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4章 李生与王小花

    这个故事发生在雍正甲寅、乙卯年间。

    据,那时候有一个姓李的读书人,喜欢四处游历。只是他的家境并不宽裕,出行在外,并不能携带多少的盘缠,只能靠出售字画为生。

    好在李生的书画功力深厚,不管是他的书法,还是他的画作,都深得那些文人雅士的喜爱,因此所得颇丰,不仅可以应付一切开销,还有不少的积余。

    不久之后,李生来到了京城。

    有一,他在街上摆书画摊时,忽然看到一位面容姣好、衣服褴褛的艳丽女子晕倒在跟前。

    李生也顾不上什么男女有别了,救人要紧。赶紧上前扶起她,掐人症大声呼喊。

    不一会儿,那女子悠悠醒转。

    询问以后才知,她叫王花,河南人,因家乡发大水而逃难,途中又和家人走散,孤身一人流落于此。已经好几没吃东西了,饿得头晕眼花,才昏倒在地上。

    李生侠义之心顿起,马上到旁边的铺子买来几个馒头给她吃。

    于是,经典的桥段就出现了。

    王花羞答答地道:“相公的救命之恩,女子无以为报,愿以身相许!”

    李生原先因为家境清寒,一直没有娶妻,这些年独自漂流在外,也是倍感孤独。现在看这王花人长得漂亮,又愿意和他结为夫妻,就答应下来。

    李生拿出积蓄,在京城租了一个房子,两个人安顿下来。

    别看这王花人生得娇美,操持家务倒是一把好手。

    李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觉得自己捡了个宝,对她万般宠爱。

    有时候,他外出参加宴会,看到精美的糕点、时新的鲜果,他都要偷偷地藏一些在袖中,带回家给王花吃。

    王花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眼见李生对自己疼爱有加,她也是更加与他情投意合。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李生得了一场大病,生命危在旦夕。

    临终前,李生把王花叫到床前,对她留下遗言:“我名下没有房子,你也无处可去;我离家多年,早就和亲属断了来往,你也就无所依靠。

    我现在以笔墨为生,也没有多少积蓄。我死了以后,你就没有办法生活了。你如果想再嫁,这是情势所迫,也在情理之中,我也不要求你给我守寡。

    好在我没有留下债务拖累你,你也没有父母需要供养,没有兄弟阻挠你改嫁。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吧。

    我唯一的心愿就是,你可以不接受任何彩礼聘金,只是要与娶你的人约定,每年清明节的时候,要允许你给我上坟祭祀,这样我就死而无憾了。”

    王花痛哭着答应了。

    后来,王花果然无法维持生活,迫于生活,只能改嫁。成婚之前,王花把李生的遗言了,后夫答应了,并且不仅没有嫌弃,还很疼爱她。

    但是,王花却常常郁郁寡欢,始终不能忘却和李生的恩爱,夜里总是梦见与李生同席共枕,睡梦中有时还喃喃自语,着情话。

    后夫察觉后,觉得是前夫李生在梦里和她私会,就暗里请了术士,用符箓镇鬼。

    此后,王花不梦话了,却又生起病来,而且病情越来越沉重,渐渐地就卧床不起,危及生命了。

    临终时,她已不能起身,但还是挣扎着用额头在枕头上叩头,对后夫道:“前夫对我情深意重,我实在是不能忘怀,这你也是知道的,我从来也没有对你隐瞒过。

    昨夜里,我又梦见他来对我:‘我被赶走很久了,直到今才能再来看你。没想到你已病成了这样,不如跟我一道走吧!’

    我已经答应了他。如果你能念在我们夫妻一场,对我格外开恩,就把我的尸体葬在他墓里,我会生生世世记住你的大德,做牛做马衔草结环来报答你的恩情的。

    我也知道这个请求不合情理,但还是恳望你能考虑一下。”

    完,王花已是奄奄一息。

    后夫的性格非常豪爽,对事情看得开、想得通,他感慨地道:“你的魂魄都已经走了,留着这个空壳又有什么用呢?杨越公能让乐昌公主夫妇团圆(成语“乐昌之镜”),我为什么就不能让泉下的有情人,重结眷属呢?”

    最后,他遵从王花的请求,料理了后事之后,把她与李生合葬了。

    后来,有人评价:这个女人再嫁,是背弃了原来的丈夫;嫁了以后又不能忘记前夫,这是对后夫不忠。应该她是进退无据,都不符合礼教。

    何子山先生也感叹:“与其怀念前夫而死,不如当时殉节而死。”

    何励庵(即何琇,字君琢。清雍正进士,宛平—今北京人。纪晓岚的老师。)先生却有不同观点:“可以用《春秋》之义责备贤能之人,但不能用士大夫的标准来要求一个普通女子。对于这个王花,大家哀伤她的遭遇是可以的,同情她的心志也是可以的!”

    画虎成猫认为:这个李生,看起来是深爱王花,其实就是自私!死则死矣,何不放她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