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4章 史书,史笔,玉玺的意义

    第六十四章:史书,史笔,玉玺的意义

    若是此时朱棡在这,看到这一幕绝对会吐槽老朱的爱显摆。

    玉玺的真假其实不需要检验,不光是徐达检验过,军中的那些参军也参与了检验。

    而老朱此时让刘伯温检验,白了就是想要向刘伯温证明,证明自己绝对是一个值得效忠的明君!

    刘伯温低头一看,眼神也有些挪不开了。

    “这是……。”刘伯温有些震撼的看着玉玺。

    “这是扩廓的女儿献上来的,刘夫子你读的书多,这传国玉玺典故不少,且看看真假。”朱元璋笑眯眯的道。

    刘伯温点零头,不过还是没有坐下,只是俯下身子仔细的查看着玉玺。

    一番仔细的探索,刘伯温的神色已经是越来越凝重。

    老朱坐在一旁端着一杯茶喝的痛快。

    “老臣恭喜陛下,喜得玉玺。”

    良久,刘伯温躬身行礼,声音幽幽道。

    朱元璋放下茶杯,乐道:“此物为真?”

    刘伯温心头苦笑,明知道这是皇帝扮猪吃虎的行为,却还是不得不陪皇帝演完这场戏,点头道:“回陛下,这确实是真的,而且不光是真的,还证明了历史上不少的传真假。”

    “其一,证明了传国玉玺确实摔碎一角,后来由金匠补上。”

    “其二,北宋年间确实有人献上玉玺。”

    “其三,玉玺乃是蓝田玉所制,而非使用和氏璧。”

    这其中典故不少,不过玉玺的出现确实是证明了这些事件的真假。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就是考古的意义。

    一件物品,可以证实一个传。一段文字,可以认清一段历史!物证的存在,永远是铁证如山。

    朱元璋宽怀大慰,喜不胜收,笑呵呵的道:“这些典故对咱来没什么意义,咱看重的,是这玉玺本身啊。”

    刘伯温点头:“陛下洪福齐,君临下,实乃明君!”

    “如今玉玺现世,明陛下乃是皇权授。”

    “自古以来,对于传国玉玺的传颇多,可再多的传都抵不过传国玉玺本身代表的价值。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如今玉玺归大明,明大明必将繁荣昌盛,世代长存。”

    老朱听得兴起,哈哈一笑:“好!刘夫子这番话的咱心里舒坦。”

    “王景弘,去,宣召百官议事!”

    这是要开始显摆了。

    刘基虽然心中无奈,却也不得不笑意盈盈的点头。

    百官得到宣召,顿时感觉到压力的到来。

    陛下这是咋回事?

    这已经是这几月第二次深夜相召了。

    马车上,韩国公李善长坐在位置上,而他的身边则是参知政事胡惟庸。

    “恩师,你认为,今日陛下所召,所为何事?”胡惟庸问道。

    李善长缓缓睁开眼睛:“多半是传国玉玺的事。”

    “难道坊间流言为真?”胡惟庸有些惊讶道。

    李善长声线厚重,幽幽道:“下午时候,刘基被宣入了宫中,这么久没出来,看来这玉玺是真的归于大明了。”

    着,李善长有些感慨:“陛下确实是真龙子,自唐朝以后,玉玺行踪飘忽不定,赵宋王朝几百年都在寻找玉玺,皆郁郁而终。”

    “可如今大明立国不过五年光景,这玉玺便好似长了腿一样到了大明的手里!”

    “这样一来,不光是子高兴,咱们这些做臣子的内心也踏实。此事是好事,百官要表现的态度一致一些。”

    “即便是面对史笔如铁,也会洪武朝的官员辅佐的皇帝是真龙子。”

    胡惟庸听着李善长的话,点头道:“学生受教了。”

    沉默了一会,李善长睁开眼睛。

    “徐达卸任中书省左丞相,右丞相的位置就空缺了,如今朝中都在议论,谁会上任右丞相的位置。”

    “按照如今朝中的局势看来,陛下心里头是想要选刘基的。”

    这番话让胡惟庸有些不甘心。

    胡惟庸艰难的抬眼,便看到自己恩师那笑意盈盈的目光。

    “恩师……,这是……。”

    李善长抚须,收回眼光,缓缓道:“前几日陛下询问过我,认为谁作为这个右丞相好,我举荐了刘基。”

    胡惟庸有些不理解。

    他不明白为什么李善长要举荐刘伯温。

    李善长斜了一眼:“不揣摩陛下的心思是好事,但是行事还是要考虑到陛下的性子。”

    “陛下最厌恶的,就是结党营私。”

    举贤避亲这是老朱明面上交代过的事情,朱元璋最不喜欢的就是结党营私的人,搞朝中团体的人。

    所以李善长举荐了刘伯温。

    而这种情况下,由李善长这个即将升任左丞的人举荐的官员,必然会让老朱怀疑!

    “多谢,多谢恩师啊。”胡惟庸明白过来,长拜而下。

    李善长点零头。

    “陛下要打压淮西的武将,必然就要提拔淮西的文官。”

    “一张一合,方能平息淮西方面的压力。有咱们这些老伙计在朝中撑着,武将方面的反抗才不会过于巨大。”

    “这段时间你将尚书省那些陈年旧案,烂事,都翻出来查一查。”

    “做点功绩,陛下看得上。”

    一路闲话,到了奉殿,便看到许多官员已经到了。

    大明的文武分列并不明白,武将和文官拉家常是常事,还可以看到三五个武将叉着腰站在文官堆里吆五喝六的数落人。

    不多时,大殿中门大开,百官自觉的按照自己的位置排列开来。

    “上朝!”

    王景弘高呼一声。

    上朝的内容无非老朱宣召百官,自己得到了传国玉玺。

    此事无需再表。

    朱棡回了京城,第一件事就是去观稼殿之中摘了满满一大筐子的菜。

    随后带着回到乾清宫,开始张罗吃食。

    到吃,那朱棡可是有话了,行军接近半年,基本上就没吃过一顿舒坦的,都是嚼干粮饼,吃着烤肉喝着泉水。

    虽然听起来不错,可干粮难以下咽,烤肉腥味巨大,半生半熟,有时候还会被楚老二烤焦,根本吃不下去。

    看到面前的菜肴,朱棡是由衷感叹,等去了太原,自己得多搞几个大棚种菜。

    乾清宫的灶房,晋王朱棡亲自上手,开始对着一条两斤多的大鲤鱼动起刀来。

    而在乾清宫的门口,刚刚被太子妃常氏牵着手带进来的徐妙云则是看到了一个系着围裙,正在做材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