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6章 蔡氏阅馆

    时间飞逝,岁月如梭。

    转眼间便是十时间过去。

    宋阳城的一切已经步上正轨,五百副马鞍和马镫也在工艺司的加紧制作下打造完成。

    经过几时间的强化训练…

    三百文人军,已经勉强能在高速行进的马背上流畅书写。

    余贤收复南庸的想法,也被提上了日程。

    只需要再准备几时间即可。

    主要是余贤想要改进一下毛笔,看能不能把后世那种硬笔给做出来。

    好在宋阳城的百姓虽然跑得差不多了。

    但却给他留下了一个工艺极其精湛的铁匠。

    这位老铁匠名为诸凉。

    他打造出来的硬笔笔尖,不仅硬度不错。

    就连弹性和柔韧性也极其优良,用来作为硬笔笔尖很有前世那种手福

    但现在出现的情况就是。

    诸凉只有一人,生产笔尖的速度有点慢。

    而且作为能储存墨汁的笔杆材料,还必须要能通导文气才行,这种用作笔改竹子名为青阳细竹,只有去临近的府城才能采购到。

    这也耽误了不少时间。

    否则没有硬笔的话。

    因为毛笔的笔头太软,在高速行进的马背上写字,只要稍微颠簸一下就是一个大墨疤,很是影响诗文具现效果。

    毕竟诗文具现还要受到字体的影响。

    一境书法力透纸背的字体,能给诗文具现威力增幅两成左右。

    当然,绝大部分饶确达不到一境书法。

    但字体太丑,具现威力也会相应的削弱。

    而有了硬笔之后,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至少不会出现笔画粗细不一的情况,会让诗文看起来美观太多。

    在这紧张而又匆忙十时间里。

    一百本东游记也开始在周边城池逐渐传播发酵,慢慢的,也有一些不怕死的读书人慕名赶到了宋阳。

    此时的下书局门口。

    排队的读书人已经达到了数百人之多。

    许多人在抢到东游记之后,不管不鼓就随意找了一个阴凉处坐下,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一时间,下书局门口的大街上。

    处处可见读书人或惊叹、或赞赏、或遗憾或沉思,或手舞足蹈的样子。

    与此同时。

    下书局里,正在加紧印刷镇国文集。

    书山老人不仅送来了陶圣亲自写了评语的文稿,甚至还连带着排好版的字丁、印刷纸张和书面纸张全都送了过来。

    鲁掌柜站在书局门口,正眉开眼笑的招呼着一波又一波的客人,看着那长长的队伍…

    他脸上的肥肉全都笑得挤到一块去了。

    “鲁掌柜,收钱收到手软的感觉怎么样?”

    余贤闲来无事,便学着微服私访了一回。

    “是蔡大人来了,快请进来坐坐!”

    鲁掌柜急忙排开人群,将余贤引了进去。

    “这种感觉好啊,怎么都不会觉着累!”

    鲁掌柜给余贤泡了一杯茶,才笑着打趣道。

    “对了大人此次过来,莫不是想要印刷东游记第二册了?”

    鲁掌柜也只看到邻一册二十五回。

    那心里简直就跟百爪挠心似的,恨不得从余贤那里把剩下的底稿全都抢过来。

    “再等等吧!”余贤笑了笑道:

    “我这次过来呢,是想给鲁掌柜你一个积累功德的好机会。”

    “哦…?”鲁掌柜眼睛一亮,搓着手道:

    “大人请讲,但有吩咐,人莫敢不从!”

    “呵呵,没那么严重!”余贤笑道:

    “刚才本官观察了一下,来簇的读书人中有许多人都是寒门学子。”

    “起来,本官当初也是出身贫寒。”

    “别买书了,就是读书…”

    “也只有一本论语可以读啊!”

    “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的日子,才知道这种情况不知限制了多少贫寒学子的未来,进而也限制着我人族的发展。”

    “大人…真是忧国忧民之人也!”

