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三十二章 蒸蒸日上

    一场晚筵喝到次日天亮才算完结,将醉酒的臣属一一送走,王耀这才舒了一口气。看似他在饮酒闲谈极为放松……

    可那只是表面如此。

    实际上王耀全程聚精会神,一整场下来都在仔细聆听,也由此发现许多细节。

    臧霸、曹仁、张扬等将校言语中都透露着对大汉王朝的不满,往后如果自己自立旗号,他们绝不会产生抵触心理。

    至于毛玠则是无所谓,这位贤臣仿佛看透了封建王朝的本质,对于什么正统什么大义都不在乎,只要守法爱民便是主家现在自立为王他也不会反对。

    荀攸鲍信似乎对大汉还抱有幻想,尽管时至今日他们对汉朝已经失望透顶,但世家阶级潜移默化带来的影响,依旧使他们对于刘家王朝保持着一定忠诚。

    当然这无伤大雅,世家最擅长的就是见风使舵。如今天下纷乱但汉祚未终,忠于汉室者仍掌握着最强大的力量。

    士人忠于强者,此刻刘家还是最强。

    待到王朝没落,皇室威严彻底消散之际,他们这份忠君思想也会随之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张飞,这两兄弟因为刘备的缘故,言语颇为尊崇正统。然而那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眼神,却说明他们内心想法并非如此。

    毫无疑问,关张是正

    人也是爱国的,可这份情怀在于忠诚华夏血脉组成的正统国度,而非专门是刘家的汉王朝。

    有朝一日新朝建立,可选择效忠的华夏国度不只汉朝一个,他们的立场就会发生改变。

    在一代又一代昏君的统治下,如今大汉早不是昔日那个强汉。人心早已思动,许多人只不过是没有选择罢。

    天下苦汉久矣,就待董卓这把烈火烧至洛阳,将这破败的烂摊子彻底掀翻。

    这一天不会太远。

    ——————

    时至三月,严寒渐去。

    在这万物复苏的时节,皇帝的诏令终于随着信骑传遍各地。

    贫苦们刚刚艰难度过冬日,还在为买不起春耕的粮种而犯难,得知皇宫起火又要加税协助修宫,顿时沉默了。

    短暂的寂静之后,便是歇斯底里的狂怒。泥人也有三分火气,平民作为王朝最底层的存在,终日劳苦却忍饥挨饿,连过冬驱寒的柴火都要掰成两半来用,权贵们对此根本不知,或是知晓也毫不在意。刚才历经天灾人祸没等到救济……

    却等来了加税。

    这叫人如何忍耐?

    这已经不是剥削压迫,而是在逼贫寒去死。往年累死累活交完苛捐杂税都差点冻毙饿死,今年再加一道修宫钱,叫人如何支撑?在宫中裸游嬉戏的皇帝不知

    他这道诏令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点燃了民间反抗的情绪。

    交完税必定饿死,叛乱虽然凶险,却还有一线生机,如何抉择不必多说。

    再者就算横竖左右都是死,那又何必窝囊死去,平白便宜那群敲骨吸髓的狗权贵?反了!死也要拉个垫背!

    即便被镇压,即便脑袋被砍下来铸成京观那又如何?贱命一条何惧死?

    只要能给朝廷带来一点麻烦,哪怕是烧个县衙,哪怕是杀个恶吏……

    那就赚了,那就值了!

    一时间,狂热的反抗情绪蔓延到天下各地。去年潜藏起来的黄巾残部们趁机而动,一队队传教士走出深山,意图吸纳教众让黄天再次降临大汉。

    然而此次反抗的强度超乎所有人的预料,还没等黄巾传教士去号召,各地不堪重压的百姓已经起兵反了,规模大到可谓天下俱起。

    西及最西边的益州,南至最南边的交趾(交州),中原有黑山、黄龙等义军数十股,从者不下百万,势头难以抵挡。

    义军们相互配合攻打县郡,所过之处杀尽官吏,声势浩大此起彼伏……

    颇有星火燎原之势。

    刘宏得知消息又惊又怒,一边令大将军何进严防京都重地,一边任命朱儁为右车骑将军,率兵回京协防京畿。

    同时皇帝派遣南军北军前往各地平复叛乱,不过或是有不想再让皇甫嵩建功立威的想法,此次皇甫嵩虽被召回洛阳,却是和朱儁一同协防京畿,没有随军出征。

    在卢植袁隗的奋力谏言下,朝廷向少数无有叛乱的地区做出指示,要求各地主官管好治地,切莫再生祸端。

    时至今日,除却中央司隶以外,也就只有凉并幽三大边州未有叛军。

    凉州完全在董卓掌控之中,一有动乱就会被铁骑迅速镇压,成不了气候。

    而北面并州因为地广人稀,受加税影响不大,且有宽仁伟岸的义公将军王耀坐镇,故此没有发生叛乱。

    东边幽州同样有大贤坐镇,幽州刺史刘虞又可以说是爱民如子的典范,身为封疆大吏却常常与百姓一同劳作。幽州虽苦却团结一致,自然不会出现反抗军。

    随战事如火如荼,五湖四海皆响起汉祚已终的歌谣。

    朝廷年前平息黄巾賊回涨的威信,在此刻已经完全跌落谷底。

    ……

    位于中央的洛阳深陷阴云,无论上下皆是人人自危。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边陲朔方,却是一片安宁祥和。

    草长莺飞,万物复苏。

    难挺的寒冬已经过去,朔方一望无垠的草原不复枯黄,新生嫩绿的草儿随风摇曳,大队牛羊在

    其中转悠徘徊。

    由难民转为的牧人不再瘦弱,他们攥着牧鞭坐在草地上,望向朝阳的眸子里不见往昔麻木,却而代之的则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一片片清澈的湖泊流域,漂浮有简易渔船,渔夫们轻车熟路的驾船寻鱼,在合适的位置熟练撒网,捕捞着水鲜。

    朔方水域并非闭环,而是联通数条大江流域,无需担心过度捕捞影响生态。

    盐泽旁的制盐坊已然完善,除却熬煮锅灶以外,还开垦出许多盐田。

    仅凭日晒无需柴火,亦能产出上等粗盐。这些食盐会被分类,次级直接装车售往外地,好些的则送往郡府临戎,经过特别加工后成为雪白精盐,以礼盒装供至王家商队与雅皂等商品一同销售。

    黑土沃野间,无数农人正在汗流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