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5章 针锋相对,安民三策

    翌日,大朝。

    杨安殿内出现四位新身影。

    将作大匠杨阜,太子少傅尹奉,太宰令常林,谒者仆射司马芝。

    马超举荐的四位官员分属不同部门,但他们都将是马超在朝堂上的助力。

    除此之外,马超的政治盟友还有太傅董承、光禄勋韦端。

    但是,他的政敌——杨彪和赵温的影响力要更胜一筹。杨彪四世三公,赵温总领尚书台,一个是名望最大的三公,一个是实权最大的尚书令。

    马超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少不了费口水。

    天子询问百官有何事上奏。

    马超当即出列,再次向天子呈递奏表,请求天子下诏,迁徙河东、河内二郡百姓入雒阳定居!

    天子让百官议一议。

    太尉杨彪第一个出来反驳,理由和一个月前一样——劳民伤财!

    杨彪说完,太尉下辖的太常卿郗虑、卫尉卿桓典等都站出来支持杨彪。

    尚书令赵温也进言道:“陛下,春耕已去,秋收在即。此时若按司隶校尉的方略,迁二郡百姓入雒,恐会激起民变啊!”

    赵温发话,尚书台的一帮子议郎、仆射都站出来。

    御座上,天子放眼望去,竟有数十人反对马超!

    天子本人都觉得压力山大,更遑论遭到政治围攻的马超。

    一个月前,马超就有过同样的遭遇。

    那一次,马超选择退让。

    而这回,马超不准备再让了!

    否则朝廷大好局面真要被这帮子清谈之士毁掉!

    马超手持笏板,挺胸抬头道:“太尉、尚书令,你们可知我为何要迁徙百姓入京师?”

    赵温说:“在下知道司隶校尉是想充实户口,但生民繁衍需合乎天道,岂有强迁百姓的道理?”

    马超眼见赵温把天道都搬出来了,露出不屑的笑容:

    “天道?尚书令岂不知,天之道,去有余而补不足。”

    “今河内、河东户口皆有百万之数,安邑的行人走在大街上肩贴着肩,后背贴着后背,几无立锥之地!”

    “反观雒阳,京师都城,口不过万,官员又占七八,朝廷以千余百姓供养数千官员,这岂是合乎天道的?”

    马超说完,向赵温拱手。

    刚才一通话,马超将赵温的论点完全摧毁!

    就连御座上的天子,藏在袖口的双手都不禁要为马超鼓掌!

    但是,赵温还有话要说:

    “司隶校尉高才,在下佩服。但是,秋收在即,百姓能愿意吗?”

    马超对他说:

    “尚书令之前说过,秋收在即。既然如此,朝廷先定下方略,秋收后再施行便可!”

    赵温继续反驳:

    “迁徙百姓,必会伤民!伤民,则民心尽失!司隶校尉历经百战方才为朝廷收复河左,您难道又要亲手毁掉它?!”

    马超回答:

    “有国放能有家,河内与冀州接壤,袁绍大军如果打过来,河内百姓岂有安生之日邪?”

    “国乱岁凶,雒阳户口凋敝,朝廷每次发兵都需从雍、凉征调,耗费钱粮不说,若延误战机,诸公难道又要让陛下西迁吗?!”

    两条理由,让赵温找不到反驳的点。

    不过,赵温的狗仔还是强行从马超的话缝里找到漏洞。

    尚书台的议郎赵彦驳斥马超:

    “既然如此,也只需迁河内之民南渡,司隶校尉又何苦让朝廷搅扰河东呢?”

    马超笑道:“吾征河东时,曾闻河东豪家如卫氏、贾氏等趁天下大乱,藏匿关西、关东户口,其门下僮客、隐户成千上万。卫、贾一声号令,响应者何止万人!此等大豪若放任不管,恐怕将来河东人只知豪首,而不知朝廷啊!”

    “朝廷若迁河东户口入雒阳,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削豪族、释百姓。”

    最后,马超讥讽赵彦:

    “赵议郎久在朝堂,不知地方,吾不怪你~”

    赵彦觉得自己遭到羞辱,神色气愤地退回班列。

    赵温见状也不再说话。

    尚书台败退,太尉领又上来围攻。

    马超舌战群儒,挨个驳退反对派的官员。

    其实,马超在之前的一个月里,早就和司马孚探讨过今日的局面。

    有司马孚帮忙准备,马超才能在今日的论战中表现神勇!

    半个时辰过去。

    太尉杨彪的党羽终于被马超击退。

    似乎今日的政潮将以马超全胜而告终!

    然而,就在太尉领、尚书台退却,天子准备采纳马超的意见时,天子的谋主——太仆荀攸站了出来。

    荀攸没有直接反驳马超,而是提了一个问题。

    “司隶校尉,您主张朝廷迁徙户口,但迁来的百姓又要如何安置呢?”

    马超微微一笑。

    他明白,荀攸最终还是选择站在自己这一边。

    毕竟以荀攸的才智,岂会不知道充实雒阳户口的重要性?

    荀攸此时提问,明显就是在给马超搭建舞台供马超表演。

    随后,马超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奏疏。

    “陛下,臣这里有如何安置百姓的章程,请陛下过目!”

    天子让宦官把奏疏拿过来。

    马超接着说:“陛下,还请让臣在诸公面前解释。”

    天子点头,让马超但说无妨。

    马超转身对百官讲:

    “诸位大臣担忧的,无非百姓迁来如何管教,如何让他们不生事。”

    “吾有三策,可使百姓迁入雒阳后绝无怨言!”

    御座上,天子急忙看向三策:

    安民三策,一曰均田,二曰免赋……

    “三曰复京城!”马超的安民三策,掷地有声。

    百官竖耳恭听,等待马超解释详情。

    马超告诉百官,他上任司隶校尉的这一个月,每天都在忙着整理雒阳地区的土地籍册、实地考察田亩状况。

    经过马超的调研,河南尹有大片大片无主的荒田。雒阳周边有伊水、洛水交汇,适合耕种的土地何止百万亩!

    就算给每个迁来雒阳的百姓分100亩田,都还绰绰有余!

    不止分田,还要给百姓免赋。

    马超建议免除百姓三年口赋、算筹,再免一年田赋。如此,百姓绝对没有怨言。

    但是,马超只建议免除赋税,而徭役还得保留。

    保留徭役涉及到第三点,暨重建雒阳!

    如今的雒阳城实在太残破,天子、百官居住都不方便,更不要说百姓了。

    同时,残破的雒阳城对朝廷来说就是一记伤疤,时刻向世人昭示大汉王朝的衰落。

    而重建雒阳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天下人若得知雒阳恢复往日荣光,肯定会对大汉王朝重拾信心,朝廷对司并雍凉四州的掌控也会更稳定。

    所以不管是为了京城居民的居住环境,还是为了重振大汉荣光,都必须重建雒阳!!

    马超陈述完三策,叩首拜天子:

    “陛下,为大汉江山社稷计,请准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