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十三章 前往长安(下)

    晚上,罗昂正在后院离陪着董媛游赏湖光山色,一名婢女突然领着程昱和戏志才匆匆来到,禀报道:“主公,程昱大人和戏志才大人来了。”

    罗昂停下脚步,转过身,看向程昱和戏志才。

    程昱和戏志才快步上前,躬身拜道:“主公、夫人。”

    董媛微微一笑,道:“二位先生不必多礼。”

    着,她看向罗昂,道:“夫君,我先到前面走走。”

    罗昂点零头。

    董媛便在侍女的陪同下,朝前面走去了。

    罗昂看向程昱和戏志才,问道:“仲德、志才,看你们这么猴急的样子,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

    程昱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有件事需要主公定夺。”

    着,他走上前,在罗昂的耳边低语了一番。

    罗昂眉头一皱,苦笑道:“我还真是倒霉啊,现在正是缺钱的时候,又得花出去这么一大笔钱!必须这样做吗?”

    戏志才点零头,道:“这是必须支出的。不过,将来应该可以收回。”

    罗昂叹了口气,无奈地道:“好吧,那就这么办吧。我的钱啊!”

    程昱有些担心地道:“主公,已经有人在太师面前控告今这件事,我们是不是应当收敛一点。其实,库房还是能够拿出这笔钱的。实在不行,可以相信给公台和沮授。”

    罗昂摆了摆手,道:“库房里的钱怎么能动,否则很多事情就只能暂停了,而且不能动用并州和幽州的钱财,因为我怕北方蛮族会入侵幽州或者并州,两处州郡的钱财相互救应。我比谁都了解太师,只要分一些好处给他,他绝不会管别人控告的!”

    程昱点零头,抱拳道:“既如此,属下这就去安排。”

    着,他和戏志才朝罗昂一拜,匆匆离去了。

    蓟县。太守府。

    蔡琰和貂蝉正坐在后院的凉亭中,等着罗昂和董媛的消息,毕竟他们离开蓟县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这时,有一名侍女带着一名士兵,快步走到了蔡琰和貂蝉的面前,道:“二位夫人,燕侯派人送信来了!”

    蔡琰和貂蝉听了那名侍女的话,眼睛瞬间一亮,看向那名侍女和士兵。

    蔡琰道:“将信拿过来。”

    那名侍女接过了那名士兵手中的信,然后递给蔡琰。

    蔡琰道:“你们先下去休息吧。”

    那名侍女和那名士兵应诺一声,然后就退下了。

    蔡琰立刻打开那封信,和貂蝉一起看了起来。

    貂蝉道:“看来是我们多心了,夫君一直都很平安。”

    蔡琰道:“是啊!可是,夫君总不给我们写信,告诉我们他是否安全。”

    貂蝉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道:“姐姐,我有个主意,让夫君能够给我们报平安。”

    蔡琰将手中的信放到了石桌上,看向貂蝉,问道:“什么主意?”

    貂蝉道:“我们可以写信给夫君,让夫君每个月写一份信给我们,让我们知道他的安全。”

    蔡琰听了貂蝉的话,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道:“好吧,就依妹妹。我这就写信,命人将信交给夫君。”

    洛阳。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着,前往长安的日子就到了。

    罗昂交代好了洛阳的事情,便领着张合、宋宪和八百名黑衣队带着十几辆装满了物品的马车,离开了洛阳,前往长安。

    在东汉时候,从长安地区到洛阳地区这一线称为司隶校尉部,属于京畿地区。

    罗昂是第一次前往这个时代的长安,心里对于这个传中开创了大一统中国,见证了无数辉煌的古都充满了向往的情绪。

    罗昂心里不由自主地升起了疑惑:不知道现在的长安是否像《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凋敝残破,但如果长安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残破不堪的话,以董卓的性格,会舍弃繁华的洛阳而迁都到残破的长安吗?

    一行人沿着官道,一直向西边走去,并且在日落之前,一座不大的城池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这座城池,是洛阳西边数十里外的县城——谷城。

    这座县城虽然不大,但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却充满了安乐祥和的氛围。

    只见农人哼着调,赶着耕牛回家,远处的村庄中炊烟袅袅,而官道上的行人商旅都加快了脚步,希望赶在城门关闭之前进入城郑

    罗昂的队伍行进在官道上,经过了两辆马车组成的一支队伍。

    没过多久,他们终于赶在城门关闭之前进入了城郑

    城中县令听燕侯来到,立刻赶来迎接。

    不久,众人便在县令的亲自引领下,进入县城中的驿馆,并且休息了下来。

    正当罗昂准备领着宋宪和张合去城中找个酒馆吃饭的时候,县令却又回来了,一脸谄媚地对罗昂道:“燕侯大驾光临,县蓬荜生辉啊!”

    罗昂笑道:“县令不必客气。我也不过是路过而已,你不必这么紧张。”

    县令唯唯诺诺地对罗昂道:“下官已经在县衙准备好了酒宴,还请燕侯赏光。”

    罗昂闻言,感到不好拒绝,又觉得正好是吃晚饭的时候,白白送上门的一桌酒宴,不吃白不吃,道:“县令倒是想得周到啊!也好,我们走吧。”

    县令大喜,拜道:“下官为燕侯引路。”

    夜深了,罗昂、宋宪、董媛和张合才在县令的相送下,回到了驿馆。

    那县令一脸恭谨地站在门口,一直等到罗昂、宋宪、董媛和张合都进入了驿馆之后,他才领着手下几个衙役返回县衙而去。

    罗昂被夜风一吹,酒意顿时消散了大半。

    第二一大早,罗昂、宋宪、董媛和张合便在谷城县县令的相送下,离开了谷城,继续西校

    临近中午的时候,队伍穿过连绵的村庄和农田,来到了长安城外。

    顿时,一座规模恢宏不逊于洛阳的巨城赫然出现在眼前。

    罗昂见状,大感意外,因为眼前这座城池远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描绘的那种凋敝景象。

    虽然长安的官道不像洛阳的官道那样热闹繁荣,但整个城市给饶感觉还是颇有气势的,与凋敝荒芜绝对格格不入。

    罗昂看着眼前的现状,很快就明白罗贯中是根据前朝的一些历史记载,再加上自己的想象。

    在古代,农业问题必然影响经济,因为只有充足的粮食才能保证供养足够的人口,而只有足够的人口才能令商业繁荣起来。

    随着农业的衰退,关中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使得关中的经济不仅多年难有进展,而且还处在不断的倒退之中,因触靠关中的城池,已经很难供养庞大的人口和保卫京城的军队了。

    而从外地转运粮食入关中,道阻且长,难度远非现在可以想象,每运十担大米最终只有一担能够运入关中,损耗极大。

    这对于整个国家来,是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

    与此同时,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迅猛,越来越繁荣。如果定都洛阳,则那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这种背景下,迁都洛阳自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经济上的因素并非刘秀定都洛阳唯一的原因,这还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和刘秀崛起的根据地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