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6章 你愿意尊重知识并为知识而付费吗?

    蛇年春节七天假期,真一晃眼便过去了。

    从人的角度来说,时间是真的仿若有弹性。节假日总是过的飞快,工厂里打螺丝的日子,总会让人感觉度日如年。

    跟相对论无关,纯粹人类意识主观感受。

    好在总有上班比休息还舒坦的大佬们,把这种感觉中和了。

    只是这样的大佬比较少,少数是真把兴趣做成了能赚钱糊口的工作,多数则是各种管理岗的人员。这个世界劳心者虽然头发可能掉的快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总比劳力者精神世界要更为丰富。

    比如张明睿。

    从京城调来西林,从研究院调来大学里当校长,很难说是高升了。

    但他却找来了一种年轻时,壮志豪情的感觉。

    十年饮冰,热血难凉的华夏数学人,终究是找到了再次开始奋斗的理由。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张明睿跟徐大江是一类人。

    对于自己在学术上的追求已经趋近于无,内心定下的目标已经是群体身后之名。当然要说不同也是有的,起码张明睿在学术上的成就可比徐大江高的多,华夏界的徒子徒孙也更多。

    赶到西林后,张明睿目前最忧心的问题就是乔泽最新的那篇关于数学交织性的论文太过晦涩了,有些超越了这个时代。

    张明睿不知道的是,乔泽的这篇论文早已经在国外开始发酵,影响力正在酝酿之中……

    ……

    加州,伯克利分校后山的国家数学研究所。

    建筑主楼三楼的单独办公室里,罗伯特·史蒂芬面前正摆着厚厚一叠论文。

    没错,正是乔泽最新的论文。

    许多传统的数学家都不习惯用电脑阅读论文,而是更喜欢纸笔,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直接用笔将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想法,更有启发。

    说实话,这两年罗伯特·史蒂芬过的不太好。

    自从参加了乔泽的博士毕业答辩,并在答辩会上问出那个问题,被乔泽无视,又被同行嫌弃之后,他几乎谢绝了一切邀请他的会议,生活也开始变成了两点一线,家里跟办公室。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变得很敏感。

    甚至走进研究院的大楼时,看到同事在那里窃窃私语,然后会心的笑起来,他都会认为那是两人在背后嘲笑他。这一度让他跟许多同事之间关系变得很紧张。

    为此他甚至求助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医师,好不容易在心理上终于缓过来之后,他却似乎变得更为魔怔了。

    乔泽的论文一定是有问题的,无非是他还没有找到问题在哪里而已。

    一個才刚刚二十岁的年轻人,怎么可能毫无瑕疵的解决这些问题?更别提他还是个亚裔!

    是的,哪怕乔泽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在物理学上得到了证明,但一些正确的结论也可能是基于错误的推论来的。

    尤其是数论。

    证明上的瑕疵可能会被忽略,一套系统的数理逻辑,只要有一个漏洞,就能全盘皆输。

    是的,这段时间罗伯特·史蒂芬是真的跟乔泽提出的超螺旋代数理论杠上了。

    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研究项目,每天加班研究乔泽的关于超螺旋代数跟超越几何学的相关论文,以及整套理论体系,也包括了其他人关于这个新方向的各种论文,试图从其证明体系中找到自相矛盾的存在。

    很显然,他还没成功。

    但收获也是有的,可以说这些一年多来深入的研究,已经让他成了西方对超螺旋代数跟超越几何学认知最深的数学家之一。无非是并没有发布重量级论文。毕竟他的主要目的是挑错。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还没找到证明中的错漏,却又等来了乔泽跟爱德华·威腾共同署名的一篇重量级论文——数学交织性的第一性原理?

