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章 赏罚分明

    陇右之战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从烦两将校士卒都郁闷的不行,战线拉的太长,大唐一时半会儿无力发动进攻,论坎力丝毫没有反击的意思,只在一心一意经营着河湟。

    尚戒心带走了兵马和嫡系部落,留下一个相对干净的陇右,各族百姓很愿意重回大唐治下,局面倒是稳定。

    封赏颁布,虽然将士们斩获不多,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官职升的不多,钱绢发的挺狠,也算皆大欢喜。

    一队队官吏拿着吏部的告身快马赶到,散布于各州县开始干活儿,他们必须得快点,这都已经耽误农时了。

    四月初,表弟正式下诏,陇右诸州免税一年,只征劳役,明年也只收半数,陇右诸部民心大定。

    烦了翻看着一堆公文猛挠头,朝堂又吵翻了。

    第一件事,陇右收复,吐蕃请议和,要不要答应。

    朝中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吐蕃不堪一击,如今盘踞河湟,久必为祸,应该紧紧手削死他,一劳永逸。

    另一派则认为吐蕃尚有余力,不可逼之过急,既然已经拿下了陇右,不如暂时与之议和消化现有地盘,也能腾出手来解决草原。

    双方都有道理,老裴和表弟有些拿不定主意,发公文询问他的意见。

    第二件事是黠戛斯可汗合素派来了使者,不但携带重礼,还自称大汉将军之后,与大唐同宗,言辞很是谦卑。此来除了请求朝廷册封,还请求大唐不要再收留回鹘残部,应该让他们回漠北去。

    到底要不要封?漠北换了主人,按理应该册封,可回鹘毕竟是大唐弟,黠戛斯招呼都不打就把回鹘搞死了,是不是不给大唐面子?

    若册封合素,等于承认了黠戛斯的合法地位,给了他统领诸部的名分。若不册封,他可能会恼羞成怒捣乱。

    至于回鹘残部倒没什么的,幽州镇已经开始接手了,你不收就不收,你以为你是谁?

    还有个事儿与第一件事关联,有人提出是否让杨大帅辛苦一趟,亲自去三受城看看草原局势,他对这种事儿是很拿手的,若能去了解一下,就近做出布置,能有很好的效果。

    可这事也有分歧,论坎力在河湟虎视眈眈,杨大帅若是不在,战事有反复怎么办?况且他那个悟能大师的名头,在陇右民间很有声望,冒然把他调离会使民心不安。

    表弟对此也拿不定主意,发文来询问他的意见。

    烦了沉吟片刻,提笔回复。跟吐蕃不能议和,继续拖。

    论坎力暂时没有发动进攻的能力,但河湟之地太重要了,不但随时威胁陇右,向北还联通河西。

    无论大唐要经略河西走廊还是为保护陇右,都必须拿到河湟。可那里是吐蕃大门口,他们也不可能放弃,所以双方必有一战。

    还一个原因是吐蕃局势,吐蕃的内忧外患比预想中还要严重,赞普崇佛走火入魔,与几大实力派贵族势如水火,只差一把火而已,河湟青海对于高原的意义不用多,论坎力是赞普嫡系,也是赞普最重要的外援,只要打败他夺回河湟,就能压垮高原饶心理,打破朝堂平衡,吐蕃必崩。

    第二封,对合素不但不能册封,还要狠狠训斥。

    合素既然请求册封,就该亲自来朝拜大唐皇帝,而不是派个使者来,你以为大唐的册封是大白菜想要就给?

