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83章 出征准备

    众大臣们在看到这张地图的一瞬间便是明白,陛下并不是因为一时头脑发热,更不是因为好大喜功,而是实实在在的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这才决定发兵高句丽的。

    就像那张地图,尽管这些大臣们对军事不算了解,但他们身居高位,自然也是知道想要绘制出这样的一张图,难度有多大。

    而且这还是在自己的境内,都需要消耗无数的人力物力精力,那就更不要说绘制出别国的地图了。

    就单单这一张地图而言,起码就需要数年的时间来准备,而陛下,想来从数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有对高句丽的打算了。

    这种时间的准备,能够将很多风险都考虑进去,战争的风险也就小了很多很多。

    自此,朝堂之上,众臣的思想达成了统一。

    既然已经确定了出兵高句丽,那怎样打?自然就成了接下来最重要的话题。

    经过一系列的商议,最终定下了大致的方针。

    大军分两路行进,一路走幽州(今河北北部一带),过平洲(今河北北部卢龙县一带)、营州(今辽宁朝阳市一带),从正面出击,直入辽东。

    另外一路大军则是走水路,在莱州(今山东莱州)集结,直击高句丽都城平壤。

    当然,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尽管这大致的方针制定了下来,但最终如何实施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就比如另外一路大军走水路直接平壤的想法,那也是在高句丽都城防备空虚的情况下才能实行,如若不然,那就是跟羊入虎口没什么区别。

    而想实施这条战术的前提,就是正面大军需要将高句丽军队的主力全部都吸引过去,不仅如此,还要让这些主力军队不敢有丝毫的轻举妄动,如此才有成功的可能,可以说这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一条战术。

    除了战术外,另外群臣们也是总结出一条铁律,那就是动用的军队一定要都是精锐,且数量一定不能多。

    军队的数量一旦多,就不可避免的会劳民伤财,引得民声沸腾,前隋朝也是因为动用的军队实在是太多,这才导致国内百姓暴动四起,引得隋朝灭亡。

    像前隋朝那般三征高句丽,且动辄百万大军那般的声势浩大,最终还不是没能将高句丽给攻下。

    其实说的是百万大军,但真正的军队就只是几十万,剩余的大部分都是在后方维持大军补给的百姓,将这些一共都加上,这才是号称的百万之众。

    但军队的战斗力不行即就是不行,这样无脑的堆积人数并不是什么太好的办法,唐朝建立至今,已经有太多太多以少胜多的例子了,这个道理不管是李世民还是王权宁,心底都十分清楚。

    将这些都商讨完毕,剩下的,也就是最为重要的,这次大军出征的主帅由谁担任?

    如此重要的问题,但众大臣心中却奇迹般的只闪过了一个名字,而且他们敢肯定,自己周围的这些大臣心中同自己想的是一个名字。

    --中山王王权宁!!!

    也确实如此,如今的朝堂之上,像当初跟随着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那群武将基本上也都是垂垂老矣了,甚至有很多人都早已经去世。

    像之前的秦叔宝,都已经去世七年了,而两大门神程咬金和尉迟敬德,也都是六十左右的人,早已是满头的白发,身体大不如从前,更难以像当初那般在战场上来去自如。

    也就唯有与陛下同岁的中山王王权宁,尚还处在壮年,四十多岁,可以说正是一个男人最身强力壮之时,而且在之前魏王叛乱时,群臣也皆是看到了王权宁那恐怖的实力,没有任何人会怀疑王权宁在战场上会有身体方面的问题。

    也正是因为如此,众大臣心中才会这般整齐划一的认定只有王权宁能当好这个统帅。

    但这般近乎已经没有争议的事情,却是在皇帝李世民这里被阻拦了下来。

    原因无他,因为李世民只说了一句话,这一战,他要御驾亲征。

    李世民话音刚落,群臣便如同被捅了窝的马蜂般,疯狂反应着。

    “陛下,臣坚决反对。”

    “陛下, 臣也反对,陛下乃是万金之躯,若出什么意外那可如何是好?”

    “是啊,陛下,战场上刀剑无眼,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还望陛下以大局为重。”

    群臣们激烈反对着,一个个的恨不得此刻再多长几张嘴。

    他们如此担心、反对,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如今的皇帝李世民,群臣都看的清楚,他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拖着这般的身体上战场,万一真出了什么事,那对于唐朝来说就又将面临一场动荡。

    可哪怕面对着群臣的这般反对,身坐在高位上的皇帝李世民却并没有任何要改变意见的想法。

    “众卿说的这些朕都明白,但诸位可以放心,朕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什么状况,自然也不会再像年轻时那般冲在最前面。”李世民缓缓说道,言语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之意。

    下方的这群大臣也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和整个大唐在考虑,这般情况下李世民自然不会对他们说什么。

    大臣们在台下听着,而坐在上方的李世民还在继续说着。

    “现如今太子处理起朝廷政务来也是越发的得心应手了,朕相信,他定会引得大唐走向更加的繁荣。”