    巧的是,数学的交织性很多推论是建立在超螺旋代数跟超越几何学基础之上的。很多引理跟定理的证明过程直接引用了这套代数几何下已经证明过的东西。

    这也让他在读这篇论文时,比许多其他数学家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

    当然这也只是相对而言。

    其实如果罗伯特·史蒂芬能够放下执念的话,说不定真能借着这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做出更多成绩。但问题又来了,这位已经偏执到不可理喻的数学家,研究这篇论文的目的依旧是那么的纯粹——找到论文中的逻辑错误。

    是的,这位史蒂芬教授甚至做过一个梦。

    梦中乔泽受邀在数学家大会上做六十分钟报告,而他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抛出了论文错误的证据,让这个所谓的华夏天才数学家颜面扫地。

    好吧,这个梦其实有些拘谨了。

    因为真正会让一位成名的数学家颜面扫地的从来都不是证明的定理中出现小瑕疵,而是学术造假或者抄袭。

    可惜的是,仔细研究过乔泽崛起历程的罗伯特·史蒂芬压根不敢想这些。

    毕竟乔泽论文中的那些东西既不可能造假,更不可能涉嫌抄袭。

    事实上,对于一位发明了在论文中暗藏水印来防止抄袭的数学家而言,这个指控肯定很有意思,但可惜的是乔泽的那些研究直接超越了时代,都是全新的东西。

    任何人都很难从一篇只引用一、两条自己之前论文的定理的论文中找到抄袭的证据。更别提乔泽构建的还是注定会以他名字来命名的一套全新数学体系。

    总之,罗伯特·史蒂芬这段时间过的很苦逼,但他就像一位不屈的斗士,从未放弃过。

    ……

    虽然习惯于直接用打印出的论文,并用纸笔来做记录,但罗伯特·史蒂芬面前的电脑屏幕却是亮着的。

    显示器里正显示的是一个临时讨论组的聊天窗口。

    群组里都是美国正在研究乔泽这篇新论文的顶级数学家,包括他在内有二十三人。

    这个小组是图灵奖获得者利奥尼达斯·琼创建的,也是罗伯特·史蒂芬的好友之一,在知道他也在研究乔泽这篇论文之后,便把他拉进了这个小组群。

    说实话,凭借对超螺旋代数跟超越几何学的了解,罗伯特·史蒂芬在加入这个群聊之后一度很活跃。帮助群里其他数学家,解决了不少问题。

    解答那些问题的目的,是因为他很清楚在这些证明过程中,乔泽没有犯下任何错误。当然他也从没跟其他人说过自己研究这篇论文的真实目的,但他希望能从大家的讨论中给他启发,找出论文中逻辑不自洽的地方。

    此时罗伯特·史蒂芬刚刚看完一个引理的证明,抬起头,正打算去给自己泡杯咖啡,提提神,继续工作的时候,群聊里突然有了动作。

    讨论组里被拉进了一个他从没听说的新人。

    随后,讨论组的创建者,利奥尼达斯还专门介绍了一句:“各位,这位joey教授水平极高,尤其是他对数学的交织性恰好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私下向他请教。”

    罗伯特·史蒂芬看了这条信息,有些迷糊。

    他还真没听说美国有哪位数学界的知名教授是叫乔伊的。

    不由下意识的点开了利奥尼达斯的私人聊天界面,问了句:“琼,这位乔伊教授到底是谁?”

    很快对面便回复了消息:“我也不知道。”

    “不知道?那你们怎么会有联系方式?”

    “就是在网上认识的。我在一个论坛上跟他讨论了这个问题,怎么说呢,他给了我一些很详尽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只是这个人……哎,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你这是什么意思?琼,有什么话不能直说吗?”

    “如果你有什么数学问题直接跟他私聊就明白了。我只能帮他作保,他肯定不是骗子。”

    ……

    “不是骗子?”

    这番话让罗伯特·史蒂芬更为疑惑了,被勾起了好奇心之后,他看了眼论文上刚刚标注的问题。

    说实话,关于这篇论文不太看的懂的地方太多了,如果真有人也能让他茅塞顿开,他还真不介意跟对方交流一下。于是在将自己的问题通过软件私聊给这位乔伊教授之后,他便明白好友那句他肯定不是骗子是个什么意思了。

    “好的,史蒂芬教授,你是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展开讲解吗?我恰好对这个内容很熟悉,可以给你更清晰跟全面的证明过程,不过我需要收取一百分之一个虚拟币的报酬。所以你认可知识是无价的,并愿意为知识而付费吗?”

