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2章 赵煦的心理问题

    劝完老爹,苏过又去书院里蹲点。

    这回默契差零,连着去了好几日,才碰上一脸春风得意的赵煦。

    苏过见他心情不错,忙上前将苏轼去见太皇太后的事了。

    赵煦无所谓道:“何必做这些,我已经亲政,以前的事就不提了。”

    心理师苏过再次上线,道:“官家这么,就是还记恨娘娘?”

    苏过想抢在新党那帮人之前把这事开,历史上赵煦被新党那帮人教唆,差点废了太皇太后高氏的尊号,撇开新党的没节操不,赵煦内心的怨恨之深也可见一斑。

    现在不一样了,太皇太后已经按时撤帘还政,这便有了和解的基础。

    赵煦道:“记恨谈不上,就是想想这八年发生的事,心里不痛快。”

    “我猜猜看,”苏过试着分析道:“一是因为废除先帝的新法,二是朱太妃的不公待遇,三是在大臣们不尊重官家的时候没有站出来,四是管束太严。”

    赵煦的好心情都被苏过给破坏了,不耐烦道:“你既然都知道,还什么。”

    他毕竟只有十六岁,还是有些脾气的。

    苏过正色道:“我虽不才,也想做个颍考叔。”

    颍考叔,春秋郑国人,为人纯孝,帮助立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郑庄公与他母亲和解。

    赵煦没吱声,不孝的罪名他贵为帝王也担不起,可他不愿接受苏过的调解。

    苏过继续道:“娘娘对官家是严厉了些,但那是为了能尽早将下交到官家手里。”

    赵煦道:“这个暂且不,尽废先帝新法,这点最不可原谅。”

    “娘娘久居深宫,哪里知道民间疾苦,都是外人挑唆的,”苏过果断将锅甩给司马光,道:“将新法尽数废除都是相公们的主意。”

    “没有她的支持,大臣们怎敢如此放肆?”赵煦低声喝道。

    “是,但当时的新法也的确出了不少问题,司马君实也是众望所归之人,”苏过解释道:“那会谁能想到他会做得那么彻底。”

    赵煦冷哼道:“司马光腐儒之见。”

    这也不算祸水东引,尽废新法这事肯定主要责任在司马光那里,太皇太后只是选择了无条件支持司马光。

    变法之前,王安石不也是下所盼,等变法没那么顺利,暴露出来的问题多了,一直反对他的司马光自然又成了救星。

    苏过好歹,总算将太皇太后稍微摘出来一点,继续道:“当初变法时,我父亲反对,只得外放地方,等司马君实尽废新法,我父亲还是反对,又是外放地方,官家觉得如何?”

    赵煦奇怪地看了他一眼,道:“苏尚书外放和变法有何关系,那都是他自找的。”

    苏过被这话卡了一下,尴尬道:“还是有点关系的,我父亲和朝中的很多大臣一样,并不是反对变法,而是反对新法的某些条例,所以才看起来是新法的反对派。”

    “那又如何?”赵煦问道。

    “就是新法的内容也不全是好的,反对新法的人也不全是坏的。”苏过总结道。

    赵煦笑道:“怎么着着变成为苏尚书辩解了?”

    “我也担心父亲因为反对过新法被官家憎恶,但主要还是想为娘娘喊声冤。”苏过道:“官家想继承先帝的遗志,总得分一下忠奸好坏。”

    这点赵煦认同,也道:“这个自然。”

    苏过笑道:“若是我父亲能劝动娘娘,希望官家也能体谅下娘娘这些年的不容易。”

    赵煦犹豫了一会,道:“再看吧。”

    不等苏过继续,他转移了话题,“辽国使臣已经入境,不日将抵达京城,你觉得这次谈判怎么样?”

    见他不愿,苏过也不敢逼迫太甚,想了想,答道:“辽国肯定不愿开战,只想维持现在的局面,但为将来打算,北方边军还是得重新整顿下。”

    赵煦表示同意:“夏人不足为惧,但与辽开战,确实为时尚早。”

    “那也不能就这么轻易放过脸项人,”苏过笑道:“官家刚刚亲政,便收复大片疆土,若能在谈判桌上取消岁赐,换成党项人进献,那必定能让下臣民欢欣鼓舞。”

    赵煦这会倒迟疑了,问道:“有契丹人撑腰,他们会屈服吗?”

    “那就看怎么谈了,”苏过觉得不难,道:“夏辽之间的关系也没有那么稳固,只要我们强势一点,他们肯定会让步的。”

    赵煦点点头,又问道:“那你觉得派谁主持和谈比较合适?”

    苏过推荐道:“曾相公可以,他刚刚回朝,也需要这个机会。”

    “我还以为你会推荐苏家人,”赵煦笑道:“大苏在契丹很受欢迎,苏曾出使过契丹。”

    苏过一下被降级成了苏,有些不爽,道:“他们太君子了,不适合做这个事,当个副手还校”

    完这事,两人就各自散了。

    苏过回家找他爹,问道:“我今日去劝过官家了,效果还行,娘娘那边是什么态度?”

    苏轼得意道:“有我出马,当然没问题,娘娘这几日便会下旨,再次提高朱太妃的地位。”

    “那便好,”苏过喜道:“破坏的关系想要弥合,是得先走出第一步。”

    苏轼反问道:“官家与你还什么了?”

    “也没什么了,就起接下来的和谈,我建议让曾相公主持。”苏过道。

    “这种话你也敢!”苏轼瞪大眼睛道:“你有什么资格在官家面前提这种建议?”

    苏过笑道:“官家问起,我便了,又不是我主动提的。”

    苏轼警告道:“往后还得慎言。”

    “知道的,”苏过安慰道:“爹爹放心,我有分寸的。”

    苏过自己知道,他是占了年纪的便宜,加上是王安石的学生,这些年又和赵煦打过多次交道,所以才稍微随意一点。

    要是在太皇太后面前,他肯定就不敢如此造次了。

    没过几日,辽国的使团率先赶到东京,以辽主耶律洪基的侄儿、南京(北京)留守耶律淳为首。

    西夏的使团反倒晚了几日,由刚刚帮梁太后诛杀了亲哥粱乙逋一家的大将仁多保忠带队。

    三国再次回到谈判桌前,但这次是在东京城,与上次谈判时的基调完全不一样了。

    主动权第一次来到了大宋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