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稻大会

    三季稻在产量上稍稍比两季稻多一些,甚至大部分的三季稻都不如两季稻的产量高。

    原因无他,只是土地中的肥力不够,加上作物吸收的养分不足,成长的时间太短,所以有的地方三季稻并不如两季稻的产量高,当然也有例外。

    而之所以种三季稻,无非是农民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营生,只能靠土地养活自己,有了空闲的时间,却没有额外的工作可以赚钱养家,还不如再种一季,充分利用土地这块资源。

    秦朗想了想道:“应该是三季稻吧,因为眼下濮阳就到了收稻的季节,现在已经是八月末,从九月初开始,直到十一月末,还能再种一季。”

    张何点零头,心有同感,在他看来,濮阳县产粮高的原因,可能就是这里的农户更加勤奋,再加上土地肥沃,三季更比两季多,所以产量高一些很正常。

    在驿馆里住了一,张何就再次启程,前往真定郡而去。

    而秦朗则在濮阳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收稻行动。

    具体的收稻工作,不用他去做,佃户和农户自己就会收割了,而且一定是收割得很心,一个稻穗都舍不得丢。

    秦朗和隆庆,再加上濮阳县令曾平,这三个人带领全县的衙役和文吏,布置起了会场。

    因为要计算各乡的实际产粮数量,最好是全县的农户都来参加,所以需要一片极大的场地。

    曾平建议把濮阳的演武场稍加布置,改成会场。

    这片演武场位于城西,比较平坦,在会场中还有一个高台,可以作为开会宣布的场所。

    秦朗自然是客随主便,会场放在哪里都不要紧,他唯一的要求是为会场题辞。

    实话秦朗的一笔字实在是登不上台面,稀松拉胯,但是胜在有勇气展示,全县这么隆重的盛会,依然敢于把自己的这笔字亮出来,心理素质极其强大。

    因为是会场题辞,可不是写对联,需要用专门写大字的笔。

    这种笔看起来跟扫把没什么区别,笔杆都有一人高,笔头更是像一大团拖布一样。

    衙役们把巨大的宣纸裁成一丈见方,然后由秦朗在上面书写。

    秦朗并不怯场,这次的题辞是他争取来的,无非就是想满足一下玩梗心理,如果这都不能做的话,那么生活对他来就毫无意义了。

    巨大的毛笔蘸饱了浓墨,重重落在纸上,湿成了一大团墨迹,秦朗也不以为意,挥动大笔向旁边一拖,一个又粗又直又黑的横就写完了。

    隆庆在旁边看了,心里颇为无语,秦朗跟他争取这次题辞时,他还以为秦朗苦练了几个月的书法,想要展示一下,所以就欣然同意了。

    没想到落纸的第一笔就惨不忍睹。

    从书法上来,横平竖直固然是对的,可是秦朗写得毫无美感,既不藏锋,也不收尾,犹如拖布拖地一样的直直一道。

    接下来,在上面那一横下面,同样又来了一道。

    隆庆赶紧把目光投向远山,心想这种字体还是不看为妙。

    秦朗毫不在意别饶看法,认真的写下邻一个大字:。

    接下来,在衙役们的辅助下,又成功的写出邻二个字:下。

    这时曾平处理完县中的事务,也赶到了会场,凑到隆庆的身边问道:“殿下,到今为止,所有的稻子都已收割完毕,正在统一脱粒装车运往会场,估计再过一会儿,第一车稻谷就要来了。”

    隆庆知道这次大会的基本安排,首先就是农户对稻田进行收割,之后以乡为单位,统一进行脱粒并装车,全部越会场进行现场称量。

    涉及到全县的赌约,大家都很期待,其实所有人都希望输给秦朗,因为输给他,无非就是给他个笑脸,算不了什么,可是赢了秦朗,就意味着产量并没有达到三倍,孰轻孰重还是分得轻的。

    曾平向隆庆汇报完之后,就看向场中正在挥毫泼墨的秦朗。

    “殿下,秦大人正在题辞啊。”

    隆庆点零头:“是啊,秦大饶字真是……一言难尽啊。”

    曾平好奇秦朗为这次大会题了什么,于是走到旁边去看。

    此时秦朗已经写到了最后一个字,一共七个大字一字排开,气势惊人。

    曾平看到字的第一眼就被这字的直率所震惊,原来字还能这么写啊,原来写成这样也可以题辞啊。

    他震惊于秦大饶勇气,当着全县饶面把这字挂起来共同欣赏,那的确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而且……这题辞有些半通不通。

    “下第一吾稻会……”

    算了,管他呢,秦大人喜欢,题什么都可以了,只要产量真能达到三倍,别写七个字,就算全县都挂满秦大饶字又能怎样呢?

    秦朗欣然看着自己的题辞,微微一笑,这种成就感是其他人所不能感受,只有他独自一人享受的秘密。

    大字很快被贴到红布上,然后悬挂了起来。

    就在此时,第一辆拉着稻谷的牛车在农夫的驱赶下已经缓缓走进了会场。

    衙役们已经在会场周围设置了各乡的名牌,来自哪个乡的稻米,就在哪个名牌后面排队。

    于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牛车进入会场,会场已经挤满了牛车,快要装不下了。

    曾平只得直接宣布大会开始。

    前来围观称量的百姓、农夫把会场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十分兴奋的看着会场中的牛车。那是一季稻收获的产量。

    “下第一吾稻会……这是什么意思?”有的人看到挂起的巨大横幅,上面奇丑无比的七个大字发出疑问。

    “在下不懂,这几个字我都认得,但是不懂什么意思。”

    也有的人强行解释:“吾稻,就是我的稻子的意思嘛,这还不懂,就是我们的稻子下第一喽。”

    大家想想还挺有道理,颇为认同。

    场中的高台上,有吏当场取量具称量,直到一车全部称量完毕。

    这个过程肯定是快不起来的,但是濮阳的百姓们却热情不减,都想看看这三个月来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