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9章陛下,真是英明神武啊!

    “韩赞周,给王卿赐座、斟茶。”

    朱由检收敛心神,随后撩了撩袍袖,对王永光说道,“王卿,朕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朕却不想听,你可知为何?”

    “臣不知。”

    王永光一愣,不解的看向朱由检说道。

    “原因很简单,朕不想让一个袁案再对国朝有过多的牵连。”

    “先前锦衣卫督办的袁案,被抓走多少官员?”

    “且这些人,都是袁崇焕供出来的,那没供出来的呢?”

    “自朕御极登基以来,国朝每年调拨到辽前多少钱粮,又摊派了多少辽饷?”

    “可从事实结果来看,平灭建虏一事,做的已经不是差强人意那般简单了!”

    “在时下这种局势下,王卿觉得空缺的内阁,若是行廷推之实,又将会生出多少风波?’

    “而眼下的国朝,根本就经受不住啊!”

    听完,王永光沉默了,尤其是袁崇焕自裁谢罪,临终前还都承认了。

    “王卿,不提这些事情了。”

    朱由检摆手道,“你这个吏部尚书,面对当前国朝空缺不少官吏,心中有什么想法吗?”

    “吏部这边,是否开始评选相应官员,补上那些空缺了?”

    “这件事情要抓紧办理啊,不可有任何纰漏。”

    一个抗税案,一个袁案,让在京官员中被搞下来一批,加之先前朝中的位置,就没补齐过。

    趁着现在局势还算平定,朱由检想给国朝补充一批新鲜血液。

    制衡朝堂的关键是什么,就是让合适的人,去合适的位置。

    不让同一派系的官员,在某一衙署,或多个衙署独大。

    “此事吏部已在议讨,不过还需要些时日。”

    王永光想了想,微微欠身道,“不过陛下,真要补齐朝中所缺官位,只怕要提拔一批地方官进京。”

    “那就提拔。”朱由检微微一笑道,“有王卿坐镇吏部,朕很放心。”

    “对了,翰林院这边朕觉得人员有些少,还有些不错的官员,也该动一动了。

    “朕拟定了几个人选,王卿看看如何,若没有异议的话,吏部就尽快着办吧。”

    朱由检抽出一份文书,递给韩赞周,让其转递给王永光。

    瞧见文书上面的人选后,王永光却顿时眉头微蹙起来。

    “陛下,这几人多是翰林院的编修、检讨、典籍。”

    “尤其是那管绍宁,以正七品编修,擢升为从五品侍讲学士,这是否有些……”

    “王卿,这管绍宁颇有才能。”

    “当前国朝要处理的政务较多,朕在翰林院简拔些官员,也能帮朕分忧。”

    作为大明养才的地方,在翰林院里面当官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以管绍宁为首的这些翰林院官员,那多是克忠职守之辈,尤其是管绍宁,虽人长得丑了点,但不管是品性,还是忠诚,那绝对没的说。

    原有时间线上,管绍宁可是抗击鞑清的忠臣,最后因拒不剃发投降,被汉奸杀害,其家独留一个孙子。

    像这样的忠贞之士,朱由检怎会不重用呢?

    且日后他还会挑选一批有才华、忠诚、务实的官员,进入到翰林院中。

    在接下来的三年暂稳期,没事多与这些新鲜血液交流,让他们逐步培养成帝党的后备力量,就是朱由检要做的事情。

    总不能帝党只让卢象升、孙传庭这些人撑着吧,那多少是不合适的。

    想要在崇祯朝办成一些事情,没有相应才能的官吏,且未形成规模的话,根本就打开不了局面。

    各地灾害频生、土地兼并严重、皇权不下乡的背景下,国朝于赋税方面的掌控被持续削弱,任何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改动,都会造成严重的麻烦。

    三年暂稳期,朱由检要构建培养‘帝党’这一政治群体,成为制衡朝堂、推动新政改革的中坚力量。

    帝党的政治群体,可以来自大明的五湖四海,出身勋戚、权贵、士绅、地主、寒门都行。

    不过想被挑选进帝党之列,除了要有才能和忠诚外之,要么年轻,要么仕途不顺。

    年轻,代表接受新鲜事物或新思想的能力强。

    仕途不顺,代表能沉下心来,接受新的理念,并一点点诱导改变。

    “阎相公不必这般紧张。”

    王承恩面露笑意,看着身体紧绷的阎应元,边走边说道,“此次皇爷召见,是点名要见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