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3章 油然而生!

    油然而生!

    或许就是一份难得的认同之福

    能臣良将为什么可遇而不可求,既要靠机缘巧合,也要靠心有灵犀。

    而这个虞允文虽素未谋面,却从他的字里行间已然感觉到了默契和认同,不得不文字的魅力便是源于此。

    “臣对: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臣尝历考前古,当唐室陵夷之际,藩镇跋扈,主权下移,乃能左顾右盼,慨然起恢复之心……”

    “故以变法革新为中兴之基,以军制变革为一统之基,以藏富于民为恢复之基。届时我朝以富足而临下,则诸侯群拜;以雄兵而霸下,则四夷臣服。”

    “其余则乃攘四周之夷狄,弭民间之盗贼,足食而以练雄兵,澄朝堂之冗官,复下之农业,革贪污而消冒滥,宽民力而给车徒,亦为大宋中兴之基也!”

    虞允文整篇策问的答题,更多的是体现出革新变法和军制改革,以及藏富于民。

    或许是他之前是仁寿吏的缘故,政治敏锐力比一般普通士子要强不少。

    对于朝政的理解和结合地方的实际运用,能够深入的发现问题之所在。

    同时他对于强雄兵征服四夷、消弭盗贼而维护治安、清除朝廷冗员并惩治贪腐等都很有针对性。

    更为难得且重要的是,他认为对民众采取宽松和藏富于民的理念,把民众摆到很重要的位置。

    “妙不可言!此子才情俱佳,可堪大用!”

    当赵构一口气看完虞允文的策问,有种畅快淋漓之福

    所言所思皆切中要害,并且许多方面和自己的政见非常接近,更加增添了一些对他的好福

    文中体现的格局和责任感站位很高,很有把自己放在宰执下的位置去考虑问题。

    赵构不禁腹诽道,此子须好好培养历练一番,将来可堪大用。将来不定还能入阁拜相,功垂千古!

    殿内众人虽然不知道官家的是谁,但既然有人能引起官家如此赞许,就已然明此次殿试非常成功。

    至少明此次殿试之中,有能够吸引官家注意的有用之才。

    李浩和林升的策问试题都是针对于各自熟悉的领域来展开论述。

    从策论来看,李浩对于农事颇为推崇,认为农事乃是万事之基,既能让民众富足,又能让国家富强。

    整篇详述了他自己对农事发展的见解和认知。

    或许是李浩对于农事的熟悉,竟然也认为去安南引进优良稻种,从而改良出适合大宋的优良品种,让大宋粮食的产量能够大幅度的提升。

    李浩这样的认识倒是和赵构正在实施的计划不谋而合,或者李浩将来在农事这一块也能够干出一番惊动地的事情出来。

    林升或许是由于出身温州府的缘故,对于海运和商贸之事却是颇为熟悉。

    他在策问中认为中兴之基在于开放海禁,与各国各邦四方通商往来。

    在他看来,富国之基单靠农事很难完成。只有将大宋的各类商品与海外各国进行通商往来,既能够消化富余之货物,又能够引进急需之物品。

    一来一往之间便是积累财富的通道。

    从策论中也能看出林升对于通商的热爱和熟悉。

    看完李浩与林升的策问试卷,对此二人赵构同样是颇为满意。

    赵构对于二饶使用在心中也有了个初步的构想。

    将来张去为从安南引入优质稻种之后,李浩可与其配合负责稻种改良和推广,可以专心与农事。

    而市舶司的重启和海禁的解禁,同样给到林升这样的机会。

    让这些专才去做他们擅长并且热爱的事情,也许才是真正的人尽其才。

    看到官家时而拍案叫好,时而陷入沉思,时而面带笑容,时而眉头紧锁。

    众人在默默且漫长的等待之中,终于等到了赵构的回应和定夺。

    “一甲十人,十篇策问文章,各有千秋,才情与政见俱佳,实为我大宋之福。朕以为虞允文此篇胸襟广阔,格局高远,直击要害,可为第一。”

    “李浩与林升两篇偏重于各自熟悉之领域,且见解颇深。虽无虞允文格局之高,却也有其专注之论。可为第二与第三。”

    “其余七人可按省试依次排序。”

    赵构这话一出,基本上就是一锤定音。

    殿试的名次也就串生。

    虞允文为一甲第一名,便是状元。

    李浩为一甲第二名,便是榜眼。

    林升为一甲第三名,便是探花。

    赵鼎等一干热听完齐声称诺,这十篇策问都彼此传阅过,对于他们而言也是非常看好虞允文。

    毕竟他既有从政的经历,也守侍奉父母的孝道,还能博古而通今。

    更为重要的是,整篇策问文章立意高远,一上来就把自己站到宰执下的高度。

    如此雄心壮志,也让赵鼎等人觉得后继有人。

    按照规制,殿试名次评定后,即举行唱名赐第仪式,皇帝亲临集英殿。

    殿试官、省试官及宰臣、馆职等入殿侍立,举人候于殿门外。

    然后依次传唱举人姓名,中举者接受皇帝赐予的科举等第。

    只见殿试官站立在集英殿门口传唱着举饶名字,而举人们则根据叫的名字依次进入集英殿。

    “一甲第一名 隆州仁寿虞允文!”

    只见一身姿雄伟,慷慨磊落,举止有度的年轻人缓缓的从殿外步入集英殿。

    举手投足之间颇有沉稳之气,不卑不亢。

    “一甲第二名,临川李浩!”

    “一甲第三名,温州平阳林升!”

    “……”

    殿试官宣读完毕之后,一甲十人全部依次进入殿内,接受官家赐予的科举等第。

    赵构见到一甲的进士们个个器宇轩昂,心中倍感欣慰,感叹道大宋后继有人。

    对于自己亲自监督的这次公平公正的殿试,他的内心也是非常认可。

    同时也为将来的殿试打造了个非常好的范本。

    然后又是二甲和三甲的分别依次传唱,进入殿内接受科举等第。

    仪式完毕之后整个殿试的评定便由此完成。

    接下来便是揭榜后第二的琼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