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三十三章:人人都爱陆太师

    确定下参谋部长这个大都督府体系核心位置人选后,其他各部司局军事主官的位置也就很快定下。

    徐鹏举等人还是很懂事的,将作训部长的位置给人还在泉州的俞大猷留了下来,只等陆远手令一封去泉州,俞大猷就能来走马上任了。

    人事矛盾解决掉之后,大家总算是可以心平气和坐在一起来讨论接下来的军队结构改革和军衔制匹配事项了。

    这一下五军府的武勋们基本上就没有发言的机会了,因为他们确实很少带兵,基本都是各地的总兵在发言。

    殷正茂则是其中最具份量的一位。

    “诸位都知道,众所周知,在洪武年时,太祖定军制,地方都司军户制度下,军队的规制是十人一小旗,五十人为一总旗,往上是百户、千户、卫,一个卫五个千户所,大概在五千五到五千六百人,一个省大概有十几个卫组成都司,时全国共有三百二十九个卫、守御千户所六十五个,合计兵源近两百万之巨。

    至今都司制不在,改用总兵制,又复设伍长、什长、队长、把总、游击等军官体系,但这是在作战之时,非战时这个军官体系和之前的都司旧有体系并存,搞的十分混乱,既然咱们现在要重设,那就要全部合并重整。

    按照太师的指示,原都司军户体系全面废除,军队改为募兵制,那么无论是战时的伍长、什长这种军官体系和非战时的小旗、总旗体系就都不合适了,我们应该重定一套更完善、更简明的指挥体系。”

    “殷将军有什么想法。”

    “殷某觉得,如果五人就设一个军官的做法会导致军官数量巨大臃肿,从这方面来考虑,十人到十五人这个数量设基础一个军官最合适。”

    “那不就还是小旗官吗。”

    李廷竹言道:“让本侯说,咱们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既然是重设都司和大都督府,那就还按照太祖那时候定下来的军制来搞,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最合适,卫以上就是都司,都司上面就是大都督府,这一套制度用了一百多年,大家也都习惯了,再搞新的又要重头摸索没意义。”

    “对,临淮侯说的有道理,现有的不用再搞新的,完全没必要那么麻烦。”

    殷正茂言道:“可是这种体系已经在实战中证明不再适合了,咱们在抵御海盗、倭寇的十几年作战中已经检证过,现行状态下的战争是以小规模为主,而不再是太祖当年和蒙古人打仗那般,敌我双方几十万大军摆明车马来战。

    百户以上就是千户再而便是卫指挥使,从一百人直接变成五千六百人,五十五倍的倍差,指挥复杂不适用于如今,所以才有了营、哨官和队官等,战时以营为主,多为三五百人之间的小规模战斗。”

    这时候戚继光开了口:“殷将军,戚某说一句。”

    “您说。”

    “咱们搞军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强军卫国、应对战争。”

    “那么,你刚才说到的海盗、倭寇还存在吗?”

    “不复存在了。”

    “那咱们未来的敌人是谁?”

    戚继光言道:“军人是为了打仗存在的,我们现在没有敌人不代表永远没有敌人,军队是主动出击的不应该是被动挨揍的,太师要军制改革,要废除军户制改募兵制,军费一瞬间就翻了十几倍,如此巨大的开支为的不就是练出一支强军吗。

    如果只是为了自保,为了防备倭寇和海盗,那么完全没必要,这多出来的军费拿来多造几千门大炮和几千艘战船就足够了,沿着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撒开,什么海盗、倭寇也打不进我大明的国门,更别说几千门火炮去守长江了,江南永远都是固若金汤。

    所以戚某觉得,太师这么做,是要准备主动出击的,现在有谁是我大明朝最大的外敌。”

    徐鹏举嘴唇动了动忍住没说话。

    谁是大明朝最大的敌人不好说,但嘉靖一定是陆远最大的敌人。

    换言之,内战北伐呗。

    “戚某觉得,应该是蒙古和各部女真以及陕甘面临的叶尔羌汗国的威胁,而无论是西北、蒙古、东北三个方向的敌人,都是一马平川之地,是大规模用兵的战争,咱们套用这些年打倭寇和海盗的经验是不合适的。

    所以戚某觉得临淮侯的建议很是妥当,沿用太祖时期的军制面北备战更恰当。”

    殷正茂沉思许久后点头:“戚侍郎说的有道理,是末将考虑欠周了。”

    “虽然说是革新,但也没必要什么都非得弄个新的出来。”戚继光言道:“换个新名头、新架构,然后咱们大家伙跟着重头熟悉就一定要比旧有的更具作战力吗,戚某觉得不对吧,咱们现在的军事体系就是新的,但是我大明朝现在的实力比得上太祖时期吗,很明显比不上,哪怕咱们江南这些年富裕了不少,可比太祖时期军队实力来看,差的也不是一点半点。

