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5章 筹划建立大明报社京城分社

    得知这个坏消息后,大明报社内的一众编辑和记者瞬间慌了神。

    这是怎么回事?

    为何大明日报在武昌及其周围城镇会异常火爆,而在京城就变得反响一般?

    他们不禁开始怀疑自己,难道是报纸出现了质量问题?

    这才不讨京城百姓的喜欢?

    于是,他们围着楚王,嘴巴就像机关枪似的连续发问:

    “楚王,您快看看吧,究竟该怎么办?”

    “是不是我写的文章出现了问题?”

    “难道是因为我采集到的新闻不够有趣,不被人们喜欢?”

    朱桢环视诸人,双手虚按,示意众人安静。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变得肃然起来:

    “欲成大事,必须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志,遇到一点儿挫折,你们就慌了神,成何体统?”

    一众编辑和记者面面相觑,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不过,有些人心中暗自吐糟。

    楚王,大明日报要是倒下了。

    你家大业大,完全不受影响。

    可我们这些人,就又得去喝西北风啊!

    看到大家吃了蔫,朱桢的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有时候,过于一帆风顺并不是一件好事。

    遇到些困难,反而能锤炼人的意志力。

    “诸位,你们大可宽心,不论是编辑写的文章,还是记者采集到的新闻,都没有任何问题!”

    听到这,众人不由一惊。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既然内容没问题,为什么大明日报会在京城受挫?”

    朱桢眉心微动。眼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薄唇轻启,徐徐说道:

    “你们都忽略了一点,武昌和京城所处的地域差异。”

    “况且,京城的百姓也曾反应,因为关于武昌的版面太多,才导致对大明日报失去兴趣。”

    “通俗点来说,那就是武昌发生的许多事情,京城的百姓并不关注,所以他们才会觉得无聊。”

    “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增加京城乃至全国各地的新闻版面。”

    “同时,这也是大明日报从武昌走向京城,乃至全国的必经之路。”

    “虽然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却又不得不必须去做。”

    一番话下来,一众编辑和记者的脸上顿时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是啊!

    武昌和京城离得十万八千里。

    京城的百姓自然不会过于关注武昌的新闻。

    不得不说,还是楚王聪慧。

    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只是,采集全国各地的新闻,恐怕有些困难。”一名记者抬起头,眼中露出一些为难。

    朱桢点了点头,面露思索之色。

    这个记者说得没错,想要采集全国的新闻,无疑会困难重重。

    第一,人手不够。

    目前,大明报社内只有十名编辑、五名记者。

    单单处理武昌一地的新闻就已然非常吃力。

    若是一下子扩张到全国,人手根本不够用。

    第二,离开自家地盘,办事会多有不便。

    比如,武昌的一名记者跑到北平,去采访朱棣手下负责财政的官员。

    那么极有可能,这名官员会闭口不言,什么都不说。

    因为朱棣会认为,朱桢这是在刺探北平府的情报,怕是心有不轨。

    第三,路程和时间问题。

    武昌地处边境,距离京城的路途已然有些远。

    如果从武昌出发,去往其他边镇,那可就非常远了。

    甚至能跨越整个大明的疆域。

    一来一回,新闻恐怕已经变成旧闻了。

    不过,固然困难重重。

    可事在人为,总会有办法解决的。

    朱桢环视诸人,微微提高了几分声音: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接下来,大明报社先采集京城的新闻,增加京城新闻的版面。”

    “首先,按照本王先前考核你们的法子,扩大人手,再招募十五名编辑、十五名记者。”

    “其次,准备开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