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6章 战前筹备会

    “相公们的想法,我可以猜一下,”苏过道:“无非是认为北朝江河日下,而我朝则刚刚收复了河西,可以再等等,等有了绝对优势,再出兵伐辽。”

    “如此想法有什么不对,”苏辙回道:“既然辽主老迈昏聩,储君又好玩乐,朝廷完全可以等北朝的局势更差,我朝的准备更充分之后,再有所行动。”

    “辽主和储君不行,不代表契丹人都不行,”苏过毫不退缩,顶着压力道:“再退一步,就算契丹人都不行,也不代表北朝境内的女直、鞑靼诸部不行,那要等到何时才算时机成熟!”

    在场众人看苏家人内讧,都默不作声。

    苏辙怒道:“如你所,北朝迟早内乱,那到时再兴兵不是更好?”

    “只怕到时又要等敌人两败俱伤,要等敌人主动来降了,”苏过不客气地回怼道:“一等再等,最后为他人作嫁衣裳。”

    苏辙上前一步,怒目而视。

    苏过虽然嘴上不认输,却还是忍不住后退了一步。

    章楶出来劝和道:“都是为了朝事,不要动气。”

    “官家有收复燕云之志,臣等可以理解,也没有反对,”苏辙缓和了语气,重新奏道:“但如今北朝之势未衰,而我朝之势未起,仓促兴兵,徒增伤亡,智者不为。”

    赵煦以苏过的话回应道:“那依卿之见,何时才能北上?”

    苏辙一时语滞,这种话在他参与了西北战事后,已经不敢随便了。

    大宋的武将没有决策权,全听皇帝和朝中文官的安排,而这两者往往并不清楚边境的实际情况,所以经常出现决策失误,导致前线失利。

    眼下几位宰执中,章惇和章楶、苏辙都是经历过战事的人,尚且犹豫不决,其他人就更是观望了。

    赵煦拿出官家的威严,道:“中原失去燕云之地,已有百六十年,太祖太宗直至先帝,无不以收复燕云为念,如今的机会已然难得,朕不愿坐失良机。”

    苏过也趁机帮腔道:“两国之战,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决定胜败的。以夏为例,朝廷也是先取青唐,断其羽翼,再收横山,占得地利,而后东西夹击,收复河西,如今尚且还剩定难之地和兴、灵二州未能收回,对北朝也是如此。”

    契丹是不行了,可历史上金灭辽也花了十余年,这还是有辽祚帝帮大忙的结果。

    大宋在号召力上肯定比女真人强,基础也好得多,可辽国的兵力疆域在那摆着,苏过也没想宋军的北伐,能像徐达和常遇春那般摧枯拉朽,但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苏辙叹了口气,退回原位。

    章惇这才上前奏道:“今日先确定将帅人选,出征一事可容后再议。”

    前番河东河北都换了人,但主要是针对整军和布防,率军出征这种事,还是得武将来,另外,宗泽和王厚也不够格成为一路统帅。

    赵煦问道:“枢密院可拟定好将领人选了?”

    章楶上前道:“将领方面,可调姚、种两家东进,折家与其他将领留在西北,统帅还需官家定夺。”

    西北这几年冒出不少年轻将领,总算摆脱了无人可用的困境。

    赵煦点点头,又问道:“三省对各路统帅如何看?”

    章惇答道:“西北眼下有韩忠彦和李清臣,可择一人为帅,河北河东还需朝中派人前去。”

    之前一直担心首相也会被外放的章惇,这时候却有点请缨的架势,他拿西北举例,就是北面统帅至少也得是宰执这个级别的人。

    毕竟若能收复燕云,那可是首功,足以封王的功劳。

    赵煦沉吟片刻,道:“先完成武将调动,统帅的事朕还得再想想。”

    众人齐声称是,退了出去。

    苏过这会不敢和苏辙一起出门,主动留了下来。

    赵煦笑道:“刚才不是还据理力争的,怎么这会又怕了?”

    “在殿上是同僚,是为公事,”苏过苦笑道:“出了这门可就不是了。”

    “方才两府的提议卿怎么看?”赵煦问道:“卿对西北也熟悉,觉得这个安排如何?”

    苏过答道:“姚、种两家在西北颇有根基,趁这个机会调出是个不错的提议,折家在府州经营多年,也可令其南下,负责与党项人交战。”

    “这话可不像卿的,”赵煦好奇道:“朕一直以为卿是相信他们的。”

    苏过笑道:“臣现在也相信他们,但不代表支持他们一直在西北为将。”

    赵煦认同了这个法,又问道:“统帅的事卿怎么看?”

    见苏过不吱声,赵煦补充道:“不算奏对,只是私下。”

    苏过这才道:“西北如果二选一,韩相公更合适,有折家主军事,他只需要从旁调度就校”

    将在外,文官的指手画脚大可不必,韩忠彦的平庸反倒是一桩好处。

    “河北那边呢?”赵煦接着问道:“按卿的思路,当选谁前往?”

    苏过想了想,道:“河东有范纯礼坐镇,足以担当此任,河北西路有宗泽,东路有王厚,也都是可用之人,朝廷委派谁去,都是挂名的主帅。”

    赵煦为难道:“朕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方才才未做决断。若是派执政前往,与他们产生龃龉,反而坏事。”

    大宋喜欢派太监出征,也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

    武将不能做最高指挥,文官又很难挑到合适的,所以才把太监从监军的位置挪到了统帅的位置。

    “不如委派内侍或者宗亲前往?”苏过提议道:“反正只是坐镇后方,不会影响大局。”

    “内侍不可,”赵煦道:“宰执们肯定会反对的。”

    这倒是,不让他们去,却派个太监去,肯定又得闹起来了。

    想到宗亲,苏过突然起了好奇心,问道:“宗亲内可有合适的人选?”

    这要是选了大艺术家,苏过都不知道该不该拦着了。

    神宗的两个兄弟在前几年先后早逝,所以赵煦没多少亲近的皇亲可供选择,除了堂弟就是亲弟了,都比他还。

    不过赵煦没有回答,摆手道:“朕的几位皇弟都才刚刚出阁,如何能担此大任。”

    苏过的八卦之火被浇灭,有些失望。

    最终商定的结果,是让宰执挂名,但与河西之战的苏辙和章楶一样,不参与实际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