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一十四章 飞艇的战略平衡

    在战争还是和平这一点上,隆庆其实跟秦朗一个看法。

    正因为有了不同的国家,才有了差异,有了差异,才能低买高卖,这买卖才有利可图。

    如果下大一统,所有物资都在国家管控之下,那还有什么利呢?干脆就赚不到钱了好吧,就算能赚到,那利润也是极低。

    比如现在其他国家没有玻璃,所有商冉南阳或者武陵,都会购买玻璃回去,生产出多少都不够卖。

    看着一个玻璃坊就日进斗金,隆庆的心情就非常非常好。

    如果原来隆庆还有些担心被那些老牌强国联合起来攻击,现在有了大炮,简直就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但魏武不这么想,他的一生都在为打地盘而奋斗,正因为打地盘所以打下了一整个国家,用自己的姓氏为国冠名。

    现在有了大炮和药品,他不知道还能谁能阻挡住他的脚步。

    秦朗这个“大炮”的聘礼实在是深得魏武的心意,他也就只有一个女儿,要是再有一个,他都想全都嫁给秦朗。

    “你们不用再多,我的心意已决!对了,这个青霉素是怎么制作的?这种药在战场的作用可太大了。”

    隆庆听到魏武询问,连忙把制作方法献上。

    魏武老怀大慰:“哈哈哈!好,你们两个都很好!哈哈哈!”

    魏武爽朗的笑声在营地上空回荡。

    郑容和明珠已经启程了,她俩的感情从明珠也加入了秦朗的怀抱那一刻开始,就进化为塑料姐妹花了。

    但是表面上两个人还是很舍不得分离的。

    “阿容,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明珠黯然垂泪。

    郑容仰头望,仿佛要把流出来的泪水再忍回去:“我想快了吧,也许秦朗成婚的那,我们就会再见。”

    明珠一笑,向郑容深施一礼,登车而去。

    郑容还站在原地,向渐渐远去的马车摆手。

    明珠坐在马车里妩媚一笑,从怀里掏出那张“气囊制法”仔细阅读起来。

    气囊分为三种,一种为轻气囊,首先就是最重要的材料橡胶树,秦朗大概描述了橡胶树的样子,然后它适宜生长的地带,大概如何进行割胶取胶。

    其次就是生胶制备,辅料比如松香和植物纤维,然后在烘房软化拌合,最后是使用硫磺脱硫。

    这里的比例秦朗语焉不详,其实是他也不知道具体比例,反正多试几次就知道了。

    用丝绸加橡胶就制成了轻气囊,可以用它来装载轻气,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这里面秦朗特意提到了,装载轻气切不可过满,一个气囊只装一半。

    明珠看着气囊的制备之法,心里很清楚这是秦朗的制衡之法。她和郑容都只有一部分内容,就算合在一起,还缺少飞艇的制法。

    这样的话,郑国和唐国只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以魏国为首,就可以凭借手中的密法不断制造这种飞艇。

    如果哪个国家准备开战,这些飞艇就会飞临敌国上空,自上而下投掷打击。

    有了飞艇,就稳居不败之地。

    这份聘礼,不可谓不大,直接把唐国的地位由十国末位提升到了前三。

    如果按照武力值计算,现在的魏国是当之无愧的下第一强国,郑国和唐国如果能够掌握飞艇技术,将会成为仅次于魏国的第二第三位置。

    除此之外其他的国家在大炮和飞艇的攻击下根本不堪一击!

    明珠的心情格外好,她不得不感谢郑容,没有郑容的牵线搭桥,又怎么可能傍到秦朗这棵大树呢?

    郑容在另一边也登上了马车,对车夫吩咐了一声之后,就一路往郑国国都新郑而去。

    郑皇早就接到了郑容的飞鸽传书,甚至连“轻气制法”的手抄件都已经摆在了郑皇的案头。

    他一边捏着眉心,一边看这份轻气制法。

    不但有文字描述,而且还有简图,尺寸标得非常详细,而且并不复杂。

    如果雍卓在这里,一眼就能认出这东西跟他每倒粪的那个巨大沼气池几乎是一模一样。

    不同的是沼气池并不密封,而这个容器则是密封的。

    甚至在使用之前,还要用火先净一次容器。

    然后里面塞满了秸杆,当秸杆腐烂后产生了沼气,其中混合在空气中的就有轻气。

    秦朗给出的办法是降温,通过漫长的管道降温,使唤其他气体冷凝液化,而轻气不受影响,会通过分离管路分离出去。

    为了防止轻气不纯,类似的降温管道极多,轻气每向上一层,都要通过一段极长的冷凝管道。

    最后产生的就是轻气。

    但是秦朗也特意进行了标注:当轻气气囊没有制好之前,不要生产轻气,否则容易爆炸。

    附在“轻气制法”之后的,是郑容对飞艇的详细报告。

    包括秦朗将此作为聘礼一事,都原原本本得很清楚。

    郑皇本来就不是一个开拓进取的性子,他更喜欢的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当然他并不是一个不知轻重的人,再怎么软弱那也是一国之君。只是相对来他的关注点比较文艺。

    比如现在手里拿到的“轻气制法”,他最先关注的竟然是字体和书法。

    因为这是手抄版,郑皇一眼就看出了是郑容的亲笔,感叹这个丫头的书法又稍有进步。

    看了郑容的明之后,郑皇才知道这是魏国那个南阳郡守的又一大发明,之前的大炮击败四万齐军经过一两个月的发酵,已经传遍下。

    有人向齐国求证,但齐国不置一词,讳莫如深。

    郑皇是完全了解情况的,齐国最开始的兵力调动,就是郑国最先得到了情报,做出了对应的兵力调整,才引发了诸国警戒。

    而且这一次齐国借道郑国,四万人马从郑国横穿而过,还是齐国国相和将军一齐来找郑皇情,才允许他们过去的。

    所以对于这件事情郑皇了解的最为清楚。

    一共十几门大炮一齐开火,声如雷霆,齐国顷刻间人仰马翻。

    郑皇还记得战报第一时间传来时,那份惊心动魄。

    当时郑皇就在想,如果秦朗就这么一路打到郑国来,郑国就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可走,因为根本抵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