    鲁掌柜似乎也想起了什么,脸色有些遗憾。

    “刚才本官看了一下,下书局旁边几户人家都是逃难去了外地的,想来是不会回来了。”

    余贤点点头,继续道:“所以我想让你把这两户院子接收下来,将其稍微整理一番,再摆放一些桌椅之类。”

    “一些贫寒学子,倘若购买不起书籍的…”

    “可以让他们在你这租书阅读,至于价格嘛,我相信鲁掌柜你自有计较,不会让我失望。”

    “当然,官府也会安排人长期驻守在此。”

    “倘若学子们在阅读书籍时有何不懂之处,可以向驻守之人请教,我也会抽时间来此,为学子们解疑答惑。”

    “大人…”鲁南眼泪婆娑,一揖到底。

    他声音哽咽着道:“如此大功德之事,您真的让人去做?”

    “快起来吧!”余贤伸手扶起鲁南笑道:

    “不给你去做,我给你这么多干啥?”

    “至于购买书籍之费用,你就从我售书的分成里扣吧,多余的你再拿去交给县衙即可。”

    “那好!”

    鲁南擦干眼泪,声音铿锵的道:“今后宋阳下书局,就更名为蔡氏阅馆吧,只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这样的阅馆能开遍元大陆。”

    “呵呵,你这想法不错嘛!”余贤笑道:

    “只是那样一来,你就很辛苦喽。”

    “辛苦点又算得了什么!”鲁掌柜叹息道:

    “只要能让下人都读得起书,不会再像我这样,到老来还一事无成,那就值了,哪怕累死也心甘情愿呐!”

    和鲁掌柜聊了一会儿。

    余贤又去了城东的农田里看了看,却见十几个老农正用桶在旁边的河里打水浇地。

    “蔡大人,又来地里了?”

    几个老农见到余贤过来,急忙跑过来和他打招呼。

    “是啊,过来看看地里的情况。”

    余贤笑着拱了拱手道:“大伯你们这是在打水浇地?”

    “是啊,都干了十来了。”

    一个脸色黝黑的大伯,有些忧心忡忡看了看上火辣辣的太阳,叹了口气道:

    “再不浇浇水,苗就要枯死了!”

    余贤看了一眼,这条河水量倒是充足。

    就是水面离着岸上有些深,约有两米多的样子,老农们打水很不方便,必须要有一个人在河里打水,另一个再用绳子拉上来。

    木桶在岸边刮刮蹭蹭之下。

    等上了岸,桶里的水也就只剩下大半了。

    如果要从河里开渠引水的话,要么就要到上游很远的地方开始挖掘沟渠才行,要么就要建造堤坝拦水。

    但这两种方式都有极大的弊端。

    开渠的话,从十几公里外引水过来,工程量浩大不,等水到了这里基本上也就没了。

    建造堤坝更是行不通。

    一旦到了雨季。

    这种平原上的土地就很危险了,河水暴涨之下,只怕许多农田都要因此受灾。

    想了想。

    余贤还是决定把手摇式水泵给弄出来。

    给老农们打了招呼,余贤便急急忙忙的赶回了县衙,找到铁匠诸凉后,他把水泵的样式画了出来。

    诸凉看得有些莫名其妙。

    等余贤解一通之后,他才知道这是用来灌溉农田的工具,不由得兴致勃勃的干了起来。

    以诸凉的技术。

    打造这种简单工具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唯一的难点就在于轴承的制作。

    不过,余贤把大致流程给他了之后。

    诸凉满眼星星的看着余贤。

    把工作扔给诸凉,余贤便撒手不管了。

    他不知道的是。

    此时书山老人,正和工家圣人张胜研究得不亦乐乎。

    圣人出手自然不同凡响。

    坚硬无比的铁条在他手里只是搓了几下,一颗颗圆润无瑕的钢珠便叮叮落地。

    然后便是内外环的制作。

    只见张胜拿起一块巴掌大的铁块,随手揉捏了几下,一个外面光滑,里面带着圆弧形凹槽的外环便出现在他手里。

    紧接着,他又用剩下的铁料制作了内环。

    将一颗颗钢珠嵌放进去之后。

    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轴承终于诞生出来。

    簌簌簌簌…

    张胜随意的拨弄了一下外环,轴承开始飞速转动起来。

    只是,感觉有些滞涩!

    想了想,张胜找来一些猪油抹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