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5章 河北战略部署

    据说敕书发过去的时候,李白还在长安城西市的酒楼里大口大口喝酒。

    他的那些酒友得知李白做上了右散骑常侍,又是震惊又是欢喜。

    这事很快就在长安传开,引起了无数人的惊奇。

    众所周知,李白是不怎么擅长当官的,没想到他却能成为右散骑常侍,那可是圣人身边的近臣。

    又有传闻说当初他在建宁郡王府邸参加酒宴的时候便与李三郎私交很好,所以才得到了这个右散骑常侍。

    于是第二天,李白家门口排满了人,想要拜见这位再一次平步青云的大诗人。

    希望大诗人能在圣人旁边为自己美言几句,混个一官半职。

    这也成为了天圣元年正月的一件趣事。

    李倓的任命没有就此结束,在河北防线,他做了仔细的安排。

    首先,他任命郭子仪为幽州节度使,掌管幽州军政。

    与此同时,还给了郭子仪一个河北转运使的官职。

    转运使这个官职是李隆基开元二年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的,设置水陆转运使,负责两京粮食运输。

    在开元后期,李隆基增加了江淮转运使这个职务,专门负责江淮一带的漕运工作。

    至这个时候,江淮转运使成为常设职位。

    但也仅仅只是江淮转运使是常设职位,其他地方并没有这个官职。

    至于这个时候,李倓为何要任命郭子仪为河北道转运使,目的很简单,让郭子仪在统帅前线军队的同时,也全权负责河北军粮的统筹。

    这是为了更加充分地支持郭子仪。

    只有前线统帅才知道自己现在需要多少粮草,何时还需要增加多少粮草。

    这也是大唐第一个河北道转运使。

    与此同时,李倓又任命李光弼为幽州节度副使,驻扎常山郡,并在常山郡一带构建防线。

    接下来,李倓还做了一个重要的任命,任命张巡为沧州刺史,一共两万兵马,在沧州构建防线。

    为了增加张巡在军队中的威信,他给了张巡从三品的云麾将军。

    要知道,王忠嗣的冠军大将军也就才是正三品。

    至于贝州,也就是清河郡,李倓也有了合适的人选。

    有人向李倓引荐了前幽州节度副使康阿义。

    常山、清河、沧州这三个地方一旦形成了牢固的防线之后,叛军基本上就很难再大规模南下。

    即便史思明凭借幽州铁骑强行突破防线,也会因为后勤断裂而陷入后继无力的状态。

    常山更是河北通往河东的战略要地,扼守常山,叛军想要去河东道就只能走云中,再南下进入代州,最后抵达太原。

    李倓的这个战略布置,是想在河北建立战略纵深,为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的民力恢复争取时间。

    只有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恢复了,大唐的赋税才能重新走入正轨。

    内部的官僚体系,以及漕运体系,才能全面运转开。

    否则像现在局部漕运运作,填补空缺,时间久了,会引发漏洞处的溃烂,一方崩塌。

    这不是长久之计。

    当然,在这个战略布防的基础上,李倓还采取了李泌的联络回纥的策略,从北线引入兵力,对付范阳、卢龙。

    至于河北道的总兵力,李倓也给了郭子仪一个数:二十万。

    这个数字是加上后勤兵力的。

    在初步配置了河北防线的架构后,李倓任命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宰相:元载。

    元载任职门下侍中,为门下省长官,按照惯例称左相。

    左相对政令有封驳权。

    同时,元载兼任吏部尚书,管理大唐人事。

    至于右相,也就是大唐帝国的首相是谁,李倓却还没有急着任命。

    有人传闻这个位置是留给李泌的,也有人说是留给李倓当时在扬州的一位叫刘晏的心腹。

    甚至还有人传闻是留给杨国忠的。

    在任命完元载之后,李倓转身就给了还在扬州的杜甫一道敕令:任命杜甫为淮南道采访使。

    采访使是开元二十一年设立的,但还不算稳定。

    李倓在这里任命杜甫为淮南道采访使,让不少朝中大臣感到疑惑。

    杜甫的名号,一部分人听过,一部分人没有听过。

    没有听过的,打听之后也就知道了。

    是当年建宁郡王在长安的时候收入麾下的,出身还不错,京兆杜氏。

    能写诗,但仕途一直不顺,后来跟着建宁郡王去扬州,扬州学院的山长。

    他的履历里没有吏治政绩,甚至据说他本人也不善变通,怎么看也不是一个做官的好材料。

    可是李倓却恰好看中了杜甫的务实和仁者之心。

    和李白的天真浪漫不一样,杜甫是愿意走到小径上去考察民情的,他怀有一颗同情心。

    对于一道最高行政官员,尤其是古代没有复杂的经济变化的大环境下,和平地带官员的个人操守,比能力更重要。

    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文景两个皇帝与民休息,发展而来的。

    这里面有一个主题:劳动人民创造盛世。

    而前提就是统治者不折腾。

    李倓相信,原本就有巨大潜力的淮南道,交给杜甫,他能平衡淮南道各个刺史,不让官员去打扰百姓。

    只要百姓有足够的空间,富庶只是时间问题。

    他希望以后拿杜甫作为吏治官员的标杆。

    接下来半个月,李倓都在跟王忠嗣商量一件事,直到正月十五以后,郭子仪从云中回到长安。

    正月十六日,郭子仪被宣进大明宫,抵达紫宸殿外。

    “圣人,郭子仪抵达殿外了。”张旸小声说道。

    李倓忽然停下手中的公务,抬头朝外面望去:“他终于来了吗!快宣进来!哦不,朕出去见见他!”

    李倓站起来,整理了一下,便大步走出去。

    李倓第一次见到了历史上安史之乱中这位第一功臣。

    这一年的郭子仪已经五十五岁,据说在去年被北调之前,他的头发全是青丝,到了今年,他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半。

    日夜不停地行军、密集地接受各方的情报,熬夜做战略部署,都透支一个人的。

    “臣参见圣人。”郭子仪浑厚的声音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