    况且黠戛斯和回鹘都是大唐番属,大唐没来得及册封曷萨特勒,但依旧承认回鹘对漠北的统治,黠戛斯作为回鹘手下,悍然发动叛乱,屠戮回鹘汗帐,这是不能容忍的。

    最后,历代先帝承认与黠戛斯同宗不假,可那是黠戛斯黑眼部,跟你合素不是一支,不要乱攀亲戚。

    当然了,以上都是明面上的理由,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黠戛斯虽然搞死了回鹘,但其实力太弱,大唐不能给他名分助其成长,让漠北乱着吧。

    只要大唐还承认回鹘,李德裕和旭子就可以举着这杆大旗收拢其残部,将来对西域的回鹘人也好操作,在适当时候可以打着帮回鹘复国的旗号插手漠北。

    至于去不去三受城,思虑再三还是决定不去,他相信李德裕和旭子能做好,而且他现在确实不能离开陇右。

    一是怕论坎力搞事情,阿墨和鲁豹顶不住。二是他那个悟能大师的名头。传从西域到河西又蔓延到陇右,月儿又派来那些戏班子,使得悟能大师的名号非常响亮,这个名号使得陇右迅速安定,也使得烦了不敢离开,至少暂时不校

    送走两份公文,又拿起第三份,是关于他拐走文安公主的处理结果。

    牵扯到宫廷,问题很严重,但在大唐也分情况,比如京城上下都知道他和太后不清不楚,可那又怎样?他与皇家关系向来密切,既没耽误国事,又没人捉奸,爱咋睡咋睡,除了郭家,其余人也就莞尔一笑,感叹一下太师的特殊癖好。

    这种事儿私下里怎么都行,却不能掀开,掀开就要有个法,如果真有脑残御史以此事上奏,姑妈和烦帘然不承认,那御史也大概率会被表弟搞死。

    本来就算烦了跟文安公然有点什么也没关系,他却自己把事掀开了,玩假死拐走公主,那这事儿就得有个法了。

    未嫁的公主与外臣有私情,还搞了出假死脱身,妥妥的大丑闻。民间倒是好,吃瓜看热闹而已。公主一个三十的老姑娘,太师经常入宫,一来二去的看对眼不稀奇,太师也够意思,竟然还把人都弄出宫去了。

    朝堂对此事也不是太看重,大唐公主的名声实在烂的掉渣,各种丑闻就没断过,跟太师睡就睡吧,也不妨碍什么,事情的关键不是事态有多严重,主要是这事儿被摆到了台面上,就必须得有个法。

    事关宫廷,外臣没资格参与,只有皇帝拿主意。表弟给出处理结果:公主给皇家丢了大人,罢黜所有封号,滚去兰州常山寺出家为尼,死在那再也别回来了。

    至于烦了,罢太子太师为太子少保,罢陇西郡王为郡公,罚俸禄两年,戴罪立功。

    这处罚还是蛮狠的,公主去往偏远之地出家,太师为了个三十岁的老公主连爵位都被降了级,这也表明了陛下对皇家体统的维护,后世当引以为戒。

    而后又论杨少保收复陇右的封赏,陛下下诏,少保于国有大功,册封太子太师,陇西郡王。

    真是赏罚分明,就问你服不服吧……

    烦了挠挠头,绕来绕去,自己和皇室都丢脸,贡献了一些花边野史,其余一切照旧。

    “这什么乱七八糟的……”。

    下边是一堆私信,潇潇:郎君你要注意身体,早点回来……

    月儿:哥你注意身体,回来我帮你劝劝公主……

    姑妈:面首你什么时候回来……

    把所有公文信件往前一推,瘫在胡凳上闭目养神,文安安静的坐在旁边。

    “你是愿意死在半路还是去兰州做尼姑?”。

    文安轻笑道:“还是死在半路吧,也省的麻烦”。

    烦晾:“若去做尼姑,将来还有机会恢复封号”。

    文安笑道:“可别麻烦了,就做个钱氏跟着郎君便好”。

    “嗯,也行,那就不麻烦了”。

    玖拿着一摞请柬进来,“爷,诸部请你赴宴……”。

    “不去!”。

    为安抚秦州各家族和诸部落,他参加过两次宴请,问题是那些人不知道从哪听到的流言,还非得献两个女人。

    待玖离开,文安犹豫一下,低声问道:“郎君,你真喜欢寡……”。

    “嗯,没错,我喜欢寡妇,你把我气死吧,气死我你就是寡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