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胥良川黑幽的眼眸透着冷意, 很快就要春闱, 文家不是想通过科举重新入仕吗?他就要彻底断了文家的念想。

    文家前世里确实取胥家而代之, 今生必不能如愿!

    事情虽不是方家人透露出去的, 但方家人也是有心的, 方家的姑娘想当太子侧妃, 拼命地向侯府投诚。

    侯府是皇后的娘家, 要是侯爷认可方家,那么方家姑娘纳入东宫,太子妃也会看重。

    太子是一定会纳侧妃的, 东宫不仅会有两位侧妃,还会有其它的妾室,如孺人恭人通房, 会有许多的女子去分薄太子的宠爱。

    太子妃要是个聪明的, 就应该知道,一个和自己一心的侧妃, 和一个与自己不同心的侧妃, 哪个对自己有利。

    方家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再说还有另一个原因促使方家对侯府示好, 那就是胡家的小姐胡灵月, 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胡大学士府论身份和侯府也是相配的。以前梅郡主在时, 将京中的小姐们都挑了个遍,梅郡主眼高于顶, 看不上胡家小姐。

    现在梅郡主不在,平晁又是续娶, 胡家人再次动了心思, 想攀结这门高亲。

    胡小姐是方家的外孙女,方家人自然希望外孙女能嫁入侯府,那样对于以后方静怡入东宫也是一个助力。她们也向侯府说过赵燕娘之前的事情,不过没有文沐松知道的多罢了。

    文沐松人没有露面,而是悄悄派人给常远侯送信。

    常远侯想让赵家人吞下这口气,就得用这些把柄堵住赵家人的嘴。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赵书才被逼接受赵燕娘是被丫头谋害的事实。

    赵书才将侯府的事情告诉巩氏,巩氏得知是这么个结果,也气得不行。

    偏偏事情还关连着雉娘,她宽慰赵书才,赵书才自己左思右想,忍下这口气。燕娘之死,常远侯府要负大部分的责任,但也有燕娘咎由自取的原因。

    常远侯府送走赵家人后,开始命下人们挂白幡,赵燕娘是平家的少夫人,她这一死,怎么着也得风光大葬。

    世子夫人强撑着身子出来操持丧事,休书已撕,她还是侯府的媳妇。儿媳妇的丧事,她作为婆婆,总要操办起来。

    平宝珠称病,不肯出来帮忙。她觉得自己平白无故死了丫头,父亲还训斥她一顿,心中有气。

    世子夫人很少操持过大事,颇有些手忙脚乱,还是葛郡公府派了人过来帮忙,才算勉强能应付。

    说是风光大葬,也只是做给别人看的,满府挂白幡,丧席也花了不少银子,但赵燕娘的灵堂连个哭丧的人都没有,她本是小辈,又无子女。黑棺白布,冷冷清清的。除了两个烧纸的丫头,侯府其它的主子都不在。

    赵燕娘的死并不光彩,其中又几经波折,侯府的世子夫人和姑奶奶都曾被误认为凶手,哪里能有人真心为她哭灵。其实侯府风光大办,除了想赶紧处理赵燕娘的尸身,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借由请人作法,大摆丧席,好去去侯府的晦气。

    她一死,刘嬷嬷等人也被段府要回去,刘嬷嬷本是凤娘的嬷嬷,回去理所应当。另外陪嫁的两个丫头,也是出自段府,也应该送还段府,同时送还包括她的嫁妆。那些嫁妆原就是凤娘的,送还段府,赵氏直接让人送到凤娘的院子里,也算是物归原主。

    赵凤娘面无表情地看着下人们家箱笼抬进院子,这些东西都是她的,不过是被赵燕娘霸占一段时间。她嫌那些嫁妆不祥,都封存在库里,赵燕娘戴过的首饰也都当了,换成银票,再另置其它的首饰。

    首饰铺子的动作很快,不出三日就将她要的首饰做出来,亮晃晃的摆在锦盒里。她随意地拿起,细细地把玩着,然后统统收起,一股脑地放进匣子里,金银玉器发出清脆的响声。她嘴角微微地扬起,冷冷一笑。

    段鸿渐的屋子里,时不时地传来那小妾娇滴滴的笑声,还有男子调笑的声音。眼看着临近春闱,段鸿渐竟然没有埋头苦读,反而成天和小妾厮混在一起,真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她厌恶地皱了皱眉,身后的黄嬷嬷和刘嬷嬷对看一眼,又各自分开,心思不明。

    太子在大婚第二天时,遵皇后的命,与平湘圆了房。此后,再也没有进太子妃的寝宫,平湘不敢大闹,只敢到皇后那里诉苦。东宫的人都传开了,太子妃无宠,被太子冷落。

    皇后再次劝说太子,太子以学业繁忙为由,皇后也没有法子。京中的夫人们都在观望,思忖着皇后可能会提前为太子择侧妃。

    方静怡听后欣喜不已,方老夫人带着儿媳孙女们还住在胡大学士府里,胡大学士的夫人最近也动起心思。赵燕娘死了,平家少夫人的位置空出来,平家最近名气不佳,接连出丑闻,很多人家都不想让姑娘嫁过去当续弦,他们却正有此意。