    作战体系的新旧和实际战争中的战力不能联系上,刚才殷将军说这些年咱们为了打海盗、打倭寇所以搞了一套新的指挥体系,搞了伍长、什长等,剿倭这场仗戚某也参与了,戚某觉得咱们剿倭不利和体系没关系,就是兵没带好,所谓上下同心者胜,但是咱们前些年做不到上下同心。

    另外有很多兵还是从旧有军户中抽的丁,领不到军饷,他们不愿意英勇奋战,不敢战,因为死了不值。

    加上早些年间贪腐横行,连备倭的军械物资都能被地方军官伙同地方官府贪墨倒卖,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打赢汪直呢。

    是而戚某练兵首重一点,那就是军饷,足饷!

    只要发足饷,就能招到精壮入伍,就能练出强兵,倭寇便也就不足为虑了,我大明朝不缺猛卒,因此沿用当年的军制也无不可。”

    岳长林看了眼戚继光,言道:“戚侍郎,您说的确有道理,不过革新军制的事毕竟是太师交代,只一味沿用旧制.”

    言下之意,陆远都说了革新革新,沿用旧制能叫革新吗。

    戚继光便摆手道。

    “来之前太师已经明告戚某,军制的事情他不多过问,咱们确定好报呈太师批阅便是,若那时太师另有指示咱们再做更正便是。”

    “既然如此,那末将就没有意见了。”岳长林见戚继光已经请示过陆远也就放心下来,点头支持。

    殷正茂也不复多言:“那便按戚侍郎的意思来办吧。”

    这话把李廷竹憋得厉害。

    明明是自己提出来的沿用旧制,咋一转眼成了戚继光的意思?

    你们合伙欺负人是吧。

    但一想到殷正茂手中的广州十万军只能忍下来。

    惹不起。

    “军制的事确定下来,再聊聊军衔吧。”

    徐鹏举见此事敲定便向下言道:“太师的意思以后咱们军方不再像文官那般搞什么九品分级了,咱们有咱们自己的军衔,参照海关的关衔制来定,老夫觉得完全可以照搬。

    将官军衔、校官军衔、队官军衔,正好对应文官的一至九品。

    小旗、总旗、百户分别对应三至一级队官衔。

    千户(卫副指挥使)、卫指挥使、都司都指挥副使对应三至一级校官衔。

    都司指挥使、大都督府各部司局副长、部长对应三至一级将官衔。”

    “国公爷,那,大都督呢?”

    徐鹏举哑然,对啊,自己说了一圈,咋把陆远给忘了。

    刚欲找补,还是戚继光开的口。

    “可以加设一个元帅衔,大都督为元帅军衔,就像隋唐时的天策上将,超品。”

    这么一说众人顿觉合适,随后纷纷出言支持。

    这个军衔制度好啊,因为这样一来大家相当于全都瞬间官升数级。

    像岳长林、殷正茂这种,本来只是四品、五品加衔的地方总兵,要是按照这个军衔制度,他们可就不得了了。

    殷正茂铁定是广东都司第一任都指挥使,那就是三级将官,对应文官正三品。

    岳长林是南直隶都司都指挥使,一样会是三级将官。

    而如郭成这种七品总兵改制后起码是卫指挥使,那就是二级校官,对应正五品,瞬间升了四级。

    至于戚继光、俞大猷这种,一个参谋部长一个作训部长,好家伙一级将官,正一品!

    没有这个新的军衔制,他们这辈子到死都不可能正一品,哪怕他们天神下凡一己之力干翻蒙古和女真各部也不可能。

    因为他们不是徐鹏举这种武勋,生来躺着都能靠袭爵混到五军都督府都督职。

    张经打了一辈子仗,从北打到南,从西打到东,不也就是个兵部尚书加衔的浙直总督正二品。

    徐鹏举见所有人都喜笑颜开的支持,便道:“至于说军饷的标准。”

    “国公爷,这个咱们就不要讨论了,太师自有决断。”

    戚继光拦了一句:“军饷如何定数,如何给付分发,无需我等操心。”

    徐鹏举讪讪一笑点头:“戚侍郎说的有道理,那咱们这今天就定下来?”

    “对对对,定下来,报呈太师。”

    虽然军饷的事轮不到他们置喙插嘴,但是陆远素来大方的为人大家那是有口皆碑的,想来一定会比北方的边军好。

    这样好啊。

    大家伙人人都能在新军制下获利匪浅。

    如此,为什么不拥戴陆太师?

    尤其是像郭成这种以前混的不如意的小小七品总兵那更是喜笑颜开。

    他现在算是明白为什么过往那么多达官显贵都自愿谦居陆太师门下了。

    跟着陆太师,升官又发财。

    真是人人都爱陆太师!(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