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章 赵挺之与李格非

    朝堂以权吏部侍郎赵挺之为使节,李格非作为副使,一起与辽朝耶律大石商讨宋夏之事。

    朝堂这个任命实际等于拒绝了辽朝对宋夏之争的斡旋,一来权吏部侍郎为正使,一个从四品的官员,上次宋夏和谈派出的是政事堂官员。二来赵挺之本身主张对外强硬,让他去谈结果可想而知。

    双方沟通交流也是如此,赵挺之的态度很明确,宋夏和议宋廷可以认,就按原和议执行,不过以当前边境线为合约执行线。这基本上就是没得谈,西夏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拆掉西夏城,甚至为此西夏都准备了其他让步。

    要让西夏相信双方那纸协议能完全熄战,显然不可能。平夏城不拆掉,这会牵制西夏大半军力国力,把整个西夏拖垮。

    两方第一次会谈,结果不过是李格非和耶律南仙叙了下旧。

    ……

    赵挺之和李格非有些争执,他们熟识,很多事情上有共同点,更多事情所持观点不同。

    赵挺之称不上完全意义新党,但对旧党特别元佑朝臣非常反福当年他作为监察御史,年轻气盛,认为旧党把持的御史台不过是党同伐异所在。他被罢外出更是如此,不过是了一句公道话。实际,御史台的职责就是监控各级官员,党争一起本就是党同伐异之处,他要求太高了。

    李格非倒不是认为和谈中他提的要求有问题,他是认为一个赵挺之作为正使,应该提前和他通气,一个是谈的的确是宋夏战争,但宋是和辽来谈,辽为了自身利益谈西夏事,却也是来从中合,作为宋朝使臣应表现更大的尊重。

    赵挺之对李格非这个观点是不以为然的,在他眼里,李格非也是当年参与宋夏和谈的人,他的观点显然是希望和谈成议,辽朝来人,他可能更想把事情回到当年的轨道上去。

    不得不赵挺之这个判断有些接近事实,李格非不是认为要达到原来的合约,李格非内心还是希望宋夏平息战争。

    赵挺之和李格非的争执中,赵挺之最后做了让步,表示下次会注意,和耶律大石的交谈会以更坦承合理的语气,实际,赵挺之也达到自己的要求,他需要李格非支持他的诉求,关于边境线。李格非不能不同意,赵挺之到了平夏城,那是西北将士死命所得,也是几十万民夫不顾生死的成果,平夏城必须是大宋的,不会拆除退走。

    赵挺之非常高心:“李大人,有个事本来是家里夫人商量最好,这次既然碰上,我们又是熟识,倒想问问你,家中犬子赵明诚和你家大娘子的事,大家都无婚约,倒是可以看看。他们两个也是总角之交,虽然我家儿子没你家大娘子才气斐然,那有她那个文采也没几个啊。”

    李格非一听,寻思李清照的亲事是要谈了,也就一年多就及笄,到她这个年纪没有意向的不多。只是上次李清照回到麟州,关于亲事她就来直接求了他和王夫人,上次在杨家,杨家夫人陈氏和她一见如故,开玩笑帮她寻个人家,这事还得到陈氏书信确认。不是这事就管陈氏的事或者要听她的,只是要是杨家真帮忙问了,那就两头合,这才是麻烦。

    李格非回道:“他们两个人我看着倒也适合,清照也还没人家,就是上次有朋友家过她的事,倒不是求亲,是帮忙问问。我回去回封函件我们两家再来商谈。”

    李格非打算回去就写封信回绝杨家的好意,信一送到这边就好谈。杨元奇真得敬谢他的人品,其实,哪怕他落定李清照的婚事,最后再修书给杨家一样可校杨家帮忙谈也不过是先问到人再来李家合,李家女儿嫁给谁别家都不会什么。李格非这么想只是现在两家通家之好,这更多出于礼貌。也是出于对陈氏的敬意,虽然他和杨兴武陈三娘同辈,却年轻了十多岁,他把自己位置摆低了些,当年和杨垣紫杨元奇论交本来就有些辞。

    ……

    耶律南仙非常恼怒,宋廷对这次和谈并不友好,宋使赵挺之态度也非常强硬,对比她上次代表西夏来,差距明显。

    耶律大石笑着对女儿道:“战场上拿不到,谈判桌上也很难拿到。你这有什么好生气。”

    耶律南仙回:“宋廷就不怕我大辽军事介入。”

    这话让耶律大石深深叹了一口气,对比他过来宋廷谈判,辽朝不如在南京道集兵一次有用。

    耶律大石的这个要求辽朝最高层并未答应,这点上他考虑也不够周全。南京道集兵不花费,那里事实兵备松弛。也是给宋朝找到借口加强河南河北的防御状态。澶渊之盟,宋辽达成不改变边境态势,也包括兴修军事设施,这点上双方基本还是遵守,心翼翼的。

    耶律南仙问:“那西京道呢?那里父亲做过牧守,能不能请一些州府有个动作。”

    耶律大石拍了拍自己的女儿:“你太心急,远不是时候。”

    西京道处于辽朝西夏大宋交接地方,更是当年大辽威胁西夏所在,对宋朝则是侧翼。那里集兵你就是威胁大宋?这都很难采信,那里对上的是大宋的河东路,因为宋夏战争,那里有大宋的既时战力,远不是河南河北禁军可比。那里匆匆集兵,指不准西夏也以为辽朝要趁它病也来打秋风呢。

    耶律南仙道:“那怎么办?”

    耶律大石笑笑:“我们有多大损失?!所谓损失不过是我们自己着眼将来,所谓瞬息万变,将来如何我们现在争取,越多越好。一切在于未雨绸缪的努力,不在于某件事一定的得失。起码,这件事没成不好,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耶律南仙啊的:“那我们千里迢迢而来,就听宋使耍威风的啊。”

    耶律大石道:“我也想见识下这个南朝,再不来怎么知道他们的想法,现在一定要沉住气。不能着急。我给你这些也是要你淡定。”

    耶律南仙谢过父亲教诲,她的确太想成事,当她有过当西夏皇后的想法,那这种心态就难以抑制,那始终是一个国家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