    赵燕娘的丧事,胡家人和方家人都有去吊唁,也跟侯府搭上了话。

    胥府这边,自打得了皇后娘娘的菜方子,雉娘每天用饭的情况大有好转,也不怎么会呕吐。

    雉娘感觉自己的腰身开始丰腴起来,或许等天气变暖之后,以前的衣裳都不能穿,于是带着乌朵去库房里挑料子,要做几身宽松的新裙子。

    胥良川开始忙碌起来,从各地进京赶考的举子都陆续到达,阆山一脉的学子们也依次进京,全都被安排住在学子巷里。

    进京赶考的举子们,有的出身贫寒,有的出身富贵。无论贫寒也好,富贵也罢,总离不开吃穿二字,京中的铺子,也因为这三年一次的春闱再次火热起来。

    随着举子们的进京,京中处处可见另一种景致。三五成群的书生们,或聚在湖边吟诗,或围坐在茶楼高谈阔论。各个巷子里面的茶楼酒家,乃至烟花柳巷,都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

    胥良川兄弟俩为首的阆山一脉学子们也举办过一次聚会,将学子们都安顿好,兄弟俩才算是轻松下来,不过出门的次数也比以前变多。

    雉娘安心在家养胎,趁着身子松快一些回了趟赵宅。赵书才已经去翰林院上任,听巩氏的语气,似乎一切都还顺利。

    现在全家人关心的都是赵守和三月下场一事,赵守和也许天赋不如人,但十分的刻苦。他从年前就搬回赵家,没有再住到段家。

    雉娘回娘家,除了要去看望祖母,也要对兄长表示关心。

    赵守和看到她,有些吃惊,放下手中的书,将她请进书房。

    赵家的书房很小,里面书架上的书也不多,雉娘四处看看,眼睛瞄到书桌上的书。她随意拿起一看,是一本农经。

    这个时候看农经?

    大哥,春闱会考农经吗?

    赵守和憨厚地笑笑,两手相互搓一下,这也不一定,每次贡试都会有人押题,有时会准,大多时候都是不太准的。我听说有人押今年策问会涉及农耕要术,治河通灌,想着试下总无妨。

    雉娘以前也听说过科举押题一说,有些人会根据考官的喜好,朝中的动向押中题目。只不过这样的事情能押中的几率并不高吧。

    而且这押题之人是谁,他是根据什么押题的?

    大哥,押题的人只押了这一种吗?

    赵守和见妹妹有兴致,也不吝将自己知道的说一说,倒也不是,一般来说能押题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无一不是当世大家。我听文公子说文家虽然多年没人出仕,但每次科举都会押题,十有九中。文公子与有我些交情,将文家今年押的题透露给我,我也是姑且信其有,试上一试。

    文公子?哪个文公子?

    小妹可能没有见过,是我们以前在渡古时文师爷的侄子,他告诉我的。

    雉娘将手中的书放下,文师爷的侄子,他怎么会向大哥透露文家的秘密,真的是因为两家的交情?

    她沉默不语,赵守和看着她的脸色,问道,小妹,你怎么了?

    没什么,大哥,虽说文家以前押的题都中了,但世事难料,你应该多做其它的准备。

    赵守和点头,小妹说的极是,为兄也这般想的。哪里像大妹夫,自得了这个消息,干脆将书本丢在一旁,天天在家里作乐。

    他指的大妹夫就是段鸿渐,雉娘垂着眸,笑了一下,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着,大哥你看书吧,我去娘那里。

    你去吧。

    赵守和送她出门,她示意他进去,然后去巩氏的屋子。

    巩氏已经从乌朵的口中得知女儿有喜一事,正和兰婆子高兴地商量做什么小衣服小鞋子。

    雉娘进去时,巩氏正好说到要找软料子的旧里衣,用那个小孩子的衣服最好。看到女儿进来,巩氏连忙起身,扶着她靠坐在塌上。

    你这孩子,大喜事也不派个人告诉娘。

    娘,我这不是专程来告诉你了吗?

    巩氏慈爱地望着女儿,柔声地询问她有什么想要吃的,胃口怎么样?

    雉娘拉着她的手,娘,我没有什么想要吃的,前几天胃口有些不好,现在好多了。皇后姨母给我一个菜方子,胥家的厨子照着做给我吃,还算能吃一些,也不怎么难受。

    那就好,你祖婆婆和婆婆都是好的。

    巩氏满脸欣慰,胥家门风清正,祖训就规定不能纳妾,再说胥姑爷品性高洁,就算是在外面,也不可能会招花惹草。雉娘心里舒坦,胎相才坐得稳。

    雉娘想起刚才赵守和说的话,问巩氏,娘,文家人和我们家常来往吗?

