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33章 董卓专权!

    董卓见刘备、袁术两边都没出什么幺蛾子,大喜。

    不久,豫州牧黄琬至洛阳担任司徒,董卓带杨彪、黄琬上书要求为建宁元年九月政变时,被定为叛逆的陈蕃、窦武和次年第二次党锢之祸被捕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

    刘协自然同意,随后恢复了陈蕃、窦武等人的爵位,提拔党锢之人的子孙为官。

    一时间,董卓名声大为好转,董卓随后又亲近周毖、伍琼,原大将军府官员何颙、郑泰也成为董卓幕僚。

    再加上杨彪等世家刻意逢迎、荀爽等名士应征,一时间,董卓与这些世家、名士进入蜜月期,各取所需关系密切。

    周毖、伍琼对董卓劝道。

    “明公虽有废帝之举,确出于公心,不过恐天下人误会,何不大封亲近士子,让其到地方任职宣扬董公之意,如此天下必安也!”

    董卓听完大为心动,不过还是抱着一丝警惕,先打发走了周毖二人,随后招来李儒、贾诩三人相商。

    “文优、文和、伯诚公,周毖二人所言可能听从?”

    董卓还是十分谨慎的,不过董卓和杨彪等世家、荀爽等名士密切交流之后,也深切明白他们的人脉和名望,所以有些拿不定主意。

    贾诩、阎忠二人自然知道这是趟浑水,都不开口,李儒犹豫片刻后道。

    “主公,以儒观之,恐怕有些不妥,若四处分封,万一生变就不妙了。”

    董卓一听自然更加迟疑了,却也不置可否,随后董卓让三人退下。

    随后几天,周毖、伍琼等士子继续劝说董卓,董卓最后被伍琼的一句话打动。

    “明公,琼闻逼之太急,必生变故,袁绍此人名满天下,更是袁氏出身,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闻鲍信、王匡等人也聚拢数万人马不知是何意图?”

    鲍信、王匡本都是何进心腹,都不愿从董卓,鲍信甚至还建议袁绍趁董卓立足未稳斩杀之,不过袁绍为了制衡刘备自然不采纳。

    随后鲍信二人各自回到州郡,王匡召集数千人马屯扎在河内郡,鲍信更是夸张在泰山招募两万多人马。

    董卓听完心生不安,最后听从伍琼劝说,不过董卓还是招来李儒商议如何封赏。

    “主公,既然如此,可封王匡、鲍信二人为河内、泰山太守何如?至于袁绍封其为渤海太守加封邟乡可也!”

    李儒之所以如此建议,王匡、鲍信二人自不必说,手握兵马干脆封太守安抚之,至于袁绍,在李儒看来手上有袁隗做人质倒也无妨,所以干脆也厚封。

    董卓听了微微颔首,“文优所言甚是,那还有其他士子呢?”

    李儒思索许久后道。

    “吾闻袁术欲求取荆州刺史,不过不可予之,当加荆州刺史王睿为荆州牧,拉拢其以制衡袁术大军。

    刘备恐怕也会横行东方,以儒观之其必贪心不足,不过也不可过度激怒于他,所以不能插手青州的太守任命,但是儒闻陶谦勇武刚烈,为人霸道命其为徐州牧必可制衡刘备,不知主公以为何如?”

    “陶谦确能制衡刘备,老夫曾与其共事,其性格确实刚烈无比”

    董卓听完李儒所述深以为然,随后二人仔细敲定了一番细节之后,就定了下来。

    翌日,朝会。

    董卓拒绝了袁术的请封荆州刺史,而是加王睿为荆州牧,随后又封陶谦为徐州牧,王芬任冀州牧加都乡侯,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王匡为河内太守,鲍信为泰山太守,同时提拔无数名士任为太守、刺史。

    比如韩馥、刘岱、孔融等或为刺史或为太守,还有给荀爽等名士加官晋爵以示亲近士人之意,借此笼络人心!

    …………

    南阳,太守府。

    “啪!”

    只见袁术将竹简丢在地上,大怒道。

    “董卓贼子欺吾也!吾必杀之!”

    看来董卓如此谋划让袁术颇为气愤,以至于发如此大的火。

    阎象见此连忙劝道。

    “主公!以象观之,如今局势不明,主公当暂缓之!”

    “哼!董卓给我等着!”

    孙坚与王睿关系不好,见此自然也挑拨道:

    “明公,王睿此人乃庸人耳,岂能任荆州牧?以坚观之,何不杀之?”

    袁术听了颇为心动,不过还是拒绝道。

    “师出无名,不可擅杀也!暂且后观!”

    “唯!”

    孙坚自然也不会反驳袁术。

    至于陶谦等人自然欣然从命,冀州刺史王芬、袁绍虽然疑惑却还是接下了旨意。

    所以整个天下自然也因为董卓的封赏而局势大变!

    随后董卓见此自觉高枕无忧,再次表露野心,册封自己为相国,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自此董卓的权势在朝廷如日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