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55章新内阁人选

    当然,这些豪华座驾目前都已名车有主。

    温体仁会是最先得到这种豪车的一位。

    不为别的,就为了温体仁听话、有眼力见……

    每次只要朱由检透露出某方面的意图,老温基本上都是不遗余力的身体力行。

    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本应该与皇帝对着干,为文官集团谋福祉的首辅,这是相当难得的!

    老温享受这份殊荣理所应当。

    第二位就是孙承宗了。

    这位德高望重的名臣应该享有属于他的荣光。

    不管后世历史上如何评价他,就冲着清军入关后,孙阁老带着全家老小在老家高阳拼死抵抗。

    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放在后世,各位扪心自问,有几人能做到?

    为国尽忠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真要做到言行一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第三波享受这种待遇的就是下一批的阁臣了,这些人有孙承宗、卢象升、陈奇瑜、杨嗣昌、侯恂、范景文等,再加上督察院的两位大佬,李邦华和施邦曜。

    原本在温体仁将来致仕后,谁来担任首辅这一职位的问题上,朱由检曾经很是挠头,但现在选择的话要比以前容易许多,原因就是洪承畴的意外重伤。

    本来按找朱由检的想法,只要大战结束,内阁马上就会重新改组!

    王应熊和张至发致仕归家,洪承畴等人增补入阁!

    原先的内阁仅保留温体仁一人。

    等再过三五年老温七十岁的时候再让出首辅位子给别人,这是最顺畅也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流程。

    未来的首辅位子,朱由检其实是最想让孙承宗来做的,但论资历和官场人脉来讲,洪承畴是挡在孙承宗前面的拦路石。

    要是论科场资历的话,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中试,而孙承宗比他晚了一科。

    两人续起来的话,孙承宗还要尊称洪承畴一声前辈……

    洪承畴先后担任过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

    后擢升为浙江提学佥事,两年后既升迁为两浙承宣布政使左参议。

    先后担任了延绥巡抚、三边总督、五省总督等要职,最后更是以大学士的身份督师蓟辽,可谓是声名赫赫的朝堂重臣。

    而相比较来说,孙承宗的官场履历则要简单和寒酸的多。

    都是对社稷有功之臣,若是贸然强行破坏规则,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会引发其他重臣的不满和抵制。

    不拘一格降人材不是那么简单的,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和规则很难被轻易打破和改变,必须有个长时间的过程。

    朱由检已经决定,等大战结束之后,将以礼部尚书张国维才不堪用为名,令其致仕归家。

    以福建巡抚邹维琏接替他担任礼部尚书一职,福建巡抚职位由工部右侍郎李从群担任。

    这样的话,工部又会从内部进行一番调整,很多实干型官员会得到升迁。

    为了宣示自己会一如既往地重用有学有所长的技术派官员,李从群的升擢将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只有让有才干的官员流动起来,让他们感觉到为朝廷何百姓办事会有好的结果,这样才会逐步改变大明官场务虚不务实的风气。

    将来新组建的阁臣就是这些人了,排名是以孙承宗为次辅,准备接首辅的班,然后依次是卢象升、陈奇瑜、李邦华、杨嗣昌、侯恂、范景文……

    关于新内阁处置公务的范围和权限问题,朱由检准备采用后世已经证明非常有效的分管制度,以此来树立内阁的权威和影响力。

    首先是确立阁臣的品级。

    新内阁成员品级全部为正一品,然后按照排序来确定在内阁中的地位。

    首辅负责总揽全局,并及时完成皇帝交办的任何职差。

    由于即将成为次辅的孙承宗缺乏处理朝政的经验,所以入阁后会以协助温体仁处理政务为主,多看多学多提问,这样更有利于将来接好首辅的班。

    卢象升分管刑部和大理寺两个部门的相关事务。

    对于这位忠直的重臣,事关律法是否公正的职位更适合一片公心的他。

    陈奇瑜分管礼部、鸿胪寺、太常寺、通政司等部司的相关事务。

    官威甚重的陈奇瑜手腕狠辣,适合给这些文气过重的部司带来一股新风。

    李邦华还是分管督察院的相关事宜,刚直不阿的老李头就像唐太宗时的魏征,有他在内阁,至少可以起到监察他人是否结党营私的作用。

    杨嗣昌也是分管原先的本职工作,兵部尚书则由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