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4章 李菲菲的到来

    胡县令听了这首诗也是不住地点头:“确实是首好诗!”

    “虽然辞藻不华丽,但是气壮山河让人热血澎湃!”

    一旁的文人们本来想要贬低几句,但听到翁六一和胡县令的点评都闭上了嘴。

    蔡玉同眯了眯眼,他可不能让杨陌得逞。

    “翁先生,学生以为这首诗不值得推崇!”

    翁六一皱了皱眉:“那你倒是说说看!”

    蔡玉同冷笑说:“这首诗第一句就是狗屁不通!”

    “什么秦时明月汉时关,秦和汉是什么时期?”

    在这个世界的历史上,有尧舜有炎黄,但是没有秦汉。

    所以对他们来说秦和汉是完全不存在的时期。

    翁六一看向杨陌:“老弟,我对此句也有疑问。”

    杨陌却呵呵一笑:“秦与汉都是上古的朝代名称。”

    “都是我华夏上古极为强盛的时代。”

    蔡玉同反唇相讥:“我也是读遍了诗书,怎么从没听过上古时期有这两个朝代?”

    杨陌笑问:“你没听说过的不代表没有。”

    “你之前还没听过香皂呢,它不是也真实的存在?”

    蔡玉同皱眉道:“你这是偷换概念!”

    “你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杨陌笑了笑说:“我是从一本叫《史记》的上古神书看到的。”

    翁六一好奇地问:“《史记》?”

    杨陌点头:“没错,这本书是我从河怪的腹中取出的。”

    “这本《史记》详细的记录了上古时代的历史。”

    “除了这本书我还得到了其他的上古神书。”

    “我不仅从那些古书中了解了上古的一些事情,还学会了制作香皂、美酒、糖玉。”

    这下周围的文人们震惊了,原来杨陌赚钱的本事都是从那本古书里学到的。

    怪不得他以前不学无术,后来却突然就会制作那些神物了。

    这些事情好像能够证明那本古书的存在。

    蔡玉同冷笑一声:“那你拿出来给我们看看啊?”

    杨陌挑了挑眉:“蔡玉同,你早就觊觎香皂的秘方,怕是想偷学吧?”

    “你……”被杨陌这么一说,蔡玉同竟哑口无言。

    翁六一恍然道:“原来竟有此等神书!”

    “改日定要借给老哥看看!”

    杨陌微微一笑:“不用改日,我今日就可以把其中抄录的一些内容给大家看。”

    “不过要过一会,书还没运到。”

    翁六一点头:“好!那这句也就说得通了!”

    蔡玉同咬牙切齿:“你后面的诗句可是大逆不道!”

    “朝廷如今对燕国和白高国都是采取和谈政策。”

    “而你,居然鼓动用兵!”

    “是何居心?”

    此话一出,全场寂静无声。

    蔡玉同说得着实没错,杨陌的诗确实是与朝廷政策背离。

    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杨陌。

    杨陌冷冷一笑:“蔡玉同,朝廷的脊梁被胡人打弯了,你们这些读书人的脊梁也跟着弯了吗?”

    “读书人之所以被人尊敬,不是因为你能科举入仕!”

    “是因为,读书人代表的是华夏一族的风骨!”

    “读书人的脊梁是撑起大宁的精神支柱!”

    “读书人若是没了风骨弯了脊梁,大宁迟早都会跪在胡人蛮夷脚下!”

    “我写这首诗就是要告诉天下,文人要站起来挺直脊梁!”

    杨陌一边说一边走向蔡玉同,他每说一句就往前走一步。

    蔡玉同完全被杨陌的气势压住,他一步步往后倒退。

    最后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完全说不出话。

    突然,在场的文人中有人高呼一声:“说的好!”

    “挺直脊梁!”

    其他的文人也被杨陌说得热血沸腾,纷纷振臂高呼:“不教胡马度阴山!”

    翁六一听着杨陌的话居然热泪盈眶。

    他高举双手喊道:“大宁的脊梁,做大宁的脊梁!”

    蔡玉同坐在地上喃喃道:“疯了!都疯了!”

    翁六一激动地问杨陌:“老弟,这首诗可有名字?”

    杨陌点头道:“已有名字了。”

    翁六一面带遗憾道:“叫什么名字?”

    杨陌笑了笑说:“就叫赠翁先生以明志。”

    翁六一听罢一怔,旋即他哈哈大笑:“谢过老弟了!”

    作为文坛盟主,他当然知道杨陌这首诗必然会流传千古。

    他原本的意思也是想要让杨陌把自己的名字加到诗名中。

    这样他就可以借着这首诗一起流传千古。

    如今杨陌不仅把他的名字加入,还说这首诗是为了明志。

    简直太合他的心意了!

    翁六一转身看向清虚子,一脸得意地问:“清虚子,你觉得这首诗如何?”

    清虚子点点头道:“足以流传千古!”

    “比燕国的沈墨卿如何?”翁六一继续追问。

    清虚子微微一笑:“气势远超沈墨卿,然华丽不若。”

    翁六一刚要反驳,却听清虚子道:“然不久前听闻一首《虞美人》,也是大宁文人所作。”

    “便已超越沈墨卿许多。”

    翁六一皱眉问:“《虞美人》?”

    他刚要继续追问,却听到一阵琵琶声。

    文人们都转头寻找那琵琶声的来源。

    他们发现声音从洪河上的一艘画舫传来。

    画舫的平台之上,一个红衣女子款款而坐。

    她正轻抚着琵琶,随后她轻启朱唇唱了起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清虚子捋须道:“这便是那首《虞美人》!”

    翁六一听罢也是赞叹:“确实是一首好词。”

    “不知是何人所作。”

    清虚子摇头:“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