    倒也不是常来往,毕竟以前在渡古时,文师爷和你父亲共事了六年,情谊也是有的。文师爷的侄子来找过你大哥几次,两人好像也只是谈论文章。

    原来是这样,他们还和段家走得近吗?

    好像那文家的小姐,常去段府找你大姐,你大姐现在是段家的媳妇,她要做什么,我也不好过问。以前你姑姑和大姐提过,想将文家小姐说给你大哥的事情,我和你爹都不同意,你就放心吧,娘会看着的,不会和文家人来往过密。

    巩氏在京中也呆了一段日子,上次女儿就不喜家里和文师爷有来往,她可是记在心里面。

    文师爷的侄子来找守哥儿,她都派人盯着,见他们说的都是关于文章的事,也就没有派人去告诉女儿。

    雉娘想得多,总觉得文家处处针对赵家,一边想嫁女儿进来,一边还在暗地里使手段,这不太合常理。纵观史书,也有过科举舞弊的例子,一经发现,作弊的举子永不得再参加科举,甚至祸至三代。

    文师爷暗地里向常远侯写信揭赵家的短,又怎么会好心将文家人押的题透露给大哥?

    如果这题真的被押中,文家人反咬一口,说题目是大哥泄露给他们的。真要是追究起来,恐怕就会扯出胥家,公公位至阁老,能拿到考题的可能性极大,或许这就是文师爷的目的。

    雉娘越想,就越觉得有可能。

    她没有留下来陪巩氏吃饭,寻个借口急急地回府。

    胥良川还没有回来,她坐在房间里等,心里胡思乱想着。所谓暗箭难防,要真是文师爷起小人之心,胥家一脉都会被牵连,到时候说不定文家真的能取胥家而代之。

    科举舞弊,往往牵涉极广,胥家一脉的学子们遍布天下,要是让文家成了事,等待胥家阆山一脉的就是灭顶之灾。

    她不安地变换了几个坐姿,喝了几口蜜水,终于坐不住,站起身来,在院子里走来走去。

    身后的青杏和乌朵都不明白怎么回事,面面相觑。

    她轻笑,我无事,不过是觉得屋子里有些闷,想在外面透透气。

    日落时分,胥良川高瘦修长的身影终于出现在院子的外面,远远地就看到他青松般挺拔的姿,雉娘一喜,飞奔着迎上去。

    胥良川看到她飞奔的样子,心提了一下,快走几步,扶住她的身子。

    发生何事?你跑这么快做什么?

    雉娘喘了几口气,抚着胸口,急切地问,夫君,你最近听到什么风声吗?

    胥良川一把牵起她,小心地拉着她进屋,将她安坐在软塌上,别急,你慢慢说。

    夫君,我今日回了一趟娘家,听我大哥说文师爷的侄子将文家人猜出的考题告诉了他,而且也告诉了段鸿渐。段鸿渐自得到考题后,天天不思读书,他不比我大哥,万一他说漏嘴,别人会在暗里揣测这题究竟是猜出来的,还是知情人泄露出来的?到时候可就说不清楚,恐怕会连累大哥,甚至是我们胥家。我左思右想,觉得极为不妥,想着等你回来商量。要真是有人捕风捉影,你在外面应该能听到风声。

    她才缓匀气息,小脸还泛着跑过后的红晕,嘴唇也粉嫩嫩的,加上忽闪的翦水雾瞳,直勾勾地望着他。

    他伸出修长的大手,替她捋捋刚才有些飞散的发丝。

    你大哥有没有说过,文家押的是什么题?

    有的,我大哥在看农经,文家人押的是农耕之策。

    胥良川深邃的眼微眯一下,这题定然不是文家人自己猜出来的。前世,这一次的科举考题确实是关于农事。显而易见,有人泄露了科举考题。

    赵守和是自己的大舅子,真要是被人揭发,别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胥家。

    文家人想毁掉胥家,走的是这招棋。他想打破文沐松的通天路,用的也是同样的招数。文沐松定然是从太子那里知晓考题,而他,前世亲身经历过这次科举,对于什么考题一清二楚。

    文沐松此人果然不能小觑,难怪前世能高居阁老之位,成为新帝的心腹大臣。

    他们的路数一样,就看谁更加棋高一着。

    你不用担心,我心中有数。

    雉娘点点头,但愿她是小人之心,度了别人的君子之腹。

    胥良川坐下来,细细地问她今日都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吃了多少,有没有吐?

    今天什么也没有做,和我娘闲聊罢了。吃得还行,没有吐。雉娘娇声地说着,抿唇一笑。

    他这样子,好像养女儿一般,不知是最近日子过得太过惬意,还是人一旦过上好日子,就会忘记过去。她越来越觉得那孤苦无依的前世,就像梦一场。

    接下来,胥良川反倒闲起来,天天呆在在家里,看书或是陪她。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