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0章 大战前的白沙津

    今夜的白沙津注定无眠。

    “白沙津”是海口在唐朝的名字,“海口”这个名字最早来源于宋朝。

    举着火把的兵丁在大街上川流不息。

    “咚咚咚”急促的敲门声传遍了大街小巷。

    户部、兵部、工部等部门的大小官吏、衙差从睡梦中被人叫醒。

    一个个穿上衣服,和家人简单交代几句后便离开家门,行色匆匆地赶往衙门。

    小老百姓们听到动静在家里小声地议论着。

    “他爹,外面是怎么回事?好像很多人的样子。”

    “唉,估计是朝廷又要用兵了吧。”男人叹着气说道。

    “他爹啊,这可怎么办?这刚过了几天好日子,咋又要打仗了啊。”

    “唉,真是妇人之见,那鞑子岂能善罢甘休?”

    “哇”的一声,

    被外面叫喊声惊醒的孩童大哭起来。

    此时的妇人也不再说话,连忙抱起孩童,轻轻地摇晃着,不时轻轻地拍打着孩童的后背。

    然后掀起上衣……

    “唉,造孽啊。”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男子自顾自的在一边发着牢骚。

    男子唉声叹气,不住地小声嘟囔着,也不知道在说的是什么。

    果然,孩童的世界吃饱了就是一种满足。不一会儿,孩童在母亲的怀抱里再一次呼呼入睡。

    再漫长的黑夜也会迎来黎明,太阳终将升起。

    渐渐,东方的天空出现了一丝丝鱼白肚。

    一小片红霞打破了黑夜,太阳从东方的海平面上慢慢升起,一道道金色的阳光照耀在海平面上。

    白云被染成红色,天地之间形成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大放异彩,美不胜收。

    当阳光穿透清晨的迷雾,照射在海面上,照射在大地之上,阳光便形成了一道道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形状。

    随着太阳升起,天色已亮。

    百姓们打开院门,准备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却被告知,不得在街上随意走动,以免影响大军通行。

    百姓们站在家门口指指点点,互相议论着。

    海口,大宋第一陆军第一师驻地,第一师师长吴希奭站在点将台上,注视着下面并不满编的,只有三千人马的第一师。

    兴王赵与珞赫然在列。

    “兴王殿下,第一师三千人集结完毕,请殿下下令!”吴希奭对着赵与珞行了军礼说道。

    “弟兄们,鞑子要来了,你们怕不怕!”赵与珞大声喊道。

    “不怕!”

    “不怕!”

    “不怕!”

    身着新式铠甲,手持新式兵刃、火器的第一师三千名官兵,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声浪,声震数里!

    赵与珞伸出右手,向下一压,呼喊声戛然而止。

    精兵,悍将!

    精锐,精锐中的精锐!

    王牌,王牌中的王牌!

    “儿郎们,你们都是吃谁的,喝谁的!”

    “陛下!陛下!陛下!”

    “请圣旨!”赵与珞大喊一声。

    小太监双手捧着明黄色的圣旨,小步走了过来。

    赵与珞双手接过来,慢慢展开,大声地读了出来……

    洋洋洒洒数千字,总结起来,无非就是蒙元如何杀戮百姓,如何窃我神器,如何人神共愤等等。

    在往后便是皇帝赵昺如何顺天应人,黄天如何眷顾;

    继承大统,承嗣神器又是如何合理合法;

    皇帝登基以来又是如何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立志如何光复河山,重整社稷,以求如何让百姓民心稍安之类……云云。

    正所谓出师有名,师出有名才能无往不利。

    不管任何战争都是一样的。

    哪怕是蒙元的入侵,那也是要说成是南宋单方面的违约,至于说有没有违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个理由。

    正如大家都知道的故事《狼和小羊》,狼说小羊把水“弄脏”了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道理都一样。

    赵与珞当众宣读圣旨,这样就有了法理依据,同时也就稳定了军心。

    当朝廷厚待士卒们的时候,统兵将领想要造反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士兵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军中的士气自然也就暴涨。

    “死战!死战!死战!”

    士卒们的怒吼,声如洪钟、震天动地、响彻云霄……

    “执法官,宣读军令!”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吴希奭,大吼一声。

    执法官大声地把七禁令五十四斩的军法再次宣读。

    军令宣读完毕之后,执法官大喝一声:“从现在起,执行战场纪律。无论是谁,违反军令者,斩!”

    “此战,只能胜!不能败!如果败了,那就想一想你们的家人,想一想你们的父母妻儿,他们能活下去么!”

    “老子的第一师,官家给了我等最好的装备,我等是全军的精锐。老子这里不需要没卵子的孬种,谁特酿的干不了,现在站出来。出了这个门,就是死,特酿的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将士们,鞑子就要打到咱们家门口了!你们说,该怎么办?”吴希奭声嘶力竭地吼着。

    “干特酿的!”

    “干特酿的!”

    “干特酿的!”

    士气高涨,不顾生死,此军可用,可大用啊!

    兴王赵与珞站在旁边,看着台下三千名将士,队列整齐,气势如虹。一个个士兵的目光中透露着坚毅、勇敢、锐利……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出自孙武的《孙子·军争》,翻译过来就是:行动迅速时如风一般,行动从容时如林一般,攻城略地如烈火一般,驻守时如大山一般,隐蔽时如阴云蔽日,冲锋时如雷霆万钧。)

    此时的赵与珞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官家有如此强军,世间怕难遇敌手。

    列祖列宗保佑,大宋中兴有望矣。

    慈宁宫。

    “外面什么声音?”杨太后问道。

    “回太后娘娘,是吴希奭吴师长正在召集军马。”慈宁宫总管李公公弯着腰,轻声地说道。

    “嗯,兴王那边什么情况?”虽然不理朝政,但事关赵宋存亡,该有的消息还是要了解的。

    “回太后娘娘,据小低们汇报,兴王殿下已经去了吴师长的军营。”

    “太后娘娘,您听,将士们正在山呼万岁呢。臣恭喜太后娘娘,贺喜太后娘娘。”

    “哼!鞑子都要打过来了,喜从何来!”杨太后脸色一怒,愤而说道。

    “太后娘娘,您就放宽心吧。您听,这喊声声势震天,光从这喊声中就能透露出来那份威武雄壮。这陛下的新军定能无敌于天下。”李公公连忙解释道。

    “唉,自古这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杨太后满脸忧愁地说道。

    “太后娘娘,您就放宽心吧。兴王殿下讲得透彻,这一次咱们大宋一定能大获全胜呢。”

    “借你吉言,昺儿现在的情况如何?”

    “回太后娘娘,暂时还未有官家的消息。不过目前来看,鞑子还未出兵。陛下在这琼州岛上,安全的很呢,娘娘您也不必过于担心了。”

    杨太后听了不再言语,带着人朝着祠堂方向慢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