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7章 君臣还演上了

    出了大殿之后,苏过先找到章惇。

    章惇听完介绍,疑惑道:“承诺还没有的土地,这如何可能?”

    “只是这么一,”苏过笑道:“眼下岭南、陇右和河西之地,都有大块土地等待开发,已经足够应付好多年的了。”

    但章惇很快就想清楚了,笑道:“叔党这是希望朝中大臣支持北上伐辽啊。”

    “也有一点这个原因,”苏过坦然道:“不过恩荫泛滥,始终也是要解决的。”

    章惇表示认同,他虽然权力欲很强,但私心并不重,他的四个儿子都是进士出身,却一点没沾到他这位首相父亲的光,全在地方州县任官。

    “这个法子是可行,”章惇道:“但我建议还是保留恩荫子弟,将赐地作为另一个选项更合适。”

    苏过沉吟片刻,道:“我再去打听下其他饶意见,章相公这个想法虽然慢一点,但更稳妥。”

    章惇点头道:“正是如此,减少恩荫势在必行,但直接取消还是不妥。”

    “还是相公想得周到,”苏过笑道:“那我先去了,有了结果我们再议。”

    章惇笑着目送苏过走远,有些羡慕苏过这待遇,也有些佩服苏过这些新奇的想法。

    苏过在政事堂转了一大圈,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和章惇差不多的意见,个人可以支持,但不保证其他大臣也能这么想。

    收集完信息后,苏过到苏辙那等了会,然后一起下班回家。

    苏轼巡视完桃讯后,又沿着黄河下游检查了一番夏讯,刚回到京中准备上奏。

    因为今日这事还牵扯到苏迨,所以这一次是四人一桌。

    苏过先将自己与官家的想法讲了一遍,又介绍了几位宰执的意见,然后道:“我跟官家了,苏家会做表率,叔父放弃恩荫子弟,选择土地作为赏赐,兄长则辞去此前得到的恩荫官身。”

    两个长辈先看向苏迨,想知道他的意见。

    苏迨道:“此举甚好,我确实没有入仕之念。”

    “这些年跟在我身边,委屈你了,”苏轼叹道:“本想着等我致仕了,你就可以去吏部领个差事。”

    大宋因为孝顺父母而选择暂不出誓很多,最着名的是包拯。

    他中了进士后,先是要求在老家合肥附近任职,朝廷便命他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但他还是因为父母而辞官了,直到双亲去世后,守孝期都满了,才在同乡的劝下入京听选。

    苏迨笑道:“不关爹爹事,是我无心仕途。”

    苏过忙道:“我是知道兄长此意才在官家面前如此的,可不是想断了兄长前程为自己邀功。”

    但苏轼还是瞪了他一眼,道:“那也该先在家里下,这样贸贸然就与官家了,可曾考虑过你兄长的感受?”

    苏过起身行礼道歉,道:“此事确实是我冒失了。”

    他与苏迨多次聊过入誓事,知道苏迨不愿做官,但今这样先斩后奏,确实是错了。

    苏迨起身拉他坐下,笑道:“这些年叔党和我过多次的,我明确了不会入仕,所以怪不得他。”

    苏辙还是批评道:“以后切不可如此行事,事关家人,岂不让人笑话!”

    苏过又起身称是。

    结束了对口无遮拦的苏过的教训,下面进入正题。

    苏辙道:“此事我并无异议,但章子厚的选择一事,若大臣们还是选择恩荫,那岂不是白忙活了?”

    “我看不会,”苏过道:“恩荫入仕毕竟还是有限制,若子弟不争气,还不如得块地实在。”

    苏轼接口道:“话虽如此,但所赐之地都在偏远处,恐怕很难让他们接受。”

    “这确实是个问题,可好地方哪里还有地可以赏赐的。”苏过笑道:“偏远处也未必就不好,比如叔父待过的陇右,湟州城和西宁州都很是繁华。”

    苏辙点点头,道:“叔党所言不差,若是让我选,在西宁州选一块草地,确实不比中原的田产差。”

    苏过拊掌道:“要是大家都这么想,那就更好了,西北人多起来,也就更稳固了。”

    “那便试试吧,”苏辙拍板道:“借这个机会先看看,后面再做决定。”

    收集完意见的苏过再次进宫,向赵煦汇报流查结果。

    赵煦喜道:“既然宰执们都支持,那此事便又多了几分胜算,朕即刻便下旨,表示因诞下皇子,本应恩荫执政,现改为赐地。”

    “可先不提赐地一事,”苏过笑道:“既然是增加一个选择,那便让宰执们先上书拒绝,表示因皇子而加恩荫,此非常例,然后官家再下旨改为赐地。”

    赵煦伸手点点他,笑道:“卿这些手段,真是无所不及。”

    苏过也笑道:“谢官家夸奖。”

    商议已定,苏过再次传话一众执政,让他们配合。

    几日后,宫中下旨,皇子诞生,大赫下,特旨加恩荫于两府宰执。

    章惇带头上书,表示朝廷恩荫太多,此次亦非常例,所以不敢接受。

    官家下旨表彰,称赞了宰执们的一片公心,又道子赏赐,不可推辞,既然恩荫不妥,那便改为赐地。

    章惇等人这才上书称谢。

    最终章惇几人都选择了岭南之地,苏辙如他所愿的得到了西宁州的一块草原。

    此事落定后,朝中议论纷纷,大家都猜测官家是要对恩荫制度下手了。

    还不等大臣们所有反应,苏轼便具表上奏,要求朝廷免去儿子苏迨的恩荫官身。

    朝中一时间更热闹了。

    曾布稍后也上书朝廷,要求免去四子曾纡的恩荫官身。

    三省立刻表示了同意,赵煦则下旨褒奖曾布、苏轼的公心体国。

    这下所有人都反应过来了,知道朝廷这次是玩真的了,并且几位宰执都已经站到了官家那边。

    不少官员纷纷上书,表示宰执们蒙蔽君主,不尊祖宗之法,不配其位。

    苏过在家听到这些弹劾内容后,感慨道:“还是熟悉的味道啊。”

    大宋的这帮大臣,但凡有一点损害自己利益的,就拿祖宗之法事;可超越祖制的追加赏赐,从来没见他们拒绝过。

    所以官员待遇越来越好,朝廷越来越穷,因为养不起,根本养不起这么多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