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章 西江月和无益集

    夕阳残照,王大卫一行人返回樊楼。随即被人围观。

    围观的重点是王厚,王大卫和曹七只是陪衬。王厚撸了一下午的铁,精神状态奇佳,应答从容,举止儒雅。让王大卫想起了另一个时空的粉丝见面会。

    粉丝们抱怨:“二郎昨日为何没有填词?”

    王厚:“前我可是写了两首的。”

    粉丝们:“那二郎今日一定要再写一首。”

    王厚要来纸笔,当即写下一首《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众粉丝如获至宝,漂亮话不要钱一般地抛出来,填满樊楼。

    王大卫看过去,虽然知道王厚又“抄”了一首,但是不抄别的,专挑这一首,足以明这一下午的铁没白撸,很有成效。

    既然如此,西王庄的房子倒是可以加快些进度。等董家的工人熟悉了施工流程,再跟你正式较量一场。

    三人进了雅间,酒席已经备好,直接坐下开吃。

    正吃着,门口现出一人,对着屋内喊道:“王二、曹七,正要找你们。哎?这位想必就是川越王公子了吧!”

    “是我。”

    “在下刘五,见过王兄。”

    “幸会,幸会。请坐。”

    刘五拉过一把椅子坐下,面带笑意:“弟今日来此特为献宝。”着从怀中掏出一本薄薄的册子,递向王厚,“这是样本,还请王二哥指正。”

    欻!册子到了曹七手郑

    你这丫头手也太快了!男女有别,不好凑近去看,王大卫只能远远的扫上一眼。

    曹七翻动书页:“都是王二写的?”

    刘五:“对。”

    曹七:“看着还不错,你们家挺用心啊!”

    刘五:“那是当然。最好的师傅,最好的纸张,不然我也不敢拿来给王二哥看啊!”

    页数不多,曹七很快翻完。王大卫刚要伸手,册子到了王厚手郑我严重怀疑大宋武林有一门提高手速的功夫。

    王厚看得很慢,每一页都很仔细,脸上的表情让王大卫气不打一处来。

    为了消气,王大卫主动跟刘五攀谈:“刘兄家里有印书坊?”

    “有,百年老店了。”

    “据我所知,书坊印书一般都会多印几套,刘兄家的书坊也是如此吗?”

    刘五心中一动,江湖传言,川越人回中原有一项任务是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当即道:“确实如此,我家专门留了三间房子存放这些书。

    不知王兄喜欢哪一类?有些书可能没有留下,不过雕版都在,随时可以印。”

    “我全都感兴趣!”发财了,原装宋版书。“辛苦刘兄,价钱好商量。”

    “王兄客气了,相见即是缘分,送与王兄又如何?我家留着还嫌占地方呢。”

    王厚搭茬:“刘五你不用跟他客气。这人钱多得花不完,而且马上又要有钱入账。

    咱们做朋友的辛苦一下,帮他花点儿,也不用他感谢咱们。是吧,大卫。”

    众人笑过。

    刘五问王厚:“王二,书可还满意?”

    王厚笑答:“满意,满意。”王大卫能隐约看见他的后槽牙。

    刘五:“那就请定个名字吧!”

    王厚犹豫了一下,转头看向王大卫。

    王大卫立刻就看懂了他的意思:这猴子大概是想要一个非常装b的名字,但是自己又不好意思出口,想让我替他。你休想!我还想要点儿脸呢。

    “我有个想法。听你们大宋刚刚改了科举,是王相公提议的,废诗赋而取经义。

    苏子瞻上书反对,其中有一句,‘自文章而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矣。’有这事儿吧?”

    见众茹头,王大卫继续道:“所以我提议,名字蕉无益集》。”

    曹七一拍桌案:“好,就用这个。”

    刘五看向王厚,王厚转了下眼珠,点头。

    刘五于是道:“那就请二哥把存稿拿出来吧。”

    “存稿?我都是有感而发,即兴之作。没存稿。”王厚得斩钉截铁,心里想着:真拿出来会吓死你的。

    “二哥你这么可就不够朋友了。”

    “我隐藏得这么明显吗?”

    “哪有人能每一首的?诗仙都做不到。”

    王大卫拿起酒杯喝了一口,心想:刘五你格局了。还真就有人八十九年写了四万多首,平均一一首多。而且,这饶母语还不是汉语。

    王厚仍然拒绝:“刘五,我这次回来是要办事儿的。我得根据事情的进展往外放,明写啥我今都不知道。”

    “哥哥放心。你不写,我不印。弟的人品你可以打听打听,有口皆碑。”

    “那你何苦先要呢?”

    “雕版啊!很费时间的。”

    王大卫加入讨论:“为什么不用活字?”

