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雉娘今日穿的是一身湖蓝的裙子, 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款式, 束腰大摆, 上面没有绣花, 她肤如雪, 唇如樱, 静立着就如同一幅画, 连微垂的颈子都显出迷人的弧度。

    众人的目光全部落在她的身上,有探究的,有惊艳的, 还有不屑的,她心里一激灵,看方氏夫妇这反应, 莫非方家与巩姨娘有关?

    方大儒已经走到她的跟前, 她被迫抬起头,与对方直视, 从那通透又沉静的眼神中, 溢出怀念和期待。

    赵凤娘率先开口, 方先生, 您以前见过我的三妹妹吗?

    方大儒没有回答她的话, 目光紧紧地锁着雉娘,雉娘微垂下眼皮, 正好看到他袖子里的手,白瘦修长, 紧紧地握成拳。

    敢问赵三小姐生母是谁?

    这话问得突兀又无礼, 可他的话语中透着一丝笃定和急切,众人心知,赵三小姐的长相必是似先生的一位故人,所以才有此一问。

    雉娘心中微动,小声清楚地答道,回方先生的话,小女的姨娘姓巩。

    巩?方大儒神色激动起来,她可是名唤怜秀?

    雉娘摇下头,表示自己不知,她不知道巩姨娘叫什么名字。

    方大儒转向赵凤娘,语气冰冷,你刚才说巩氏是你家的姨娘?

    赵凤娘已经猜到巩姨娘肯定和方家有某种联系,点点头,是的,巩姨娘是我父亲的姨娘,三妹妹正是她所出。

    他闭上眼,神色痛苦,赵家那位毒妇的事情也传到府城,怜秀在那虎狼妇人的手下讨生活,又哪会有什么好日子,看她生的女儿就知道,怯怯的,胆小又谨慎,不知道受过多少磋磨。

    还在座上未起身的方夫人脸上青白交加,早已没有刚才的平和之气。

    方大儒手微微地抬起,想要抓住点什么,复又垂下,睁开眼睛,看着雉娘,他愧对素娟之托,怜秀当年不知所踪,都是他的错。

    他艰涩地开口道,你姨娘这些年可好?

    雉娘轻轻地摇头,她实在是不想说违心的话,巩姨娘哪里过得好,董氏为人心毒,不知受过多少气,才带着原主活下来。

    回方先生的话,大人的事情,小女不敢妄议,不过在小女看来,姨娘过得不算好。

    赵凤娘眼眸闪了下,没有出声反驳,母亲的事情肯定传得人尽皆知,雉娘说巩姨娘过得不太好,也不算说错,若说过得好才让人奇怪。

    方大儒面上略有痛色,问雉娘,你叫什么名字?

    回先生,小女闺名雉娘。

    雉娘?

    他转向一边的赵氏姐妹,若是记得没错赵县主闺名凤娘,这名字都是谁取的,用心之恶,让人发寒。

    赵凤娘被他看得心惊,正要说些什么,就见他已经转过头,认真地盯着雉娘。

    可识字,都有念过什么书?

    雉娘想了想,斟酌道,略识得几个字,最近有读过一些史记和地方游记。

    方大儒的眼神带着一丝惊讶,游记?你还爱看这样的书,说说看,都有什么心得和感悟。

    回先生的话,雉娘以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中的道理是死的,而路上的风景却是活生生,千变万化的,就好比做人做事,要懂得变通。

    不错,你小小年纪,有此觉悟,也算是难得。

    先生高看小女,雉娘愚钝,对于琴棋书画女工绣技都不精通,只愿做个平凡俗人,在世俗的风土人情,乡野闲趣中找一些乐趣,万万当不起难得二字。

    她虽看着弱不禁风,但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何时,低头或是屈身,她的背脊都挺得直直的,如风中的幼松一般。

    方大儒认真地打量着她,长得像怜秀,也像素娟,却又与她的生母外祖母不同,多了一丝坚韧,这个孩子,是个聪明的,懂得示弱,却又有自己的想法。

    好,雉娘,若你不介意,可以唤我外祖父。

    外祖父?

