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6章 最优解

    听了徐辉祖请求,朱棣眼睛一横,盯着朱瞻基使了个眼色,仿佛在:“你惹出来的事儿,你自己去解决!”

    朱瞻基无奈,只得劝解道:“舅爷爷,这事儿只是皇爷爷和孙儿之间开的一个玩笑,北征蒙古是国家大事,肯定会慎重准备,哪里是孙儿这红口白牙碰一碰就能定下来的事啊。不过孙儿可以给舅爷爷保证,皇爷爷若是北征,必定少不得舅爷爷的辅弼,必定会让您老随侍左右的。”

    罢还看了朱棣一眼。见朱棣也微微点零头,这才放下心来看着徐辉祖。

    “那就好,那就好。”徐辉祖马上如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如释重负。连忙向朱棣告退,兴高采烈的往宫外走。

    朱棣看着徐辉祖的背影,禁不住埋怨了朱瞻基一句:“孙儿,话是不能乱的。你看看今日那些朕的老伙计们,一个个的眼睛里都快冒金光了,他们在战场上过了大半辈子,等的就是这种纵马疆场,建功立业的机会,你给了他们这个希望,就不能让他们失望,若是这一仗不打,他们会憋出病来的。还有你舅爷爷,你知道不知道,他自从在那大牢里面让你动了心,如今却是连家都少回了,住在五军都督府里面,醉心于军事,动不动就拿着北击蒙元余孽的作战计划来找朕审议。真的,朕真的都不忍心不让他去了,他这辈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大心愿了。”

    朱瞻基愕然,他确实也没有想到,靖难结束之后,这些军中大佬们还保持着无比的锐气和强烈的征心。仿佛只是暂时休眠的猛虎,只要醒来,仍然能够在这世间掀起狂风暴雨。

    “皇爷爷,孙儿知错了。不过孙儿到是觉得,既然舅爷爷他们心中都还有征战的激情,不如借这个机会让他们去整兵备战,着实创出一些新兵制、新战法、新兵器什么的出来,把咱大明的军队变得更加兵强马壮。”朱瞻基想了想,决定把心里的想法再和朱棣。

    听了朱瞻基的话,朱棣缓缓转过头来,脸上挂着“我就知道你子有话”的笑容。

    “瞻基,你子是不是又琢磨出来什么事儿了?”朱棣问。

    “什么都瞒不过皇爷爷,孙儿确实是想了一些事情。”朱瞻基道。

    “走,去大本堂。今儿下午朕让他们把奏折都拿到大本堂来,一边批奏折一边好好听听你又有了什么新奇办法。”

    “可是,今下午孙儿还有骑射的课程呢。”

    “不妨事,今下午是张玉的课,朕把他也一起叫进来听听,哦对了,还有你舅爷爷。”朱棣活动活动自己的身体,笑着道。

    朱瞻基只能无奈回答:“是,孙儿遵旨。”他原本是约好了和谭渊见面,聊些大学堂的筹建问题的,不想却被自己的皇爷爷先截了胡。

    在朱瞻基的心中,筹建大学堂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大学堂一旦建立,很多自己掌握的知识便可以用大学堂研究成果的方式,堂而皇之的出现在这个世界,所谓的“借壳上时就是如此。

    他已经和谭渊商量好了,大学堂的学生刚开始可以少,但必须要涵盖理、工、农、医、文、史、哲、法、经济、管理、教育这些大类。随后再慢慢的去开枝散叶。而军事学,朱瞻基则是准备旁敲侧击,让朱棣建立专业的军官进修学校和军事科技类学校,走专业技术的路线。此外,朱瞻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想法,那便是在大明普及义务教育,只有教育跟上了,大明的人才资源才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

    当然,朱瞻基也知道,罗马不是一能建成的,以大明现在的国力,若是一下子完成了这么多工作,那很有可能会步了隋炀帝的后尘。自己的爷爷看的很清楚,科技和先进的制度不是不好,而是必须和国力结合起来,不能盲目冒进,否则反而会被副作用反噬,如同王莽一般。

    想到这里,朱瞻基不禁感慨道,自己的爷爷根本不像书本上写的那般只是残忍暴戾,好大喜功,而是有着清晰的政治触觉和政治思维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考虑大明的利益,考虑大明子民的利益,除了喜欢打仗,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大的缺点。

    想到这里,朱瞻基的心中不由得又浮现出自己的伯爷爷,那位英年早逝的懿文太子,朱标的身影。皇爷爷曾经过,他的治国本领很多都是和伯爷爷学的,爷爷已经这么厉害了,那伯爷爷,这治国的本事岂不更是独步下?要是这样比起来,自己那位堂叔朱允炆,那真的差的让人不忍直视。

    朱瞻基没事儿的时候,也曾想过朱允炆到底怎么样才能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但无论怎么推算,如何分析,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看似很荒谬,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躺平。

    是的,这不是笑。而是朱允炆面对藩王问题的最优解。以他的能力,根本搞不定大明的初代藩王们,强行削藩的结果只能引发内战,让大明内部失血,导致大明的国力折损。但他如果忍辱负重,专心致志搞生产,慢慢的等待这些初代的藩王们都离开人世,然后在去等那些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二代、三代藩王自己犯错,再找机会软刀子割肉,慢慢的收回藩王手中的权力就好了,到时候再耍些手段,拉一群,打一个,根本不会引起大规模的反抗。

    “可惜。。。”朱瞻基想的入神,不由得口中轻轻的自言自语道。

    “怎么了瞻基,可惜什么?”朱棣见朱瞻基似乎若有所思,不由得问道。

    朱瞻基便将自己心中的想法据实已告,还给朱棣讲了自己替建文帝想得避免靖难之役的最优解。

    朱棣略微思索了一番,点零头:“瞻基,皇爷爷觉得,你的很对,若是建文真的采用你的办法,那皇爷爷可真的没什么理由去靖难了,也就只能在北平一直戍守边疆了。不过,皇爷爷觉得,就算是这样,燕王一脉,也不会消亡。”

    “皇爷爷为什么这么呢?”朱瞻基眨着眼睛问道。

    “因为有你在啊。就算建文的儿子、孙子都顺利登基,他们也不会是你的对手的。爷爷对你有十足的信心。爷爷也对你教出来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有信心。你是不会让爷爷失望的嘛!”罢,朱棣牵起朱瞻基的手,大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