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臣杨鹤,领旨谢恩。"

    偌大的乾清宫暖阁,神色各异的朝臣相顾无言,只剩下左都御史颤抖的声音于暖阁中悠悠回荡。

    自"土木堡之战"过后,曾经与文官分庭抗礼的勋贵集团元气大伤,执掌天下兵权的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之后,大明朝的权利重心便是逐渐转移到了文官集团的手中。

    正所谓朝廷法度,威严有序。

    往常时候,莫说"三边总督"这等封疆大吏,凡是三品以上大员的任命,都要举行廷议,由众臣商议出候选人之后,才能由天子乾纲独断。

    但如今坐于案牍之后的天子却是没有争取在场任何人的意见,轻飘飘的便将"三边总督"的位置定了下来。

    如此乾纲独断,哪里有半点"垂拱而治"的样子。

    "咳.."

    也许是察觉到了暖阁中有些诡谲的气氛,始终默默立于朱由检身后,默不作声的御马监提督太监曹化淳突然轻咳一声,打破了暖阁中的沉默。

    其声音虽然轻微,但却使得眼神不断变换的朝臣们下意识的抬起了头,寻找着声音的来源。【1】

    【6】

    【6】

    【小】

    【说】

    见到众臣的目光看来,御马监提督曹化淳竟是下意识的抚摸了一下腰间的佩剑,这是天子昔日令他统率宫中腾骧四卫的时候赐予他的佩剑,平日从不离身。

    嘶。

    虽然曹化淳的动作瞧上去十分自然,好似无意触碰,但却让在场的朝臣们均是眼眶一缩,下意识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们倒不认为,这是天子假借曹化淳之手进行的威胁,而是想到了其他方面。

    昨日随同陕西捷报一同入宫的,还有陕西巡按陈琦瑜,陕西巡抚洪承畴以及三边总督武之望的奏本。

    依着这几人的说辞,早在陕西民乱初露眉头的时候,南直隶供应陕西的漕粮便是出现了"缺斤少两"的现象。

    待到府谷县乱民王嘉胤揭竿起义,正式与朝廷对峙的时候,南直隶供应陕西边军的"漕粮"更是完全消失不见。

    正因如此,手握整个陕西边军大权,坐镇固原镇的武之望才不得不对于陕西民乱"束手无策"。

    其根本原因,便是因为军队赖以维持稳定的军粮已然无法按时保证,他根本不敢率军平乱,否则一旦边军哗变,其造成的危害根本不是王嘉胤及其麾下叛军能比的。

    南直隶作为大明的经济命脉,一向享有极为特殊的地位,非但同样有大军驻扎,其税收更是由南京户部直接负责,并不上缴中枢。

    两百余年的传承下来,天高皇帝远的南直隶早已被那些与国同休的勋贵们经营成一块铁板,就连朝廷也不太能够插得上手。

    万历年间,朝中皆以"老乡"的关系结党营私,惹得党争四起,其中尤以"东林党"最为出名。

    不同于用"老乡"作为纽带的乡党,"东林党"则是以师生情谊大肆扩张,而作为其存身根本的"东林书院"便是坐落于南直隶的苏州府。

    换句话说,南直隶除了是勋贵们的天下,还是那些黯然离京的"东林君子"的老巢,更是所有富可敌国的商人们的大本营。

    扬州盐商,淮安粮商,苏州织造商...

    这些商人的背后,则是遍布整个大明朝,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令人咂舌的财富。

    以这些人的手段,在贯通大明经济命脉的漕运上动些手脚,使得供应陕西大军的漕粮无法按时抵达,再简单不过。

    因为事关重大的缘故,虽然在场的朝臣们早就意识到了其中端倪所在,但却没有人敢托之于口。

    但眼下御马监提督曹化淳却是用简单的一个态度,间接表明了天子的态度。

    案牍后面那位瞧上去风轻云淡的天子,已然对大明朝的朝臣产生了一丝不信任。

    "朕看了战报,此役当中,不少武将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诸如前任延绥总兵杜文焕,宁夏参将尤世禄,延绥参将虎大威,还有那自告奋勇的贺人龙.."

    "这些人本就是陕西当地人氏,此役又立有赫赫战功,内阁及兵部尽快拿个章程出来,看看怎么个封赏法。"

    "若是可能,便让这些人尽数留在陕西听命。"

    就在暖阁中朝臣忧心忡忡,担心案牍后的天子即将掀起一阵滔天骇浪的时候,朱由检却是话题一转,丝毫没有提及"按兵不动"的陕西边军以及疑点重重的南直隶,转而将话题带到了杜文焕等人的封赏问题上。

    "臣,领旨。"

    闻言,内阁首辅李国普便是忙不迭的应道,眼眸深处闪过一抹释然。

    尽管他内心不想承认,但却认为天子对疑点重重的南直隶选择"不闻不问"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结果。

    毕竟怎么说,南直隶都是大明朝的经济命脉,其重要性完全不是西南乃至于陕北可以比拟的。

    倘若南直隶生乱,只怕瞧上去蒸蒸日上的大明会瞬间崩塌,各式各样的"内患"都会接踵而来。

    "白杆军那边,也先回京听命吧。"

    不多时,朱由检的声音再度响起,引得包括兵部尚书王在晋在内的朝臣一众皱眉,户部尚书毕自严更是眉头紧缩,面色凝重。

    虽说白杆军的一应花费,一直是由天子的内帑复杂,但如此一支强军,非但不受兵部管辖,反倒是对天子唯命是从,实在是令在场的朝臣有些不舒服,好似被人监视一般。

    听闻坐落于城外西山的京营已是在总督秦良玉的手上焕然一新,已然具备了初步的战力,倘若彪悍的白杆军也回到京师,岂不是意味着天子手中掌握着两支"中央军"?

    下意识的,便有朝臣想要出声反对,但一对上朱由检那近乎于骇人的眼神,便是悻悻的闭上了嘴巴。

    他们知晓,这是天子与他们做的一场"交易",天子选择对发生在陕西的重重谜团视而不见,换取白杆军重新回到京师,护持其安危。

    "遵旨。"

    良久,稀稀落落的应和声于暖阁中先后响起,使得案牍后的天子下意识的握紧了拳头,眼眸深处也是涌现了一抹狡黠。

    "变天了.."

    不约而同的,所有朝臣心中均是涌现了如此念头,原本笔直的腰肌不由得松懈些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