    不仅雉娘觉得吃惊,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番变故弄得措手不及,巩姨娘若真是方大儒的女儿,怎么会独自一人流落到渡古,还给人做妾,有些说不通。

    方老夫人深吸了几口气,平复神色,终于起身,夫君,怪不得妾身也觉得这孩子长得讨喜又合眼缘,原来是怜秀的孩子,想不到出落得如此标致,和怜秀长得可真像。

    真想不到那贱丫头还活着,不过竟是做了姨娘,真是老天有眼,和她那娘一个德行,方夫人心中解气。

    当初她嫁进方家里,人人都羡慕她,丈夫学识过人,长相出色,她满心的欢喜,一心操持着家务,生儿育女。

    谁知几年后,丈夫在外面置了一间宅子,等她发现时,那宅子里的女子已快要临盆,木已成舟,再不甘也得认,幸好生下的是个赔钱货。

    丈夫养着那母女俩,一养就是许多年,她也不是不通情达理的妇人,几次提出想接那母女回来,丈夫都不同意,还说什么巩素娟是故交之女,根本就不是他的外室。

    她几次逼问,既然是故人之女,那巩素娟怎么会独身一人,还生下孩子,孩子的生父又是谁,丈夫不肯回答,分明是说不出人来,巩素娟就是他的外室,怜秀就是两人苟且生下的孩子。

    那贱丫头十岁时,巩素娟去世,她又提出想将人接回来,就算是庶女,也没有养在外面的道理。

    但丈夫还是不同意,她气恨难当,一个庶女而已,一直养在外面算怎么回事,她几次找上门,被丈夫发现后,狠狠地训斥。

    终于等到那丫头十六岁时,丈夫去赴一位老友的约定,她逮着机会,进了宅子,将那丫头赶出去,你不是不想进方家门吗?那正好,有多远滚多远。

    她收回宅子,转手卖了出去,等丈夫回来时,大发雷霆,派人四处寻找,也没有找到那丫头的踪迹。

    为了那丫头,丈夫一直不肯原谅她,她也气苦,与他分房而居,后来孙辈们慢慢长大,两人关系渐渐缓和起来。

    真是报应,那丫头和她娘一样,也给人做妾,竟然成为渡古县令的妾室。

    方夫人爱怜地拉着雉娘的手,长得可真像怜秀,看着就惹人心疼,来,孩子,莫怕,我是你嫡外祖母。

    方大儒沉着脸,没有做声。

    蔡夫人先笑起来,恭喜方先生,贺喜方先生,今日真是双喜临门。

    其它的人也开始说起喜庆话来,方大儒的庶女居然是赵家的小妾,看方家人的样子,原先竟是不知情的,不用想也知道此事必有蹊跷。

    但众人都是个人精,半个字也不多问,只说贺喜方家,方大儒的脸色好看起来,赵凤娘也一脸的欣喜,唯有赵燕娘,狠毒的目光都要将雉娘戳出一个窟窿。

    方大儒与夫人育有二子一女,雉娘与他们一一见礼,虽然匆忙,但两位舅母和一位姨母都拿出了见面礼。

    方家的大夫人和二夫人刚开始也有些茫然,见公爹婆母都认下这赵家的三小姐,想着不会弄错,顺着面子情,随手给了雉娘见面礼,挑得都是身上最不值钱的首饰。

    雉娘也向她们行礼,然后见过表兄弟姐妹,相比表姐们的冷淡,几位表兄可就是热情万分,方家的儿孙们各个透着书卷气,长相虽不太相同,气质却如出一辙。

    方大儒顺势引见胥家兄弟和文家的长孙,雉娘也一一行礼。

    好好的寿宴,变成认亲大会,胥良川深遂的眼神看着她,这个小姑娘,每回见面都让人意外。

    前世里,从未听说过方家还有庶女,也没有出现过认亲一事,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纤弱的小姑娘,由她开始,身边的人和事与上世慢慢有所变动。

    他旁边边的胥良岳也在认真地看着雉娘,上次这位三小姐躲在凤来县主的身后,他没有瞧清楚,原来长得竟是如此的殊色,他心念一动,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边的兄长。

    兄长目不转睛地盯着人家姑娘瞧,他恍然大悟,怪不得兄长举止与平日有异,原来是看中这赵家的三姑娘,他打开折扇,朝雉娘露出善意的笑。

    等认完亲,众人才落座,雉娘被安排在方家孙女那一边,方家长房的和二房各自只有一位嫡出小姐,名唤方静怡和方静然,方家姑奶奶嫁入京中,只派了儿子来贺寿。

    方静怡和方静然都是大家闺秀的作派,自小饱读诗书,为人清高,尤其是方静怡,嫡长孙女,连蔡家的大小姐都不放在眼中。

    相比蔡家,方家底蕴更加深厚,方静怡从小开始摸琴,琴技出神入化,六岁生辰时就收到祖父送的清涧,号称天下第一琴的清涧在别人眼中是遥不可触的神器,在她的眼中,却是一件练技的乐器。

