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八十一章 有幸遇见了你

    随着慕姗姗重新出现在华国电视台,《文化访谈》步入正规,她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被邀请回母校只是其中一件事。 </p>

    还有出版社找她写书,准备出版。</p>

    这两年华国流行起了名人出书热,刘晓青无疑是其中的先行者。</p>

    她在1983年写了一本自传叫做《我的路》,获得极大的反响,华国各大报纸转载,还被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在国外发表。</p>

    1992年,她又写了一本《这八年》,描述了这些年她的生活经历,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很受欢迎,还被华国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p>

    以前大家都认为写作是作家的事儿,需要很高的文化修养才行,作家是一个高尚的职业。</p>

    然而,现在出版行业为了追求效益,提高销量,畅销书成了各家出版社的首选。</p>

    在畅销书这个种类中,名人传记,尤其是娱乐圈的名人传记大受追捧。</p>

    这种书籍看着轻松,不郁闷,也没有生僻字和教育意义,读者看的是名人的生活和八卦。</p>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严肃文学逐步的被读者所放弃,娱乐消遣性质的书籍开始占据主流,大众文学获得了蓬勃的发展。</p>

    华国电视台毕竟是国家单位,对于主持人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不准用电视台主持人的名义接私活,更不准拍摄广告等等。</p>

    但没有明确规定主持人不准写书,写作是个人的自由。</p>

    话是这么说,不过暂时还没有主持人写书,主要是没人开这个头。</p>

    大家的思想还很保守,不知道会面临什么风险,写的内容有没有限制,能不能畅销,会不会犯错误,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p>

    出版社把主意打到了主持人身上。</p>

    华国电视台的主持人在观众中的影响力不容置疑,写出来的故事销量有保障,至于写的内容,最好是自个的故事,不要牵涉到电视台,出版社也不想惹麻烦。</p>

    他们找到了慕姗姗,想让慕姗姗写一本在纽约生活的书籍。</p>

    这是因为在《文化访谈》的第一期里,披露了慕姗姗和《京城人在纽约》的剧组在一起生活,这里面就有故事可写了,读者肯定感兴趣。</p>

    《京城人在纽约》刮起的风潮虽说已经平息,可幕后的故事还是很具有吸引力。</p>

    尤其是牵涉到姜闻和王箕这样的大明星,他们拍戏的时候什么样,有什么兴趣爱好,还有真实的美国生活,都会成为这本书的噱头。</p>

    而且,在纽约的那段时间慕姗姗不是主持人,不会牵涉到电视台,不需要担心受到限制。</p>

    为了吸引慕姗姗,出版社给出了百分之十的版税。</p>

    自从林子轩打破了出版社的垄断后,现在的出版社都要谈版税了。</p>

    这时候华国的法律规定,作家的版税只能在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之间,这是硬性规定,版税制度还没有放开,让市场调节。</p>

    如果这本书的定价是十块钱,卖出去一本慕姗姗能拿到一块钱,卖出去100万本就是100万人民币,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化的销量。</p>

    按照出版社的预计,有了《京城人在纽约》的铺垫,至少能销售20万册,否则出版社也不会极力怂恿慕姗姗出书了。</p>

    也就是说,慕姗姗能拿到20万元的版税。</p>

    “真要写啊?我的文笔不好,也写不出内涵来,感觉是在欺骗读者。”慕姗姗犹豫道。</p>

    在慕姗姗眼里,那些写世界名著的人物才算是作家。</p>

    “写啊,为什么不写?现在都市场经济了,大众需要娱乐,姜闻和王箕那边不用担心,我和他们打招呼,你又不是写八卦,就是写一些生活趣事。”林子轩无所谓的说道,“我就是没有名气,要不然也写本自传赚钱。”</p>

    他对名人出书没什么看法,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p>

    百姓需要娱乐消遣,所以这类书籍才会畅销,这还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会进入一个平民写作的时代,只要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想法,就可能会被出版。</p>

    “那你可要帮我把关,别闹出笑话来。”慕姗姗要求道。</p>

    慕姗姗有点心动,那可是几十万块钱,不是一两千。</p>

    有了这笔钱家里的经济会更宽裕,林子轩的新公司不用担心会赔本,将来的孩子也能过上好日子,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写呢?</p>

    “放心吧,我会帮你看着的,你别太在意遣词造句,要用朴实点的语句来写,你面向的读者是大众,不是文学评论家。”林子轩提醒道。</p>

    “知道了,我要好好构思一下。”慕姗姗认真道。</p>

    就这样,慕姗姗动笔写起了《我在美国的180天》。</p>

    她从国内开始写起,为什么要去美国,林子轩怎么想着要拍摄《京城人在纽约》,这都是他们自个的事,写起来很顺畅,就像是把记忆重新梳理了一遍。</p>

    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在心底流淌。</p>

    这个书名是林子轩起的,简单明白,很能吸引大众读者,如果起一个太文艺的名字,读者还以为是本严肃文学呢。</p>

    除了书名,林子轩还为慕姗姗的新书写了一篇序言。</p>

    他的序言写的倒是很文艺,名字叫做《那时青春,时光正好》,开篇是这样的。</p>

    “1990年的那个夏天,京城广播学院,我站在树荫下,准备向一个女孩表白……”</p>

    整个序言他写了两万字,更像是一封超长的情书,或者是一个青春期的爱情故事。</p>

    既然要出书,自然少不了公开他们的关系,借着这个机会写出来没什么不好。</p>

    当然,他不是什么都写,而是挑一些无伤大雅的生活片段来写,是经过美化之后的生活。</p>

    就算是自传,作者也不会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写出来。</p>

    “你这个写的太好了,衬托的我写的很差,这怎么行。”慕姗姗抱怨道。</p>

    慕姗姗只是抱怨而已,心里却很满意,里面的点点滴滴都是俩人共同的回忆,这算是他们俩合写的一本书,很有纪念意义。</p>

    很多年后回头再翻阅这本书,就像翻阅他们曾经的生活。</p>

    在我最美好的时光里,有幸遇见了你。(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