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7章 原来是他?

    "够了,还未打下延安府,便要内讧了不成?"

    就当内讧一触即发的时候,便听得一道气急败坏的训斥声于高台角落响起,随后便见得几名身着华服的中年人缓缓近前。

    见这几人出面,刚刚还满脸狰狞的山贼头领们迅速低下了头颅,转而涌现了一抹讨好的笑容,躬身行礼:"韦老爷.."

    与此同时,高台左右正在逞凶斗狠的骑兵们也是连忙翻身下马,一脸敬畏的盯着高台之上的中年员外。

    见状,哀嚎连连的叛军士卒们皆是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并在几名校尉的催促下,手忙脚乱的组成了战阵,讲这些骑兵围在中间。

    但不知怎的,对于周围叛军士卒的动作,这数百名骑兵竟是毫无反应,只是一脸狂热的盯着高台,呼吸急促的厉害。

    "呵,果然如此。"

    高台左右的"异样"自是没有瞒过王嘉胤的眼睛,令其微微颔首的同时,还自眼眸深处涌现了一抹了然之色。

    最开始的时候,他便怀疑过面前这几名拥兵自重的山贼头领前来投奔他的用意所在。

    毕竟这些人常年盘踞在各个山头,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完全没有必要冒着杀头的风险,舍近求远的投奔于他。

    依着眼下的形势来看,这些山贼头领果然是受了面前这"韦老爷"的命令,方才领兵投奔于他。

    饶是早就知晓这些"南蛮子"手眼通天,但王嘉胤内心还是掀起了一阵滔天巨浪,此地可是与南直隶千里之遥的西北,可这些人依旧能号令这些凶神恶煞,就连朝廷都不放在眼中的山贼乱匪。

    这是何等可怕的一件事!

    "天干物燥,难免有些火气,但都是自家兄弟,别伤了和气。"就在王嘉胤想入非非的时候,便听得一道似笑非笑的声音在其耳畔旁响起:"王首领在前方打生打死,尔等在后方优哉游哉确实不对。"

    "明天,尔等便将麾下精锐尽皆派出,一举拿下延安府城,如何?"

    言罢,被称为"韦老爷"的中年员外便是一脸笑意的盯着面色不忿的王嘉胤,全然没有理会身旁的几名山贼头领。

    "是!"

    没有丝毫的迟疑,几名山贼头领便是躬身应是,其态度之殷切,令人咂舌。

    "便听韦老爷的吧。"

    沉默少许,王嘉胤也沉闷的点了点头,没有"得寸进尺",要求这些人即刻出兵,反正早一日晚一日也没有太大却别。

    只要这些人能够能够出兵,助他将延安府城夺下便可。

    "既如此,便各自去准备吧。"

    闻言,中年员外脸上的笑意更深,瞥了一眼不远处的正面战场,便是皱着鼻子,自顾自的走下了高台,好似对空气中的血腥味道有些不适。

    见状,其身旁的两位中年人也是踱步离开,脸上同样是涌现了些许厌恶之色。

    这大热天的,不能泡在池子里与娇妻美妾戏水也就罢了,还要跑到这贫瘠的陕北大地,看着这些粗鄙之人打生打死,实在是一件苦差事。

    在"韦老爷"离开以后,刚刚还与王嘉胤针锋相对的几名山贼头领也是陆续离开了高台,只留王嘉胤及其心腹仍旧待在原地。

    "大王?"

    见这些人先后离去,丞相王自用便是下意识的出声,脸上掺杂着些许惊疑。

    "鸣金收兵吧!"

    耳畔旁的声音将王嘉胤的思绪重新拉回到现实之中,稍显迟疑过后,便是一脸心疼的挥了挥手。

    眼前的延安府城,几乎可以用"绞肉机"来形容,每时每刻都会有麾下的士卒倒下。

    既然这些山贼乱匪答应出兵,那便没必要继续坚持了。

    "是!"

    闻言,王自用便是一脸急切的点了点头,随后便是急匆匆的离开了高台,传达王嘉胤的命令。

    不远处的高迎祥只是略作迟疑,便闭上了嘴巴,毕竟刚刚王嘉胤与那名"韦老爷"的交谈他也停在二中。

    只要这些山贼马匪答应明日出兵,眼下先行鸣金收兵,倒也不失为一个保存士气的法子。

    对于高迎祥心中所想,脸色难看的王嘉胤自是一无所知,他只是死死的盯着"韦老爷"等人离去的方向,心中若有所思。

    这些南蛮子手眼通天,定然是大明了不得的人物,但据他所知,这南方可没有姓"韦"的豪绅富商亦或者勋贵高官。

    "韦,韦,魏.."

    口中念念有词的同时,王嘉胤心中便是咯噔一声,随后脸上便是涌现了不可思议之色。

    南方姓魏的达官显贵不少,但最为显赫的当数世代镇守南京的"魏国公府"!难道这"韦老爷"便是出身魏国公府?

    一念至此,王嘉胤便觉得口干舌燥,只觉得仿佛有一块巨石,狠狠压在自己心头之上。

    这些南蛮子,竟有如此大的来历,一直默默影响陕西局势的,竟然是如此一尊大佛?

    难怪这些南蛮子能够调集可以打造攻城云梯及盾车的工匠,那魏国公府时代镇守南京,常年担任南京守备一职,于军中的影响力无人能比。

    随便调集些工匠,再简单不过。

    顺着这个思路想,王嘉胤只觉得思绪瞬间开朗,难怪这"韦老爷"口口声声向自己保证,声称陕西的边军自顾不暇,无力平乱。

    起初的时候,自己还以为这些人背后站着的是三边总督,如今看来却是自己想错了方向。

    南京那些勋贵的手自是伸不到陕西的边军上来,但他们却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影响陕西局势。

    自太祖建国以来,"漕运"便承担着为大明边军输运粮草的重任,尤其在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其重要性更是与日俱增。

    到了这崇祯朝,大明北直隶的钱粮几乎都需要通过"漕运"从南方筹措,那魏国公只需要在"漕运"上动些手脚,令陕西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