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7章 本心和风骨

    冯京的发言让垂拱殿里沉默了五秒钟。

    王安石想保护王韶的意思很明显,而冯京附议,那就是他同样想保。

    王韶是变法派的,他在战场上取得任何胜利都是对变法的巨大助力。但冯京这个反对派却依然要保他。

    因为在冯京看来,变法与不变之争是文官集团内部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国策——崇文抑武。

    这里的“文”、“武”的可不是文学和军事,而是文官和武将。这个国策的利弊很难一句话清楚,但,它有个问题绕不过去——真打起来,你们文官管用吗?

    文官管不管用,这个问题吵起来文官从来没输过,但是,到底怎样大家心里清楚。

    往前数,最能打的文官叫范仲淹。他的军事才能在宋夏第一次战争中得到了充分施展。比起韩琦,范仲淹确实要强不少,他至少没被人打得全军覆没。

    但是,西夏不还是成功立国了吗?范仲淹也没能把人家李元昊怎么着啊!

    到底,范仲淹不过是在横山、陇山一线修筑了一系列防御设施,让西夏人没法轻易越过,饮马渭水,火焚长安而已。

    这已经是文官战斗力的顶级表现。

    至于其他人,包括冯京的岳父富弼,倒也不是完全没打过仗,只不过都是镇压起义、平定叛乱这类事情,对付的净是些连饭都吃不上的农夫。这种军事行动能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最后基本上都得用出绝摘—招安。

    招安之后,能打的去禁军,剩下的归厢军。有口饭,饿不死也吃不饱。大宋三冗之一的冗兵就是这么来的。

    实际上,那些起义、造反的人心里也清楚。我们就是想混个编制啊!真没怎么祸害乡土,人都没杀几个。之所以把动静闹得这么大,听起来吓人,那不是怕你们汴梁拖拖拉拉,老也不来嘛!你们早来一,我们就能早一吃上财政饭。

    这还算是好的。君不见,去年韩绛宣抚陕西干出来的那些破事儿,这才是文官的真实水平。

    而急报中的王韶很可能是个文官中的异类,还是超级能打的那种,他能补上文官的这块短板。得保下来,尽管冯京已经看出赵顼对这个方案并不满意。

    这就是冯京要坚守的本心。

    冯京结束发言,垂目肃然而立。

    轮到王珪了,只见王珪的动作跟冯京一模一样,而且也只了三个字:“臣请旨。”

    意思是:您看着办吧!您啥就是啥,都听您的。

    三个字完,王珪往冯京身旁一站,面无表情。有请下一位......

    下一位出场的选手是吴充。枢密副使,王安石的儿女亲家。吴充的儿子吴安持娶了王安石的大女儿,又是一对儿翁婿。

    吴充向前一步,慷慨陈词,语带激昂:“臣以为,王子纯与谋反无异。当速速擒拿归案,投入乌台,问清罪责,明正典刑,为后世戒。”

    吴充话音未落,所有人一起看向他,包括王安石。

    太狠了吧!

    吴充你跟王韶有过节?他刨你家祖坟了?没听啊!

    你这是要干啥?难不成,你担心王韶功劳太大,抢了你的位置?没必要啊!枢密副使本来就是两个坑儿,他来了你也不用走。

    总不至于,文彦博最近不管事,你就觉得自己是枢密院老大,不想分权。这可太幼稚了。

    又或者,你看出了官家的心思,顺着他的意思的?那......士大夫的风骨还要不要了?哪个名臣良相不是顶着皇帝话?

    王珪那三个字已经很跌份了,你可好,咣咣了这么一大堆。

    “哦?”苍老的声音响起,文彦博发问:“只捉拿王子纯一人?”

    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若只抓王韶一个,那剩下的四、五万志愿军将士怎么办?原地解散,自生自灭?那可是在青唐地界,就这么扔在那儿不管了?青史之上如何记载?

    如果都抓回来,放哪儿?

    汴梁?别闹,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在急报上写得很清楚,他们能眼看着王都总管被你明正典刑?

    放在秦州呢?这支军队还有个特点——主观能动性超强,要是他们自己想往东再多走两步,你去拦住他们吗?

    挖个坑......你确定最后埋进去的是志愿军,而不是挖坑的?

    还有更麻烦的。志愿军里有汴梁勋贵子弟,而且各家都有,这显然是勋贵集团集体参与的一件事。虽然没证据,但能站在这里的都不难猜得到。

    勋贵集团低调了几十年,政治舞台上一直是文官唱主角。但是,勋贵集团真的衰弱了吗?如果他们真的没实力,那还需要继续崇文抑武吗?

    远的不,前些日子,就因为一个麻药,勋贵集团顷刻间掀起了多大的风浪?这叫没实力?

    文官对付勋贵,针对某一家,并且有理、有据、有节,倒是可以咬下一块肉。但是针对整个勋贵集团......那真是嫌自己命长啊!

    吴充没有回答,后退回原来的位置,面沉似水。

    两府宰相依次发表完看法,接下来轮到两位“幸运”的参会者。

    章惇性烈,率先发言:“臣以为,当遣一位老成持重者前往关中,整肃秦凤、泾原两路军马......西进......”

    章惇的话并未完,因为后面的话并不方便出口,但对这里的人来已经足够了。

    如果一定要把剩下的话出来,大致上会是:西进之后,跟在志愿军后面。志愿军冲锋在前。若是打胜了,两路军接收胜利果实,摘桃子;要是败了,那志愿军就成了软柿子......

    一个念头在众人心头同时升起:吴充啊!我们刚才真是误会你了,章惇才是这世上最狠辣的人物。

    听章惇跟王韶的关系不错啊!王韶一直在西边儿,章惇也是在那里起步的。怎么下手这么狠?你们可都是变法派的。

    还有,章惇跟苏轼的关系也不错。苏轼离京去杭州做通判的前夜,章惇还曾漏夜拜访,只是俩人的啥就没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