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06章搅动江南诸省的局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前从北直隶赈灾行署,所调遣的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等一批生员和读书人,开始在辽地崭露头角。

    有在地方任职,有调往辽东督师府,有调去宁远平虏前指,肩负起相应的重担和职责。

    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周期的。

    对于朱由检而言,他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让这一批批拥有理想和热血的人才,通过自己的方式培养起来。

    特设的内务府文官班底,就会是这一批批人才的归宿,继而凭借自身本领晋升上来。

    逐步成为大明的栋梁!

    乾清宫。

    “各地试种红薯、土豆、玉米的收成很不错。

    看来以各地赈灾行署作为主导,来推广外来高产作物,这一思路是对的。”

    朱由检面露笑意,翻阅着所持奏疏,点头赞许道,“卿家兼领的农科院,此前所起到的作用很大。

    不然各地的赈灾行署所呈奏疏,不会言明各地有这等喜人的产量。

    无粮,人心不稳啊。

    特别是灾荒年景下,能吃饱肚子,别说是没见过的红薯、土豆、玉米,就算是让饿红眼的灾民吃观音土,都是大有人在。

    更别提一些地方,还出现易子相食的情况。

    今后农科院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各地赈灾行署的协助下。

    于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辽东等地,不断增加上述作物的种植规模。

    同时因地制宜的培育出产量更高的良种才行。

    这不是一件容易办成的事情。

    不过为了大明的黎民百姓,能多一口吃的,就算所遇困难再多,也必须将此事做好才行,这是救民的大事。”

    说着,朱由检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处在小冰河时期下,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依旧在深深困扰着大明,且在今后的较长时期内,都不会消退掉。

    鉴于这等复杂的国情,朱由检必须要未雨绸缪,设法增加大明的粮食产量,确保灾情发生时,朝廷能拿出赈灾粮解决问题。

    更为廉价高产的土豆、红薯、玉米等物,在朱由检的眼里,明显是最为合适的战略赈灾粮之一。

    在朝不保夕的灾情背景下,能够有一口吃的,就能救活一条人命,灾情侵袭严重之地,人就不能被称之为人了。

    “陛下的构想是好的,对农科院所拨银子也够,不过想持续增加土豆、红薯、玉米的种植规模,却面临着种种问题。”

    徐光启神情严肃,向朱由检拱手作揖道,“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它们的产量固然很高,可是愿意种植的人很少。

    特别是没有遇到灾情的地方,就表现得最为突显了。

    种植这些作物,是不能缴纳田赋和人丁税的,地方百姓不认可,就算是朝廷做的努力再多,那也是徒劳无功。

    而且土豆、红薯的窖藏很麻烦,稍有不慎就会让整窖所储的土豆和红薯,出现发芽或腐烂的情况。”

    朱由检眉头微蹙起来。

    尽管土豆、红薯、玉米等物,是在大明后期通过海贸就传进来了。

    可是它们在神州的推广种植周期,却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

    一方面是交通不便造成的。

    一方面是赋役制度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原因。

    之所以土豆、红薯、玉米等物,能在鞑清时期逐步推广开。

    其中占比较重的原因就是灾情太多,导致各地百姓知晓这些后,开始慢慢的接受这些外来作物。

    “的确是长路漫漫啊。”

    朱由检轻叹一声,双眼微眯道,“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暂以内务府的名义,每年向各地赈灾行署调拨一笔银子。

    用以定向收购晒好的红薯和玉米,至于土豆这一作物,可试着进行加工。

    每年收购的那批粮食,各地赈灾行署都要登记造册,寻找合适的地域修筑粮仓,定期进行检查,用以灾情所需的战略赈灾粮。

    这些事情朕会让内务府拟定相应章程,妥善的解决好此事。

    相信这样明确下来,会减少相应的麻烦。”

    “陛下英明!”

    徐光启闻言大喜,忙拱手作揖道。

    倘若有内务府插手干预此事,那今后在北方诸省治下,想要逐步增加该类作物的种植规模,必然能减轻不少的问题。

    想在幅员辽阔的大明,试着推广起某件事情,必然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