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3章 民生多艰

    本来想把尴尬隐藏过去的陈南思,被翁同海这么一说,尴尬更是翻了几倍。

    她忙是把刀插入刀鞘:“嗯,还行。”

    这刀当然不是凡品,这可是杨陌送给她的斩虏刀。

    吹毛断发削铁如泥的斩虏刀!

    见陈南思表情不自然,翁同海也便不再看她。

    “走吧,杨爵爷。”

    翁同海一边说一般拉着杨陌往后走去。

    既然是翁六一的侄子,杨陌也便不再提防。

    他随着翁同海一起来到了县衙后堂。

    几个人分别就坐,一个衙役端上来几碗水。

    “县里户头紧张,只能用白水招待各位了。”翁同海不好意思地说。

    杨陌端起水看了看那缺了口的碗:“翁县令,宜城县怎么成了这副样子?”

    翁同海把自己的碗放下,叹了口气:“爵爷有所不知。”

    “以前镇西军在的时候,他们都是在边镇屯田。”

    “平日里自己种地产粮食,战时朝廷提供粮饷。”

    杨陌点了点头,这是大宁边境军队的普遍情况。

    翁同海继续说道:“可是自打镇西军撤番号后,这里的守军就是各地凑来的厢军了。”

    “厢军本来就不种地,自然就没有粮食收。”

    “朝廷又要求各地各自供养厢军,不给粮饷。”

    “可襄州是边境,不让他们吃饱受苦的还是我们。”

    “所以,本州便在每年的税粮基础上加了五成。”

    听到这里,杨陌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大宁的税赋本来就高到令人发指,再加五成还要不要人活了?

    “五成?这岂不是要逼反老百姓?”杨陌沉声反问。

    翁同海叹了口气:“我们也是这么与州里说,可州里强行摊派。”

    “不得已,我变卖了全部家产来堵窟窿。”

    “实在不够的才向百姓征收。”

    他指了指自己身上的补丁:“这就是为何穿补丁衣服。”

    “我家娘子和孩子的衣服补丁更多。”

    杨陌这才明白,原来翁同海也是不得已。

    方才还真是错怪了他。

    他站起身对翁同海深深一揖:“翁县令,方才多有不敬,这厢给你道歉。”

    看到杨陌如此,陈南思也为自己一开始的冲动感到不好意思。

    她也站起身对翁县令抱拳:“方才我也对翁县令很无礼,请见谅。”

    翁同海摆了摆手:“两位休要如此,下官没有把宜城县治理好,还是我的不对。”

    他抬起脚:“我至少还有草鞋可穿,多少百姓连草鞋都没得穿。”

    杨陌叹了口气:“这样下去也不是个法子,宜城县尚且如此,其他县岂不是更难?”

    宜城县的底子可比洪山县要好很多,其他那些还不如洪山县的的是什么样子?

    杨陌不敢想象。

    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一直就是勤劳老实,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能忍着活下去。

    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杨陌看到的华夏大地都是如此。

    他们肩上扛着朝廷的税赋、敌国的岁币、门阀的剥削,一步步被吸血至此。

    与之相比,前世那个繁荣的时代真是难得的盛世。

    “嗐,说句不该说的,大宁的百姓真是天下最好的百姓了。”翁同海感叹道。

    “若是我们再不体会他们一下,他们恐怕只能造反了。”

    说到这里,翁同海一拍脑门:“你看我这记性,爵爷怎么来了宜城县?”

    “叔父他们可好?”

    杨陌微微一笑:“翁先生和不凡都好得很,两人每日读书研学很是惬意。”

    “至于我们……”

    杨陌顿了顿还是说了出来:“我们要去西北战场。”

    “什么?!”翁同海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你去战场作甚?那里血肉横飞,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他不明白杨陌不好好呆在洪山县跑去战场做什么。

    杨陌看向陈南思说:“这是曾国公之孙。他奉命来找我去西北战场。”

    “不能去!你可是咱们大宁文坛的顶梁柱!”翁同海坚决地说。

    “你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大宁文坛当如何?”

    “若让他们知道了你经过了我这,他们还不骂死我?”

    想了想,他还是皱着眉说:“不成不成!不能去!”

    杨陌站起身拱了拱手:“多谢翁县令的回护。”

    “西北战场我一定要去。”

    “哎,你能不能为大宁考虑一下?”翁同海声音提高了起来。

    “大宁多少年才出一个你这样的人才?”

    “你要是出事了,大宁又要黯淡多少年?”

    翁同海既然是书香门第,自然知道杨陌的文采水平。

    他的几首诗词已经在文坛流传开来。

    那才华横溢的诗词让整个大宁文坛交口称赞。

    很多人甚至把燕国诗集都烧了,终于等到了像样的大宁文人。

    他们很多人都激动地奔走相告,这是一个奇迹般的人物。

    他必须要劝阻杨陌,不能让他与那些丘八一起做无谓的牺牲。

    尽管他听说过杨陌制服山匪解了汉州之围的事情。

    杨陌挺直了腰杆凛然道:“正是为了大宁国家计,为了华夏民族计我才一定要去西北。”

    “若是我不去,襄州陷落,随州陷落,百姓当如何?”

    “山河易主,我们都成为敌国的奴隶,不是我想看到的结局。”

    “若是这些发生了,我到时候一定会后悔没有为西北战场出份力。”

    说完,杨陌对翁同海拱了拱手:“翁县令如果为我好,就让我去。”

    翁同海张了张嘴,没有再说话。

    他这个时候无论说什么都是苍白的。

    杨陌说的道理他岂能不懂。

    如今白高国的刀就架在大宁的脖子上,他作为宜城县令体会得比谁都清楚。

    “那我能为你做些什么?”翁同海叹了口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