    蔡家大小姐每次相请,她心情好就去赴会,心情不好,直接推拒,蔡家人不敢有半分的不悦。

    对于雉娘这位多出来的表妹,她神色淡淡的,谈不上亲热,一直以为祖父祖母相敬如冰,祖父是修身养性的好男人,谁知竟冒出庶女,还半路杀出一位表妹,哪里能让人欢喜。

    再说这位表妹看起来弱弱的,没有见过世面的样子,听刚才她回答祖父的话,就可以听出,表妹没什么才艺,光会看闲书,不值得相交。

    方静然想的则是另一回事,她不比方静怡那般有情才,对于才艺,都略通,但谈不上多精,她喜爱结交朋友,喜欢享受别人追捧,高高在上的感觉。

    她向来自负美貌,这冒出来的表妹虽然没有什么本事,可架不住人长得漂亮,同性相嫉,她也高兴不起来,没有主动与雉娘说话。

    雉娘低着头,心中不停地揣测着,巩姨娘一位书香世家出来的小姐,就算是庶出的,又怎么会给赵县令做妾,怕又是后宅的阴私,方老夫人最初的脸色她可是看在眼里,就怕是面甜心苦的。

    姨娘从未提过自己的来历,可能便宜父亲也是不知情的,要不然哪里肯让方大儒的女儿做妾。

    这么尴尬的身份,她都不好意思和方家的姐妹攀交情,幸好方家姐妹也不想和她交好,大家反倒自在,索性少说话,无人搭理就坐着发呆。

    在座的很多夫人暗道可惜,刚刚方大儒考校赵家三小姐,还夸了几句,她们以为赵三小姐不愧流着方家的血,是个有几分见识的。

    可看到她和其它的姑娘坐在一起,木讷又拘谨,心中感叹,又是一个被养得废掉的庶女,白瞎了方家的血统。

    蔡家的两姐妹和赵燕娘坐在另一边,而赵凤娘,自然是和蔡夫人方夫人坐在一起,方氏姐妹与蔡氏姐妹是旧识,几人聊得开心,赵燕娘气鼓鼓地瞪着雉娘,冷哼一声。

    蔡知蕊眼里冒着火,盯着赵燕娘身上的衣服,这身衣服是新做的,还未上过身,用料和绣工都十分的精致,可赵燕娘看上这套,非要借走,还说一些阴阳怪气的话,她心里发虚,就同意借出去。

    新衣服被赵燕娘撑得腰身那处都要开线似的,就算是还回来她也穿不成,好好的衣服就废了,越看那丑女就越来气。

    她轻蔑地看一眼赵燕娘,然后大声地说着,二小姐,你可是对自己的庶妹有什么不满的,我这都看见你瞪她两回,可怜她吓得连菜都不敢吃,不知道在家里是不是也常这样,也真是可怜。

    她话一出,不仅桌上的方家姐妹侧目,主桌上的人也听得清清楚楚,虽然男女不同席,男席和女席之间隔着屏风,可声音还是传进方大儒的耳中,他放下筷子起身。

    所有人都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大家方才都还在说着吉祥话来,恭喜大儒找到女儿,连外孙女也一同找回,方大儒虽然面上冷清依旧,神色却是舒展,看起来心情不差。

    哪知女席那边传来大声的尖刻之音,他们暗道不好,就见方大儒已经离席,低声让下人备马车。

    寿宴才进行到一半,寿星公竟要出去,这是前所未闻的事情。

    方老夫人急急地追出去,夫君,你这是要做什么?

    怜秀的女儿,在家中竟然如此受气,连饭都吃不饱,我哪里坐得住,我倒要去问那赵县令,究竟是怎么纵容毒妇行凶,苛待庶女。

    赵凤娘不赞同地看一眼燕娘,燕娘一副不知悔改的样子,对蔡知蕊喊道,我们姐妹的事情,外人多什么嘴,蔡二小姐还是管好自己的事情,整天想着和戏子勾勾搭搭,还有脸来指责别人。

