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4章 三郡大整合

    有着顺利接收河间郡的先例,加上信都郡六品以上的官员几乎弃城而逃,大队兵马进驻信都没有遇到半点阻碍。

    美中不足的是,此次出兵是为了支援河间郡,军队几乎倾巢而出,武将完全不缺,但急缺治民理政的文官,一切事务都要依靠杨千钟。

    这夜忙碌了一整的杨千钟,钻进书房找张崇义议事。

    张崇义见他满脸疲惫之色,心里颇感歉疚,赶紧叫韶月斟来上好的龙井。

    杨千钟顺手接过茶水,情不自禁看了一眼风情万种的韶月。

    张崇义明白他的意思,挥手让韶月退出去。

    杨千钟咳了一声,语重心长道:“大将军,你从继位以来,这半个月情绪低落,闭门不出,有些事想找你商量都没有好机会。

    如今打下了信都城,趁着整顿信都的时机,我们要好好聊一聊。”

    张崇义靠在太师椅上,认认真真地聆听,示意杨千钟继续往下。

    “当前不只是信都郡的文武官员急需调整,更大的问题在于,你手里已经握着三个郡,涿郡,河间郡,信都郡,一个形同羁縻的中山郡,治下人口超过了三百万,实力几乎接近了那几个偏僻州。

    中山郡是你那老丈人在掌舵,暂时不用理会。

    涿郡,河间郡,信都郡,三郡的文武官员该提拔的都要提一提了,否则恐怕人心浮动,于大局不利。”

    张崇义于官场诸事并不精通,一时没听明白他的言外之意,眉头深锁,疑惑道:“能不能详细点?”

    杨千钟抿了一口茶水,娓娓道:“之前先大将军主政,授予你节制涿郡河间郡的大权,你兼着两个郡的郡守。

    司马晋、司马德、张微、张树人、张潮等文武干将一直位居四品的郡丞郡尉。

    如今你继位为镇北大将军,这一年多来他们为你鞍前马后,兢兢业业做事,功劳苦劳一应俱全,是不是要趁着这次调整信都郡官员的契机给他们升升官?”

    张崇义一听此事就感到头疼欲裂,他平生最怕这些繁琐的人事安排,茫然看向杨千钟,苦恼道:“这么多人要升官?怎么升?升什么职务合适?你有没有好主意?”

    杨千钟深知这位大将军年轻率性,行军打仗虽然颇有赋,治政的本领还是有所欠缺。

    于是从袖带里掏出一张绢纸,躬身递到张崇义手里,声道:“属下知道大将军日理万机,无暇琢磨这些琐碎事,先行草拟了一份官员名册,请将军过目。”

    此是越权之举,历朝历代的官员任免乃人主首重之权,决不容许他人染指,更不允许属下揣摩圣心。

    张崇义多少有些武人心思,不太计较这些弯弯绕绕的官场文章,顺手接过绢纸,只见上面用正楷工工整整写着一排排姓名官位。

    镇北大将军府步兵统领、三品冠军将军常羽。

    镇北大将军府三品左卫将军尚修竹。

    镇北大将军府三品右卫将军向烈。

    镇北大将军府八大四品骑将军秦幂、张坚、陈群、蒋仁义、贺中云、刘常乐、尉迟璘、王宝山。

    镇北大将军府四品参赞军机李千秋。

    涿郡郡守张微,郡尉张潮,郡丞戴梦龙。

    河间郡郡守司马德,郡尉张树人,郡丞章闻易。

    信都郡郡守司马晋,郡尉韩克礼,郡丞周宾。

    名单上的人张崇义全都熟悉,都是涿郡本地极有声望的文武英豪。

    张微、张树人乃张家宗亲,忠心耿耿,办事周到,自不待言。

    司马晋司马德是涿郡名门望族司马家的栋梁,擢升他们担任两郡郡守,算是给足了司马家的颜面,彻底将司马家族绑在张崇义的战车上。

    戴梦龙是涿郡望族戴家的英杰,博学多才,素有人望,在涿郡担任县令多年,早该晋升了。

    章闻易、周宾都是老郡守张平之发掘的知名儒生,都是外儒内法的治世之才。

    韩克礼是涿郡望族韩家孙子辈的佼佼者,被称为人中之龙,长期追随建威将军常羽,带兵有方,治兵有法。

    这几个月在河间郡训练新兵,极有成效,河间郡那一万大军初步形成战力。

    至于常羽、尚修竹、向烈、八大骑将军、李千秋几乎都是近半年来跟张崇义极为亲密的心腹。

    可以这份人事安排毫无破绽,几乎是量体裁衣般恰当,唯独没有大将军府最为显赫的长史和主簿,张崇义便当面提出自己的疑惑。

    杨千钟耐心解释道:“长史主簿位高权重,至关重要。

    长史作为将军副手,可代将军掌兵治民,主簿负责将军府一应中枢命令、文书发布,必须要大将军心腹担任,非属下所能僭越。

    属下起草那些官员名单已有越权嫌疑,岂敢擅自给将军指定长史主簿?”

    张崇义哑然失笑道:“杨先生,我年轻识浅,于政务一道不过是个刚登堂入室的学生,你是我的老师,只要是持心公正,不以权谋私,我无有不允。

    这样吧,长史一职暂且空缺,主簿一职由你来担着。

    你办事,我放心。

    其他官员任免一律按照你的意思安排,任免文书即刻盖上镇北大将军的印鉴,快马送去涿郡河间郡,通知三郡官员即日赴任,尽快把各郡的军政事务理顺。”

    杨千钟会心一笑,因为主簿一职本来就是留给他自己的,可是为了避嫌,他绝不能不知廉耻地在名单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张崇义毫不犹豫就签署了这份三郡高官的任免名单,着实令杨千钟喜出望外。

    虽这份名单是他和张微、司马晋三人讨论十几才拼凑出来,几乎都是量才量德使用,可谓客观公正,绝无半点偏私。

    但是张崇义毕竟是镇北大将军,谁知道他会不会过于看重权柄,忌惮属下越俎代庖呢?

    自古以来,每个自以为忠诚谋国心系下的宰辅重臣,谁不想做大权独揽无人掣肘的商鞅,问题是有几个君主愿意做彻底放权的秦孝公呢?

    扪心自问,他杨千钟自己就做不到对别人推心置腹的信任。

    悬了十几的心终于落地,杨千钟心情舒畅,连续喝了几口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