禁感叹,这‘天下第一关’的名号,果然不是白称的,也怪不得清军一直不敢进攻山海关。

    若是要强攻山海关,也不知道要填进去多少性命,而且还不知晓能不能攻下山海关。

    ......

    就在刘博源与符应崇率领兵马进入山海关之时,远在辽东盛京城的皇太极,就已经收到了情报。

    清国在大明的细作,可谓是无孔不入。

    特别是有了山西八大商的相助,那更是将大明的底细摸得个透彻。

    靠着大把的银钱洒下,就连许多边关将军都出卖自己的军情。

    对于此次入援辽东的兵马人数,皇太极早已是知晓的一清二楚,而刘博源与符应崇领兵达到山海关,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得到情报后的皇太极,急忙召集所有的八旗将领,商议应对刘博源的到来。

    就连远在义州的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也收到了皇太极的召令。

    ......

    崇文殿内。

    数十位清国将领齐聚在大殿之中,目光看向了龙椅之上的皇太极。

    “诸位,如今明军浩大,光是在宁锦之地的兵马,就已经有了十二三万。再加上刘博源已率领一万五千兵马,还有京营的五千兵马前来,总计兵力近十五万,其兵势极为壮大。”

    “朕心所忧,怕是锦州之战,会陷入一场苦战啊!”皇太极一脸忧色的说道。

    “哎!也不知这锦州之战是否就此算了!若是明国输了倒还好,可万一我大清输了,那将是有灭族之灾啊!”

    “诸位,不知你们可有何应对,还请都道来听听!”

    殿中的所有清国八旗将领中,对于前线情况最了解的当属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二人。

    他们二人久在前线,多次与洪承畴所组织的救援兵马交战,非常了解明军的战力情况。

    而且,在与明军的多次交战中,清军根本没有占到半点的便宜,反而还损失不少。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义州的兵马来书太少了。

    才四万的兵马,如何能与十二三万的精锐明军交战,这使得他们二人的压力极大。

    多尔衮与济尔哈朗都曾向皇太极请援,希望增派援军,以此来应对窘困的局面。

    最好能增派五万以上的兵马,甚至是皇太极亲征,才有可能打破当前的局面。

    恰巧在这个时候,刘博源等人领两万兵马入援锦州,正是请皇太极御驾亲征的好机会。

    当即,济尔哈朗站了出来,跪地道:“回禀皇上,目前我军一部盘踞在锦州南面的乳峰山,一部盘踞在锦州东面的锦昌堡,前有来自宁远的明军威胁,后有来自锦州的明军之敌,可谓是腹背受敌。”

    “洪承畴几次从宁远方向来袭,乳峰山的勇士们必将会遭到来自锦州城的炮轰,我军前后遭受袭击,实在无法容身。可若是不驻扎在乳峰山一带,那就形成不了围困之势。”

    “如今,明国再度派遣刘博源等人领两万兵马来援,前线兵力实在不够抵挡,形势已经非常凶险了。”

    “因此,奴才恳请皇上,为了我大清此战的胜利,为了我大清的国运长存,恭请皇上举国之兵,御驾亲征!”

    见到济尔哈朗将事态说的如此严重,不少八旗将领的面色很是不以为然。

    想他们大清自崛起以来,无不是以少胜多,常常大败几倍于己的明军。

    如今在前线的大清勇士,已经有了四万人,难道还不足以应对十二三万明军吗!

    就算是刘博源等人率领两万兵马增援,那也无需举全国之兵,让皇太极御驾亲征啊!

    再增派个三四万的兵马过去,难道还困不住这小小的锦州城吗。

    于是,不少八旗将领出言否决了济尔哈朗的建议,并讽刺济尔哈朗胆小如鼠,畏惧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