    皇帝李世民的话语响彻整个大殿,而下方的群臣也是在此时低下了头颅,对于皇帝说的这句话,他们这些大臣自然都是听懂了。

    简单就是说,若是皇帝真的在这场战争中出现了什么意外,真的回不来了,那就可以直接让太子登基继承皇位,而且对于太子,皇帝李世民如今也是相当满意的。

    这已经算是皇帝在向众大臣交代可能出现的最坏打算了,众臣心中无不震惊。

    但他们也由此看出了皇帝陛下要御驾亲征的决心,这绝不会因为他们的劝谏就轻易改变。

    众臣抬头,看到皇帝陛下那坚毅的面容,脑海中回荡的无数话语也是在瞬间消散,化为隆重礼节,齐齐对着李世民而去。

    “臣等谨遵陛下令,祝陛下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

    中山王府。

    这段时间的王权宁早已是准备完毕,随时等待着皇帝李世民的召见,就在今日,那名李世民身边的贴身太监吕公公,终于是又来到了王府内。

    二人之间可谓是一切如旧,吕公公依然是恭敬无比,而王权宁同样也是满脸的客气。

    在说明了来意后,吕公公便带领着王权宁即刻往皇城内走去了。

    紫宸殿。

    此刻的朝会也早就散场,站在这座大殿门口,王权宁眼神显得格外复杂,在刚才来的路上,吕公公已经将朝堂之上所发生的事都告诉他了,在听到皇帝陛下李世民要御驾亲征的消息时,哪怕以王权宁的定力都是心中的一惊。

    但转念思索,恐怕这位结拜大哥与自己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如今的李世民的身影眼看到已经撑不了多久,也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体验下年少时征战沙场的感觉。

    而王权宁则是已有退隐之心,只想在这最后时刻再为大唐出点力。

    想到这些,王权宁也是一阵感慨,看来他们这一代人也是要到落幕的时候了,在这最后,就再让他们这些人为大唐献出最后的力量吧。

    王权宁整个人神情坚毅,迈开脚步,向前踏去。

    书房。

    人未到,爽朗的笑声却是率先出现。

    “大哥,没想到你我兄弟二人还能有一起征战沙场的机会。”王权宁大笑着走进门去。

    在其身旁,吕公公那张白净的脸上此刻满是慌张之色,他在这座大殿内当值的这么久,还从没看见过有人敢在殿内这般说话呢。

    而且,刚才自己身旁这位中山王面对着陛下可是直接喊的“大哥”,更是直呼的“你”,这些种种,都是极为不敬的。

    吕公公不仅自己害怕,心中也为这大名鼎鼎的中山王担忧了起来,毕竟这位中山王也是十分和他的胃口,不管何时对他都是礼遇有加,这可比有些大臣强多了。

    不过让吕公公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书房内的李世民在听到王权宁的声音后,竟主动的迎了出来,这倒是让这位一直跟随在李世民身边的吕公公心中一颤。

    他想起来很久之前流传下来的一个事情,说中山王和当今陛下二人之间是结拜兄弟,特别是在陛下刚登上皇位时,这则流言传的格外厉害,但在于二人谁都没有正面的回应过,流言也随之很快消失。

    直到此刻,在听到身旁中山王那声“大哥”之后,皇帝陛下不仅没任何的生气,而且还主动的迎了出来,吕公公心中知道,恐怕那则流言是真实的了。

    尽管心中闪过无数个念头,但吕公公脸上却尽量维持着表情,不让自己表现的太过于惊讶。

    “你先退下吧,朕与中山王有要事商谈。”李世民示意道。

    闻间,吕公公二话不说,连忙退出到了大殿之外。

    “大哥,没想到你我二人还能有并肩而战的机会。”王权宁感慨道。

    此刻的王权宁似乎将君臣之间的一些基本礼节全然忘掉了,不管是动作亦或是说话之间就极为的随意,近乎全都是发自内心。

    这般行动一下给李世民带来了异样的感觉,仿佛就是回到了当初他们一起领兵平定天下时的场景,竟让李世民那已经垂垂老矣的身体奇迹般的重新焕发了点点活力。

    “是啊,朕也没想到,都已经临近暮年,竟然还能有这般的机会。”李世民感慨道。

    “哪有什么临近暮年,大哥你这才四十多岁,就连五十都不到呢。”王权宁安慰着。

    “朕的身体朕自己清楚。”李世民沉默了片刻,继续道:“算了,不说这些。”

    “这次出征,朕为元帅,你担任朕的先锋大将军,可还有力气一战?”李世民陡然之间眼神中散发无尽幽光,那具衰老身体中涌现出浓浓战意。

    王权宁瞬间起身,双手行礼,战鼓般的声音回荡在大殿,“臣弟,在所不惜。”

    ......

    随着出征军队的主帅确定,整个长安城也是变得越发繁华起来,无数的人影不断穿梭其中,一道道命令从长安发往大唐全境。

    街道之上,百姓们这段时间也是知晓即将要打仗了,但尽管如此,在这些人的眼中却是没有看到半分害怕和恐惧的情绪。

    如今的大唐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不畏惧任何的敌人,更不要说还会有谁来主动的攻击他们了。

    以前那般随时都在担心敌人攻进来的情况,早已经是不复存在,百姓们知道,只要待在大唐内部,就不会受到任何战争的侵扰。

    至于还有些人,他们渴望着通过战争来实现阶级的跨越,因此,当战争来临之时,他们这些人就更不是害怕了,反而是满脸的欣喜,只觉得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大军主帅、先锋大将军已定下,接下来李世民就围绕着两路大军商议了起来,最终决定,由时任的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四万,战船五百余艘,走莱州,从水路进攻。

    至于另外一条主攻路线,则是以朔州守军将领周继武,及其麾下的三万精锐为主力,另再加上从长安调遣过去的三万精锐,一共六万精锐。

    另还有周边州府、部族的兵马共计一万余人,屯于幽州,等待最终的命令。

    这两路大军加起来一共十万余人,浩浩荡荡的向着高句丽进发而去。

    一时之间,整片大地上,风起云涌。

    唐朝的战争机器就在这一道道命令之下,完全苏醒开来。

    十二月的最后一天,随着长安城的一道命令发出,传至幽州,整个幽州城犹如巨兽般浑然苏醒,大地不断颤抖,好似承受不住军队的兵锋,在害怕、在恐惧。

    各州府、部族的万余人马迅速出城,向北而去,逐渐开往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