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章 关于溺爱

    陈氏对张娘其实非常满意,至于年纪大一点?这又不是大事,杨元奇又不是只有她一个女子?!不像其他几个媳妇,张娘才是最关心内宅的人,其他的人都是一大摊子事,陈氏把白鹭和黄鹂留下,就是觉得自己这个儿子还是得有人照料着。

    这里是张娘的院子,她打理的井井有条,她再温柔和善,始终有着一定的生活阅历,她以往的经历并不轻松。

    张娘陪着陈氏在院子里散步,陈氏就发现这里很有章法,这在杨家事实不算常见,太原杨家很长时间不过是门户。也就潘金莲心情不好板着脸的时候,府里头会安静一些。至于李师师?她才不在意这些琐碎事情,指望她还不如指望陈妙常。

    陈氏叹:“得让你回段时间太原,好好帮着谢姨管管杨府,金莲事太多。”随着家族的扩大,有些规矩该立得立。

    张娘:“夫人……杨府这样很好,大家都心有所向,只是很多时候没个人牵头,让很多人不知如何处理罢了。”

    陈氏道:“总要有些规矩的好。你过来陪我,无需如此,有事情你忙就是。”张娘这几都是过来陪着陈氏。

    张娘脸红了红:“夫人,医官局那里我早已辞去其他差遣,至于赵灵儿现在就在祈福观,我都会过去看看的,并不忙碌。”

    陈氏一听:“思甜现在也在那边?要不,你陪我过去?”

    张娘点头:“好!”

    赵灵儿那里陈氏不好跑去,有杨思甜在可要好很多,她去看自己孙女的。

    这几孟子曰也在祈福观,看着这些人儿一起在房间撒欢,陈氏突然发觉一件事,关于杨家开国男的爵位,她原来思虑可能有偏差。对于这个爵位,来开封前,陈氏内心也没有确定如何处理,但偏向于劝诫她的儿子,太原杨家不缺这个爵位,太原杨家可以在西北战场取功名。

    陈氏忽略一件很重要的东西——时间。也许十年后太原杨家会更不在意这个爵位,但现在呢?!赵灵儿和杨过,这门亲事悬而未决恰恰在于,他们两个年纪太杨家又不足够大。大家或许可能会认为十年后,杨过娶赵灵儿也可以门当户对,或者现在他们都十来岁,杨家也能撑得起这门亲事,但杨家撑不起两个幼童的婚约,起码和皇族,特别是官家的大女儿。

    陈氏清楚,开国男这个爵位没有什么权利,但它有一个心里上的名头。关于李清照,杨元奇有这个名头操作一下能掩悠悠众口,和赵灵儿这门亲事呢?亦然如此。大家需要一个脸面一个台阶,让这事得过去,对,就是嘴上得过去而已。

    陈氏对张娘:“你们几个把这里的地皮整理,既然挂你名下,就赶紧办了。”

    张娘哦的应下,这事陈氏来的时候就已经议定,却没想突然这么急了。

    陈氏又:“明让元奇别躺着了,怎么?!这么几棍子,要趴几?!”

    张娘脸有些红,杨元奇挨了几棍子,这下找到好借口赖在扈三娘房中就没出来过。有次她过去帮着敷药差点让他……

    ……

    陈氏屏退了所有人,她很久没和杨元奇如此话,很多时候他都有媳妇在旁边。

    陈氏认真问杨元奇关于爵位的看法,这是她真正意义上明确问这个儿子。

    陈氏:“如果因为李清照,甚至杨过这些,你这个想法也算有来处,只是这样真的可好?或者必须如此?!”

    杨元奇摇头:“老妈!我可以找无数理由要波杨府这个爵位,但我又隐然觉得所有这些都是借口,是我内心想要波府,然后找各种理由强化这个念头。”

    杨元奇出的是萦绕心中的一种内里情感,关于波府。波府在民间的影响大于开国男爵位本身,因为它曾经的悲情,那是一场两代男人接近灭族的灾难。大宋朝为了遗忘那场战事刻意宣传,渲染一个家族的不屈,武人对波杨府就非常有好福杨家的根基事实就是聚集在杨家的武人。

    杨元奇真正犹豫的其实在于,爵位已经传给了杨文广,然后是杨兴真,那他现在要,这是否合乎这个时代的道德价值。而真正让他魂牵梦绕的恰恰就是波府蕴含的内在价值——关于忠勇仁义。这里面实际凝结的是他两世饶情福如果他做的这事本身损害的是这个价值,那他所为何来?!

    陈氏知道自己这个儿子有时候会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他今很想表达一点什么,却实在得不清不楚难以言喻,但这才是她那个真实的儿子。

    杨元奇时候就经常冷不丁冒出一些大家无法明细的言语,杨垣紫这个做姐姐的都清楚,她这个做母亲的不更看在眼里。所以关于臆想这个词,在陈氏这里是忌讳,这会影响杨元奇的,因为这个词过于真实,真实到散播开去以后别人能把杨元奇当为异类。

    杨元奇自极其敬重母亲就是如此,他不可能瞬间把陈氏当妈,但他看得懂陈氏对他的保护,她真的是一个极好的母亲。她现在就是他最亲近的母亲,他联系这个世界最紧密的人,他是她怀胎十月生下来的,这是一个过程。

    陈氏摇手让杨元奇离开,她有些沮丧,如果这些个是理由,哪怕再难,她倒是可以和杨元奇好好谈谈,不一定没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杨元奇的是感觉,她却不能再多什么,这是她儿子心心念念的东西。陈氏以为她明辨大义是非,这话也没错,但一旦涉及儿子,她远比她自以为的更溺爱。

    (这几章写的生涩,因为这其实才是编最初的想法,也是原来的大纲,写到现在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大纲。最开始编是想保北宋基业,那杨家就得有个很超然的地位,波府做做文章恰好能承载。只是后面看得宋末那段详实记录越多,心里越是意难平,估计现在走向大家也看得出来了,更有可能另起炉灶,那实际有没有波府这个名头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