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9章 新的机遇

    她淡淡地说:“哀家理解尔等之意,新的征程总会遇到困难与阻力,但哀家相信,只要大隋子民同心协力,我们必定能够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天地。”

    侍女听到太后如此说,心中暗自欢喜。她知道太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具智慧与胆识的女性,她能够理解并接受新事物,对大隋的未来无疑是一件好事。

    她恭敬地说:“太后英明,婢子等必定竭尽全力,辅助太后,为大隋的未来而努力。”

    太后微笑着点点头,随即转身,望着朝堂的方向,心中的思绪万千。她知道,为了大隋的未来,她要更加小心翼翼,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新的方向稳步前行。

    太后注视着窗外月高星密的夜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给人一种静谧而庄重的感觉。

    侍女见太后凝思不动,轻声劝道:“太后,今日繁务缠身,还请早些安歇。明日早朝,再与皇上商讨此事也未为晚也。”

    太后转过身来,目光虽带着些许疲惫,却依旧清澈如秋水:“尔言在理,哀家固然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此刻确实应该休息。”说罢,太后缓步走向她的寝宫。

    第二天,霞光初照,太后已与侍女一同来到了金銮殿。

    阳光穿过层层宫墙,洒在大地上,映出一片金黄。皇帝看到太后亲临,心中一紧,赶忙起身迎接:“母后临朝,儿臣定当恭迎至尊。”

    太后环顾了一下周围,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哀家来此,有要事需与陛下商讨。

    哀家希望陛下速速下诏,将林升和周康二人召回京城,哀家要亲问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皇帝略显讶异,然而他仔细观察太后的神情,不敢违逆,于是沉声道:“母后言重,林升与周康作出此举,乃是遵循儿臣之令。

    如今大隋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教化女子无疑是我大隋文明的进一步提升。母后若有何疑问,尽可向儿臣提出。”

    太后凝视着他,悠悠地说:“哀家知道你心中的想法,但一国之治,岂可儿戏。

    哀家希望你能慎重考虑。女子学堂的事,涉及极广,涉及到礼法制度与世间道理,一时之间难以定夺。”

    皇帝听后,心中有些无奈,但他也知道太后说的非无道理,便欠身道:“母后教诲,儿臣当深思。如母后所愿,儿臣即刻下令,将林升和周康召回。”

    太后点点头,转身缓步离去,心中却是满是忧虑。她知道女子学堂一事定会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但她更清楚大隋百姓对新事物的渴望与接受。

    她默默祈祷,希望这一切都能够顺利,大隋能够因此更加强大。而太后,也愿为此而努力,为大隋,为百姓,也为她儿子,她愿意尽她所能,去实现这一切。

    在宽敞的宫殿中,太后与皇帝并坐,面前几名侍卫如石像般肃立,宫灯摇曳,明灭之间映照着二人的脸庞。太后的目光凝重,皇帝却是淡定自若。他知道母后来此,必有要事。

    皇帝抬头看着太后,低声问道:“母后今日临朝,所谈之事,可是与女子学堂有关?”他的目中尽是警惕与询问,他知道,太后一旦得知这件事,定会有所动作。

    太后注视着他,眼中光芒一闪:“正是为了此事。哀家观察陛下近来举动频繁,暗中策划,心中多有疑虑。

    所以哀家特地询问了一番。却未曾想到,原来陛下是要做出如此大的‘创新’。”

    皇帝心中一紧,他知道太后对这个所谓的“创新”并不看好,一时间,心中急转,怎样才能说服太后,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问题。

    “母后,儿臣实在不觉得开设女子学堂有何不妥。这不仅能加强我大隋的文化教育,更能让女子们有机会学到更多知识,为我大隋的繁荣稳定助一臂之力。”

    太后轻声叹息:“哀家并非固步自封,不懂创新之道。

    但哀家担心,此举若是贸然推行,恐怕会引起朝内外的不满,大隋万一出现动荡,岂不是得不偿失。”

    皇帝急切地回应:“母后,儿臣深思熟虑,若能得到母后的支持,儿臣定能让这项政策完美落地,为我大隋的未来奠定基础。”

    太后却摇头:“哀家无法凭一己之力改变礼法制度,更何况这涉及到大隋的根基。

    哀家需要亲自与林升和周康见一面,哀家要问清楚,这女子学堂是何意图,为何要此时推行。”

    皇帝默然,他知道太后一旦决定见面,她必会设法阻挠,而且她深得文武百官的敬仰,影响力非比寻常。

    一旦她阻挡,推行女子学堂的计划恐怕会变得极其困难。

    这时,宫殿中的气氛紧张而压抑,太后和皇帝的对话像是一场较量,激烈而悄无声息。

    太后沉着脸孔,坚定地说:“哀家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