    罗伯特·史蒂芬有些懵。

    为知识付费?解答一个数学问题竟然还需要收费的?

    数学家之间讨论问题竟然还需要付费的?

    罗伯特·史蒂芬下意识的打开网站查询了下当前虚拟币的价格,53267万美元一枚,百分之一大概就要532美元?

    真的,如果不是好友愿意帮这个家伙作保,他肯定不是骗子,罗伯特·史蒂芬已经直接关了私聊,压根不想再理会这个钻进钱眼里的家伙。

    但好奇心跟对论文的执着终究是战胜了理智。

    五百多美元而已,对于高校的那些普通教授或许比较吃力,但对于他这样的院士来说,对生活的影响并不算大。尝试一下未尝不可。

    决定之后,罗伯特·史蒂芬飞快的回了一句:“我可以直接给伱五百美元。你只需要给我一个账号。”

    “很抱歉哦,史蒂芬教授,你知道的,虽然我认为靠知识赚钱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但你应该明白,许多人对我这种行为并认可。所以直接给你账号的话,我怕暴漏了我的身份。事实上我已经为许多数学家解决过问题,合作的都很愉快。

    所以我只能接受用虚拟币交易,如果你对我不够信任的话,我可以给你一个列表,你可以去询问其他人对我的服务是否满意。哦,对了,忘了告诉你,我可以为你解答这个疑问。

    但我给你解答的内容是阅后即焚的,也就是说只有你能看到,而且鉴于这个问题的难度,你只有一个小时时间。至于你完全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是否愿意去跟他人免费分享,又或者也选择收费答疑,我管不到,也不会管。

    不过我在解答过程中严禁拍照,并留下证据,否则的话,下次再有任何问题,哪怕你尊重知识愿意付费,我也不会为你服务了哦。”

    罗伯特·史蒂芬彻底无语了,以至于他都懒得再跟这个见钱眼开的家伙交流,干脆的申请了一个账号,然后购买了百分之一个虚拟币直接按照对面给的虚拟地址交易了过去。

    随后又将交易凭证复制给了对方。

    果然,这位乔伊教授并不是骗子。很快就针对他提出的问题给了解答。

    罗伯特·史蒂芬本以为解答会是视频又或者发来详细的证明过程这种方式,毕竟阅后即焚嘛,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竟然是亲自下场讲解。

    更让他气愤的还是,每回答一小节内容,都会问他是否懂了,当他懂了要求下一步讲解时,上面的聊天内容还真阅后即焚了。

    “你有疑问的这个引理,也就是在具有交织性的拓扑空间中,存在一个唯一的极小交织子空间,使得对所有的,如果具有交织性,则。对吧?”

    “是的。”

    “那么让我们来细解这个证明过程:首先当x是具有交织性的拓扑空间,那么根据前置定理可得,一个集合作为所有具有交织性的子空间的集合:i(x)={zx | z具有交织性}。这一步你能理解吗?”

    “能理解。”

    “那么这个引理我们可以先简化为证明:存在一个唯一的∈(),使得对于所有∈(),都有,要详细理解这个步骤,我们要从定义一个交织度量开始,对了交织度量的概念你没问题吧?”

    “……”

    ……

    一小时后,看着空空如也的聊天窗口,罗伯特·史蒂芬只觉得仿若在做梦一般。

    不得不说对方的确不是骗子,整个讲解过程,真就是把过程揉碎了讲解,每一步都要询问他是否理解,如果他说不理解,还会反复答疑。

    从定义交织度量,到确定交织中心,再到最后确定交织子空间的唯一性……每一个大步骤都分成无数个小步骤,把整个引理的证明过程讲解的清清楚楚,比论文本身要的论述要清晰数倍。

    包括论文中一笔带过的交织度量需要遵循的对称性、非负性跟分离性证明过程都全部展示一遍,的确让他完全弄懂了这个引理的证明过程,就是总感觉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