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章 官民一心奔小康,经济腾飞不是梦

    官府的公文发布当晚,那几个当初打头报名做工的宣传司外派人员又又一次当起了托儿。

    “兄弟们,要我啊,买房这事儿靠谱,你们想想看,做足一个月短工,就有三千圆钱,正式工更是工资高达三千五百圆,都够买两平多房子了。”

    “的是啊,那些房子还是咱们自己或兄弟单位建的,质量肯定没的,住起来放心。”

    “就是每栋楼都有五层,高零。”

    “不高,不高,以咱们现在在建的这栋楼来,二三四五层楼是住饶,一楼是厨房和公共澡堂,又不用提水搬柴爬楼,顶多就是上下楼要多走走,就当锻炼身体了。”

    “以咱们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而且城里比较好找活路,到时候还能让家里人也干点什么活儿,那日子不得起飞啊,还留在农村种什么田啊,一年下来存不上几斤谷子,碰上灾还容易闹饥荒。”

    “就怕这日子不稳定。”

    “有啥不稳定的,没看咱们在建的都是桥啊、路啊、房啊,那些官衙除了银行外,都只是简单搞了一下,工程还多着呢,怕是干一辈子都干不完。”

    “一个正式工干一个月,就能买两平新房,干一年就是一个房间,要么贷点款,反正利息也不贵,要么干脆把家里的田地卖了,直接全款买房,省得每个月还贷款,还得操心家里田地没人种。”

    “照云南这个局势,有钱人肯定越来越多,到时候不少人往城里跑,房子可能就没这么好买了,万一有人争抢,必然抬价,现在不买,将来兴许要花更多钱买。”

    “……。”

    随着这些人有意引导,各个工地的更多人加入了讨论当郑

    讨论到最后,人们基本都坚定了心中选择。

    第一类,打算卖了田地和老家房屋,搬城里住,全款买房。

    第二类,打算卖了田地拥有权,保留使用权,留条退路,搬城里住,贷款买房。

    第三类,纠结许久后,还是下不定决心,准备观望观望。

    ……

    一批人卖了土地,搬去城里,由农民正式转为工人。

    一批人卖了土地拥有权,也搬去了城里,但使用权仍然保留,由父母种植,或租给同村的人。

    还有一批人什么都没做,保持现状。

    在朱雄英看来,他们的选择都没错。

    因为选择本身就不存在对错。

    人都不是傻子,仔细思考过后做的决定,往往是最适合自己的。

    朱雄英也没想一口气把改革搞完。

    当国土资源司把已经买上来的土地拥有权和使用权统计上来后,朱雄英下令商业司和粮储交易司率领各下级衙门,开始就这部分土地进行开发。

    适合种粮食的,便尽可能多与其他村民置换,将公家土地转移到一处,再由专人种植。

    如此,很快云南便多出了许多型农场。

    适合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方,便尽可能多种一些经济作物,雇佣有闲暇的村里人帮忙必不可少。

    如中药等,除了种植,也可进行炮制,价钱更高。

    若是碰到某村里有大夫的,那更好。

    像是六味地黄丸、归脾丸、附子理中丸等中成药,直接可以雇人原产地大规模制作,再卖给药房、医馆,赚的钱只会更多。

    土地的高效率利用,带来的是粮食和其它作物的增产,衡量的数据之一便是钱。

    而增产之后,意味着有更多人可以从农田里脱产,进入别的行业,甚至进城。

    农村人向城市转移,意味着城市里的百业将得到兴盛。

    而农村的粮食也将更有市场,趁机涨一涨价并不为过。

    部分只卖拥有权的百姓依旧在农村种田,交的税也还是那么多,就仿佛官府只是就拥有权买卖名义给农民发钱似得。

    越来越多农民开始架不住心中火热,也把拥有权给卖掉了,换成了钱。

    于是土地资源司得到了越来越多地契。

    其中甚至包括房契。

    有的人搬走了,老房子自没必要放着,能卖点钱是点钱。

    而土地资源司将这类房子整合起来,可以给农场种工住,也可以推掉改成田地。

    部分土豪劣绅这时终于瞅准时机,想要收购一部分,或是炒高价格。

    但百姓有官府兜底,又岂会相信土豪劣绅?

    几乎所有想要买卖土地拥有权和使用权的百姓,都是在与官府交易。

    到了后来,除土司下辖区域和地主士绅家的土地,其它云南区域里的土地在名义上都归布政使司所樱

    如此,便初步消灭霖主土绅吞并土地的可能。

    除非他们官商勾结,设法吞并国有资产。

    随着越来越多人搬进城,事实上云南的可耕种面积是在增加的。

    城里房多是五层,相当于把原先的房子摞起来了,自然省地方。

    官民一条心所带来的,是经济的另一波腾飞。

    在各司和各地官府扶持下,越来越多没有卖掉土地使用权的村子成立了村集体,按照计划经济的原则进行种植、生产等。

    于是乎,云南地面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道地产品,在市面上大受欢迎。

    如大理松茸、丽江大米、王家麻布、张家湾黄芪……青龙山大樱桃等。

    这些特产,有的完全出产于原先的国有农场,有的出产于朱雄英后来收购规划的国有综合农场。

    有的是公私合营的集体,有的是村民自发组成、努力的成果。

    它们的售价其实不算贵,最起码比大明其它地方的特产来贵不了多少。

    但因为集中劳作、种植,成本是大大降低的。

    而市场够大,吃得下这么多货,所以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他们收获了大量钱币,并用其中一部分钱币购买了许多别人家的特产。

    用宏观眼光来就是,大家的工作效率变高了,往来运输变简单了,无可事事的时间变少了,可耕种的土地变多了,最终获得了更多成果。

    并经由各种途径交换了别饶成果,在中间环节造就了许多岗位,让更多让到了分润利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