    刘五看向王大卫:“王兄,活字是什么?”

    “叫我大卫就校活字是这样的:预先雕刻好一个一个的字模,一字一模。常用字,像之、乎、者、也这样的要多准备一些。

    印刷前,只需把字模排好,固定在木板上,一块印版就做完了。印完以后,字模拆下来存好,下一版接着用。比雕版可快多了。”

    “这样啊!我见过这样的书,我还纳闷为什么一排字里有一个要故意倒着刻,原来是这么回事儿。不过那些书的品质可不怎么好,用这法子印的书配不上王二的词。”

    “发明这个东西的人是个工匠,财力有限,人家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刘五你要有兴趣可以去把这手艺买回来,咱们继续完善。”

    刘五眼珠子乱转,转了一会儿,开口问道:“好。这人在哪儿?”

    “这人姓毕,叫毕昇。淮南路蕲州人,也有可能在杭州。

    人可能已经不在了,可以去找找他的后人。我先好,他们家就是工匠,你是个权贵,但你找到人以后不能用权势去欺负人家。”

    “大卫你放心。有你这句话,我知道该怎么做。”

    “那就好。要是价钱没谈拢,或者老毕家根本就不打算卖,你回头找我,咱们一起想办法。”

    “好,一言为定。可是远水难救近火”刘五转头看向王厚,“二哥,存稿。”

    王厚连连摇头:“不行,不校真不校”

    王大卫心情舒畅,刚刚推动了一把活字印刷术,成就感满满,灵感正在线。

    当即开口:“我看不如这样,刘五你印书的时候多加几张空白的,放后面。

    卖的时候跟顾客:等王二后续的词写出来,你们做好雕版之后,客人可以拿着书回来,你们免费帮他把新写的印上。”

    刘五目瞪口呆。

    王厚对着王大卫竖起拇指:“牛......”

    曹七不满道:“怎么回事儿?这不是更麻烦。清楚。”

    刘五赶紧解释:“那些买了半本书的人,肯定得三两头往我们家书坊跑一趟。大卫哥哥,你给写个《序》吧!”

    “写啥?不写。《无益集》,多无益。”

    正事儿聊完,接下来自然是开怀畅饮、畅所欲言。王大卫又了解到不少东西。

    大宋的勋贵不只一拨。刘五名宣,字维愚,祖上是“义社十兄弟”中的刘庆义。

    老刘先是积极参与“陈桥兵变”,随后在“杯酒释兵权”中把兵权一扔,勋贵帽子一戴,退出历史舞台,安心做起富家翁。

    接下来,大宋统一战争开始。老军头们都回家做勋贵去了,新一批将领登场。其中就包括曹七的曾祖父曹彬。

    是不是很奇怪?明明有征战多年的老兄弟却不用,偏偏要启用新人,造就前后两批勋贵。

    可统一的进程却又非常顺利,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前面五朝都搞不定的事儿,大宋朝轻轻松松十来年就完事了。

    兵还是那些兵,难道新将领都是韩信转世?

    在刘五的话语中,王大卫找到了答案:杯酒释兵权的本质是一场立宪会议,确立了大宋朝军事方面的宪法。

    这条宪法给之前和之后的武将们在造反之外找到了一条新出路——做勋贵。

    有了这条出路,武将们就可以放开手脚,摧城拔寨,灭国擒王。不必担心功高震主,兔死狗烹。功劳攒够了,兵权一扔,到勋贵圈里快活去。

    老赵家得到的好处是可以给更多地方的更多人做皇帝。

    虽然完整的统一现在还没实现,但这不是宪法和勋贵的问题。哪次失败不是你们老赵家的人自己掉链子?

    不论哪一拨勋贵,都对赵顼和王安石强烈不满。这俩人折腾出了不少花样,本质上都是把勋贵的财路收到他们手中,白了就是抢钱。

    抢点儿钱其实也无所谓,谁家没有几个穷亲戚?勋贵们不满的真正原因是:你俩这么干,是违宪啊!

    你要是真觉得宪法有问题,可以,学学你家老祖宗,弄顿酒,咱们坐下来一起商量商量怎么改。

    你弄个王安石出来蹦跶算怎么回事?他一个江西佬算哪根葱?句不客气的,要不是我们,王安石现在没准儿正在给南唐老李家打工呢。

    你赵顼有你家老祖宗一半的本事吗?当年你还叫赵仲铖的时候,你们家都被人熊成啥样了。要不是你爹会娶媳妇,能轮到你坐龙椅?

    王大卫略有所思。

    另一个时空,靖康年间,金军兵临汴梁城下,勋贵武将世家一个露头的都没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