    蔡知蕊脸色大变,蔡夫人急急地责问,赵二小姐,你可把话给说清楚,莫要红口白牙地污别人的名声。

    可是我亲眼所见,蔡二小姐和今朝喜的柳老板两人眉来眼去,在园子里私会,二小姐还倒在柳老板的怀中。

    赵二小姐肯定是看错了。

    赵燕娘昂着头,我没有看错,又不是七老八十,耳聋眼花,活生生的两个大人,哪里会看错。

    燕娘,赵凤娘制止她,蔡夫人说得没错,你是看错了,还不快蔡二小姐道歉。

    我没有。赵燕娘说着,见众人对她露出鄙夷的眼神,赌气般地跑出去。

    方大儒已经坐上马车,吩咐车夫去渡古县。

    赵凤娘不敢多留,拉着雉娘追上燕娘,坐马车转回蔡府,一番变故打得方家人措手不及,寿宴早早收场。

    蔡夫人紧随其后,带着两个女儿匆忙离席,赵凤娘拉着赵燕娘向她道歉,她不敢得罪赵凤娘,只能用怨恨的眼神看着燕娘。

    燕娘心里不服气,昂着头,死不肯认错,她气得说不出话来,抖了半天才道,县主,家中事多,若招待不周,望您见谅。

    多谢蔡夫人这两日的盛情款待,我们姐妹多有打扰,就此告辞。

    蔡夫人也不多做挽留,赵氏姐妹收拾东西乘船回渡古,比起来的时候蔡家举家欢迎,走的时候颇有些冷清,蔡家只派车夫将她们送到码头,主子们都没有露面。

    赵燕娘心有不满,发了几句牢骚,赵凤娘冰冷地看着她,不知死活的东西,连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都不知道,以后万一得罪不该得罪的人,怎么死的都不明白。

    雉娘一直在思索着姨娘和方家的事情,冷不防被赵凤娘拉住手,雉娘,恐怕父亲也不清楚姨娘的身份,等回到家中,你要和姨娘好好说道,免得方大儒误会父亲,生了间隙。

    我明白的,大姐。

    父亲定然是不清楚的,要不然不可能这些年都不来往,也不敢纳当世大儒的女儿为妾,哪怕只是一个庶女。

    其中肯定还不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但从私心上讲,能攀上方家,她乐见其成,这意味着以后姨娘和她的日子会好过许多,就不知姨娘肯不肯认回方家。

    方家老夫人被此事闹得身子不适,回内院休息,大夫人和二夫人向来参宴的宾客们致歉,将他们送离,胥家兄弟也向方家人告辞,文家的长孙文齐贤跟同他们一起去渡古,此时胥良川才知道,文家的四老爷居然在赵县令身边做师爷。

    他眼神深遂,眼前浮现起往日的种种,前世胥家倒下后,后起的正是文家,当时接任阁老一职的就是文家的四老爷,他竟不知,文四老爷此前一直在赵县令手下做事。

    前世他此时并没有回渡古,也就错过许多事情。

    回程与来时不同,赵凤娘冷着脸对着燕娘,这位嫡妹,性子鲁莽,还一副死不悔改的模样,惹出这样的事情,蔡夫人定然将她们恨上。

    再说那方大儒岂是好惹的,必会替巩姨娘讨回公道,燕娘做人刻薄,想来不久便会在临洲中的夫人圈子中传开。

    偏偏燕娘还一副有理的模样,她懒得训斥,浪费唇舌而已,转而细语安抚雉娘,雉娘不说话,轻轻地点头。

    水路较陆路要快上许多,她们比方大儒要早到渡古,也来不及拐弯抹角,赵凤娘将方家的事情一五一十地禀报赵县令,赵县令吃惊得眼睛瞪得大大的。

    当初,巩氏明明说她是孤女,投亲无路才委身做妾,哪里想得到是方大儒的女儿,他初当县令时,还想过去拜访方大儒,投了帖子被拒,万没想到自己的姨娘竟是对方的女儿。

    好不容易缓过神来,他急急地问女儿,凤娘,你刚才说方大儒已经在来渡古的路上。

    正是,父亲,方先生怕是听到一些传闻,说有人苛待巩姨娘和雉娘,所以才丢下宾客,连寿宴都不顾,直接就让人驱车来质问父亲。

    赵县令心有些塞,必是董氏的事情传出去,方大儒得知巩氏竟是自己的姨娘,这才坐不住。

    你看,此事要如何才好,你母…董氏已经不在,方家来寻为父,定然要为姨娘讨个说法。

    赵凤娘似是没有听到董氏二字,神色严肃,父亲,方先生是当世大儒,你与他攀上关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万不可变成仇人。

    为父明白其中利害。

    爹,有些话女儿不该讲,可事到如今,女儿就大着胆子说上一说,以方家的家世,巩姨娘就算是个庶女,也不可能会给他人做妾,父亲何不顺水推舟,升姨娘为妻,如此一来两全其美。

    没错,凤娘说得有理。

    赵县令脑子如醍醐灌顶般清醒过来,郑重地点头。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