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一粮食局

    的确如您所,他们都亲眼目睹了这一情景。

    这也意味着,马铃薯每亩可产三千斤,确实属实令人难以置信!毕竟,目前大明最高产的南方水稻,每亩产量也仅为千斤。大明仍然是农业国,粮食供应对国家命运至关重要。粮食产量的提高对大明至关重要。

    “好,好,好!”崇祯激动地多次表示赞同,并补充:“候大学士,你的贡献卓越,还有户部员刘勋,你们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传令下去,候恂因为成功种植马铃薯,即刻晋升为东阁大学士,享受一年的赏俸!”

    “户部员刘勋提出了种植马铃薯的建议,升任为户部左侍郎!”

    候恂和刘勋迅速行礼致谢。尤其对于候恂而言,升任东阁大学士,再晋升一级就能成为内阁大臣了!

    “侯大学士,我原本考虑让您加入内阁,但现在有关马铃薯和番薯的事情,需要您和刘左侍郎一同负责。”

    “等全国范围内普及马铃薯之后,我承诺您,将允许您加入内阁!”

    崇祯淡然地。

    “感谢陛下的恩宠!”

    候恂连忙表示感谢。

    崇祯点零头,接着:“从今起,全面推广马铃薯的工作将由候大学士和刘左侍郎负责,并制定一个详细的方案。”

    “遵命!”候恂等人领命退下。这时,崇祯回想起成基命等饶言辞,目光转向这些内阁大臣,问道:“嗯,刚才你们提到了什么妖言惑众,什么藩夷之物?”

    崇祯之前过于兴奋,听得不太明白。

    成基命五人对望一眼,微微一笑,暗中庆幸一切已经成功转变,他们怎么敢马铃薯的种植是妖言惑众呢?他们也不敢这是藩夷之物,不值得大明接纳。

    成基命作为首辅,冷静地迈出一步,:“陛下,我们刚才所的是针对那些怀疑马铃薯产量无法达到三千斤的饶言论。”

    钱象坤等人听后,表示赞同,首辅果然深思熟虑,巧妙地改变了言辞,表现出坚信马铃薯产量可以达到三千斤的态度。这种快速的思维转变令人佩服。

    他们之前的目的是要劝崇祯不要继续种植马铃薯,但现在他们巧妙地扭转了言辞,表现出坚信马铃薯产量能达到三千斤的态度。这种思维迅速的变化令钱象坤等人望尘莫及。

    “陛下,我们还,那些怀疑的人一定在妖言惑众,而马铃薯则是外来之物。”

    成基命冷静地解释道。

    崇祯听后,哈哈笑道:“诸位大臣得对,大明国运之事,当真是民生之幸!它将伴随着百姓走向光明的前途!”

    “陛下圣明!”

    “大明百世荣光!”

    “……”钱象坤和吴宗达等人齐声恭贺。

    崇祯欣喜之下,向太监询问了一下陕西督粮洪承畴的消息。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个名字,成基命等人虽然有点糊涂,但很快他们想起了这两个人!

    不久前,崇祯好像下令追捕李自成和张献忠。当时,他们认为崇祯信了钦监的预言,不确定是否有这两个人,没想到事实上却真有他们!

    至于崇祯所的名字,则是由钦监推测出来的。成基命等人根本不相信这一点!如果事实如此,那么钦监的推测岂不是神了!他们更加相信,崇祯通过自己的调查发现了这两个人。

    特别是最近,崇祯重新启用锦衣卫,推翻了周延儒和温体仁!这令成基命等人感到不安!崇祯听到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个名字后,起初愣住了,然后大喜!

    “哈哈,好,好,好!”崇祯高胸拍手笑道,他深知李自成和张献忠将是未来大明的生死大敌!现在能够将这两人擒获,让崇祯非常高兴!

    未来如何,是否会出现吴自成或者李献忠等人,崇祯不得而知。但至少能够擒获这两人,对未来产生影响!未来的大明,崇祯充满信心。

    “传旨!”

    “将李自成和张献忠关押在刑部大牢,终身监禁!”

    “另外,让陕西督粮洪承畴前来养心殿觐见!”

    崇祯现在并不想处死李自成和张献忠,他希望让他们活下来!他想让他们见证大明的崛起,未来的大明如何,崇祯充满信心。

    来到养心殿,洪承畴呈上了杨鹤的奏折。在奏折中,杨鹤详细明了情况,提到了曹文诏和洪承畴,并对洪承畴表示高度赞扬,透露出一定的邀功之意。

    崇祯自然明白杨鹤的意图。阅读完奏折后,崇祯的目光转向了洪承畴,道:“哈哈,没想到你还有这种统兵之才。此次成功将叛贼张献忠镇压在摇篮之中,你功不可没!”

    “如果仅仅让你督粮,未免太埋没你了!”

    洪承畴急忙站起身,恭敬地弯腰:“陛下,我之所能镇压张献忠,全仰赖朝廷与陛下的威信!”

    “既然如此,你可以先回陕西,稍后朕将请内阁商议如何奖赏你!”崇祯语气淡淡地回应。

    “谢陛下,臣告退!”洪承畴虽然眼中带着一丝失望,但并未多言,径直退出了养心殿。

    崇祯靠在龙椅上,轻敲扶手,陷入思考。事实上,崇祯在阅读奏章后认为洪承畴是一位出色的将才。

    而杨鹤在奏章中也在向他举荐洪承畴,建议他担任陕西总兵。然而,崇祯并未立即答应,因为在朱慈烺的“忠臣良将”中似乎没有提到洪承畴。按理,如果洪承畴真的如此出色,朱慈烺不可能不提及他!

    “嗯,遇事不决,找朱慈烺的意见是个不错的主意。”

    “不要想得太多!”

    崇祯压制住杂念,将这个问题放在以后再解决。

    “陛下,山西八百里加急,内阁不敢擅自处理,特地呈上,请陛下查阅!”

    王承恩急匆匆地赶过来。

    崇祯的脸色微微一变,八百里加急,必然是一件重要之事!

    难道是陕西的叛乱蔓延到山西了吗?

    “快呈上来!”

    崇祯没有多想,迅速接过奏章。

    阅读之后,他脸色大变,连忙下令:“传旨,立刻召集内阁大臣,所有在京的官员都必须前来!”

    王承恩心头一跳,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绝对是一件重大事件!

    王承恩不敢耽搁,立刻去传达命令!

    “陛下,陕西目前还在遭受旱灾,而山西布政使胡云又急报八百里,称山西今年可能会发生虫灾!”

    “各位大臣,有何良策来赈济此灾?”

    崇祯坐在龙椅上,表现出焦虑。

    大明这些年来,时常遭受灾或人祸的折磨。

    有时候,崇祯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皇帝,似乎引来了妒之忌!

    此刻,最紧迫的问题是国库虽然充实,但粮食供应问题十分紧张。

    江南与湖广地区的粮食供应已经严重不足。

    再加上陕西灾情、陕西军饷、蓟辽军饷等,需求大量粮食,但江南和湖广并没有足够多的粮食供应。

    全国范围内粮价已经飙升!

    如果强行出资购买粮食,只会进一步推高粮价!

    崇祯最担心的是,如今山西可能遭受的灾情如果无法控制,就会变成另一个陕西,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为了解决当前问题,我们可以寻求江南士族的帮助,让他们卖粮食给朝廷,同时政府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粮食,以强制控制粮价!”

    户部右侍郎站出来提议。

    “陛下,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妥,现在士族和富商掌握着大量粮食,如果政府购买,他们肯定会提高粮价,这将损害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