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0章 农庄里的冰镇饮料

    入夏之后,棉花总算是开花了,从主屋的二楼看去,大片的土地上花开得正盛,白的黄的红的粉的,点缀在绿叶之间,煞是好看。

    苏过又将王夫人、朝云娘和苏迨接到了庄子上,气太热,再在家里蒸馏香水估计得中暑,反正也得了一些配方,先让高俅做着就是了。

    王夫人下车看到成片的棉花,笑道:“长势如此喜人,想必能有个好收成吧?”

    “还不好,”苏过笑道:“总还要一两月功夫才知道。”

    苏过在农村长大不假,但种棉花毕竟也是头一遭,许多细节都不了解,要不是庄子里有老农询问是否需要打顶,他险些连这一步都给忘了。

    打顶就是去掉植物的顶端优势,让其能停止向上生长而发展侧枝,北魏的《齐民要术》里便有记载,对宋朝人来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他们只是没种过棉花,但种植经验十分丰富。

    带着王夫人三人来到新建好的凉亭,苏过忙让人端上早已准备好的冷饮,炎炎夏日,怎么能少得了冰镇饮料。

    朝云笑道:“五郎哪里来的冰,如今京城里这可是紧俏货,有钱也不容易买到。”

    “冬日里便挖好地窖存了些,”苏过答道:“以前是没条件,自得了这庄子,我便让人准备上了,初春时候正赶上大雪降温,冰块得来容易。”

    王夫人笑道:“你父亲近来怕热,就想喝点雪泡梅花酒,你也不知道往家里送点。”

    “那可不行,想喝可以来庄上,”苏过想起他爹呼朋唤友的架势,苦笑道:“若带回去,爹爹肯定又让我满京城地送冰块。”

    几人大笑,还是王夫人伸手点点他,道:“这点真不像你父亲,他可没你这般气。”

    苏过对此不以为然,苏仙是奔着圣人去的,自己可做不到,笑着:“等来年我解决了制冰的问题,再让爹爹拿去送人。”

    这个时代的冰还是很珍贵的,大部分都来自皇家,夏日时宫里甚至专门有赐冰的定制,算是给高官们的福利了。当年梅尧臣的官职不够格,欧阳修得了赐冰后便送给他,梅尧臣还专门写下了《中伏日永叔遗冰》一诗,以示感激之情。

    苏迨疑惑道:“五郎的制冰之术,莫非是指硝石?”

    硝石制冰之法在唐朝时便有了,只是硝石得来不易,而且硝石在宋朝不仅作药用,还被用在火药制造上,所以寻常人根本不可能大量购买,虽制冰的硝石可以结晶后重复使用,但热量转化率其实是很低的,家里少量使用还行,想制冰售卖是不现实的。

    苏过点点头,笑道:“我已让高俅四处打探硝石的消息,若能发现矿产,不仅家中制冰的问题能解决,还能为朝廷的火药提供原料。”

    起这个事苏过也很头疼,仁宗朝时的曾公亮编了部名为《武经总要》的书,里面不仅包含了各种军事理论和军事制度,连各种武器装备都详细地配图做了明,其中就包括了火药的制作。

    不得不让人感慨,大宋朝真是太敞亮了,这种资敌行为在后世的苏过看来简直是莫名其妙,不过都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如今想拦也拦不住了,辽和西夏但凡有点心,早已把书弄到手。

    几人就在凉亭中喝着冷饮吹着风,好不惬意,午餐也是在外面用的,饭后王夫人和朝云进去憩,剩下两兄弟接着聊。

    苏过问道:“兄长看我这庄子如何?”

    “反正不像个农庄,”苏迨笑道:“东拼西凑的,不知道你想干嘛。”

    苏过笑道:“今年棉花收了后,我这就不会再种了,做蜂窝煤的那摊子过阵子也会搬走,以后这里呀,就只种花草、瓜果和蔬菜了。”

    苏迨不明白,问道:“不种粮食却种菜,是何道理?”

    “我懒啊,”苏过笑着解释:“种粮食太麻烦也太辛苦,我就这么点地,不想折腾了。”

    苏迨自然不信,他又不是自己种,有什么辛苦的。

    苏过见他神情,又道:“真的是这个原因,如今南方的粮食都往东京运,我这是块旱地,便只能种点麦子,收成也肯定比不上南方一年至少两熟的水稻。”

    苏迨问道:“那这些佃农跟着你如何生活,去城里卖菜?”

    自然是给钱了,种庄稼的收益是看得见的,按一般收成给他们折算,再多加点就是了,佃农们也乐意,毕竟既不担风险,收入还增加了。

    卖菜?等冬日里有了青菜,估计供给宫里和达官贵人都不够,哪还需要沿街售卖。

    扯了会闲篇,苏过好奇问道:“兄长以后作何打算,参加下一轮的科举吗?”

    苏迨反问:“你呢?”

    “我自然是等着下一次贡举了,”苏过笑道:“我的抱负只在朝堂上,如今这些都是打闹。”

    苏迨有些迷茫,道:“我也不知道将来如何,但做官我并无兴趣。”

    苏过又问:“那你对什么感兴趣呢,教书,做买卖或者别的什么?”

    苏迨摇摇头,道:“肯定也不是你的这些。”

    他从身体弱,四岁还只能靠人抱着,苏轼请了上竺寺的辩才法师为他医治,这才能够下地走路,之后陪着苏轼各地辗转,乌台诗案发时,他刚十岁,接着又是五年在黄州的艰苦生活,如此人生轨迹,让他实在很难对官场产生兴趣。

    至于苏过的教书育人做买卖,以他的性格也肯定是做不来的。

    苏过笑道:“不急不急,还早着呢,再多看看。”

    还不到二十岁,是不用这么慌着下决定。

    苏迨古怪地看了他一眼,道:“我可比你大。”

    苏过大笑,道:“兄长只是看起来比我大,但我的心里还住着个人呢。”

    苏迨也笑起来,这一岁的弟弟经常些摸不着头脑的话,家人都习惯了。

    两人笑一阵,准备回屋内看会书,却看到高杰急冲冲地跑过来。

    苏过远远地喊道:“跑什么,这么热的。”

    高杰没他哥的赋,接不着话,老老实实跑到亭中,道:“方才内侍过来传话,明日官家会过来看看棉花长势,明早宫里就要来人先行打点。”

    苏过叹了口气,对苏迨抱怨:“这才准备一家人休息几日,又来事了,宫里的赏赐可真烫手。”

    高杰理解不了这种调侃,忙问道:“衙内可需要我准备些什么?”

    “没什么好准备的,棉花不都在在地里。”苏过以为是官家为了表示重视,所以来走下过场,就如每年的春耕一般,笑道:“明日你和高大都过来,在官家面前好好露个脸,不定以后有好处的。”

    这话高杰喜欢,笑道:“那就多谢衙内了。”

    不过为了朝廷脸面,也不能真的全无准备,真要接待,庄里的这些人可指望不上。

    于是几人各自散去,苏过还得通知王夫人这件事,苏轼那边应该是已经知道了,不过他明会不会一起过来还不好,太皇太后大概率是不会来的,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机会单独和皇帝聊几句,为自己的前途铺垫铺垫。

    苏过在心里打着算盘,对于正处在叛逆期的皇帝,他也得好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