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2章 皇室嫁娶,是否应该只看品行,不看出身。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朕上承天命,下顺民心,驱除鞑虏,建元开国。】

    【为示与民共天下,今特令皇子皇孙,不得娶达官显贵之女为妻,不得娶豪绅之女为妻,公主郡主,亦不可嫁与权势之家。】

    【此令立为祖训,世代尊之,若有违逆,死,不得入宗庙。】

    【钦哉!】

    御书房中,朱元璋看着眼前的圣旨,陷入了沉思。

    不用猜,肯定 又是标儿 那小子以咱的名义发的!

    朱元璋气得牙痒痒。

    嘭!

    他一巴掌狠狠拍在御案上。

    王景弘战战兢兢提醒道:

    “皇爷,该上早朝了。”

    朱元璋狠狠掐了把眉心。

    “那就摆驾奉天殿。”

    朱元璋乘着龙辇,来到奉天殿内。

    王公大臣们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随着朱元璋坐上龙椅,三声万岁的山呼响毕,不待秉笔太监询问有无本奏,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兀自出班站到大殿正中。

    “陛下,臣有本奏!”

    朱元璋眼神中闪过一丝凌厉,不过很快就恢复如常,用威严的声音说道:

    “与他奏来!”

    秉笔太监连忙一路小跑着接过胡惟庸递上的奏折。

    朱元璋边看,他边说道:

    “陛下,魏国公即将领兵出征,领大将军事执掌五军都督府。”

    “照例,这右丞相之职,便不能再兼,魏国公虽已缴了印绶,可这右丞相之人选,您还未曾示下!”

    胡惟庸话落,朱元璋便将手中的奏折随意扔到面前的御案上。

    “天德既然已经不在担任中书右相,照例,该是左丞相拔擢。”

    朱元璋假装思索一番。

    “胡惟庸听旨!”

    闻言,胡惟庸心中一阵激动!

    连忙伏在地上,“臣在!”

    朱元璋朗声道:

    “今擢中书左相胡惟庸为中书右相,掌中书省,统领六部。”

    他淡淡地扫了一眼底下的大臣们。

    “卿等可有异议?”

    那些大臣们几乎是毫不犹豫,齐刷刷跪在地上。

    “陛下圣明!”

    见到这一幕,朱元璋看向胡惟庸的眼神更加凌厉。

    中书省中,以右丞相为尊,权柄之大,只在朱元璋之下。

    当年这个位子,朱元璋交给谁都不放心。

    但是不设右丞相,还有个左丞相,所以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将徐达推到了那个位子。

    但是徐达是个捣糨糊的,从来不管事,所以中书省一样是胡惟庸独大。

    正好徐达要出征,朱元璋便借着这个机会,将胡惟庸推到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上。

    胡惟庸激动无比。

    “臣,叩谢天恩!”

    胡惟庸跪在地上,静待下文。

    毕竟自己荣升右丞相,总得有人顶上左丞相的位子。

    可是等了半天,依旧等不到朱元璋开口宣布接任左丞相的人选。

    胡惟庸抬头看去,只见朱元璋皱着眉,仿佛在思考什么烦心事。

    胡惟庸小心翼翼地开口道:

    “敢问陛下,那臣与何人交接左相之职?”

    被他这么一打断,本就没有头绪的朱元璋不耐烦地看了他一眼。

    “不必交接,从此以后,中书省,独相!”

    随着朱元璋宣布此事,整个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

    方才那些六部堂官,一个个都希望着自己能接任中书左相的位子。

    谁成想朱元璋压根就没有让人接任左丞相的想法。

    那些有些希望能荣升的热,无不艳羡地看向仍旧跪在地上激动不已的胡惟庸。

    “臣,谢陛下,必肝脑涂地,以报天恩!”

    “臣叩谢陛下厚恩!”

    胡惟庸的激动溢于言表,简直感觉今日自己就像是做梦一样。

    本以为自己能够升任右丞相,就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没想到朱元璋不但让他升任了右丞相,还不设立左丞相。

    从此以后,这中书省,不就他一个人说了算吗?

    这种殊荣,就连他的老恩师李善长都不曾有过!

    朱元璋不耐烦地挥手道:

    “好了,中书省之事议完了,咱这里倒是有一件事与你们商议。”

    什么丞相不丞相的,朱元璋压根不在意。

    要知道,当年朱元璋可是当过江南六省的丞相的。

    所以丞相对皇权的威胁有多大,他一清二楚。

    当年朱元璋虽然名义上是丞相,但是其实和皇帝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等到自己当了皇帝之后,便越来越发现丞相的存在对皇权的威胁有多大。

    在朱元璋的潜意识里,丞相,以及所有百官的存在,都是为皇权服务的。

    如今丞相的存在,却成为皇权的掣肘,这就让他起了撤销丞相一职的心思。

    朱元璋话音刚落,原本因为丞相一事喧哗的奉天殿顿时寂静了下来。

    朱元璋沉声开口道:“前些日子,太子从民间纳妃之事,你们都知道了。”

    “那是侧妃,便无所谓出身了。”

    “只是咱还有许多皇子上位娶亲,还有许多公主尚未出嫁。”

    “咱想让你们议一议,日后皇子公主的嫁娶,是否应该如同太子纳妃一般,不看出身,只看身世品行?”

    朱元璋刚说完,只见底下一位身穿鲜红官袍的大臣兀自出列,手持玉笏朗声道: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出列之人正是礼部尚书郑九成。

    “陛下,臣以为,自古以来,凡是皇子皇亲,皆与功臣联姻,以示天恩荣宠。”

    “陛下方才所言,一来于礼不合,二来失了天家体面,臣恳请陛下三思!”

    朱元璋额头青筋跳了跳。

    屁话!

    这话朱标在纳那两个民间的女子时就已经说过了。

    并且还有理有据地分析,与功臣联姻,弊大于利!

    郑九成这番话,明显没能说动朱元璋。

    看着朱元璋的样子,底下那些大臣全都不淡定了。

    他们这些人,哪个不想着能和皇室联姻从此带上皇亲国戚的帽子?

    现在朱元璋突然冒出这样的念头,万一再一坚定,日后皇家子孙再也不与他们的子孙联姻,这可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