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75章 纵有枭雄之材,却已无舞台(第一更)

    <content></p>

    第675章</p>

    既然都要筹备婚事了,王洋当然不需要再去公干,而是留在了环州,老老实实的采办各种婚礼用品,唔……当然也用不他,自有万彬这位大宋工商界的老司机出马。品書網 </p>

    再加,天子、太皇太后,甚至还有那位只闻其人,未逢其面的向太后,以及皇后孟氏,都有东西赏赐下来。</p>

    足足装了近三十辆大车之多,这样的恩宠,绝对是世之罕有,不知道羡煞多少臣工。</p>

    除了那份由苏学士前来宣读的圣旨之外。还有一封来自于大宋天子赵煦的亲笔信,由苏东坡亲手交到了王巫山的手。</p>

    信里边的内容,一部份与那圣旨大同小异,另外还有一部份,则是用朋友之间交流的语气。</p>

    甚至还很幽默的吐槽了一番他临朝亲政以来的经历,以及遭遇。亦很洋洋得意地向王洋显摆了他这段时间的处政手段,当然,还在信狠狠地大骂了一顿该死的北辽狗贼。</p>

    居然在这样的时候,还敢如此轻视大宋云云。当然更多的还是希望王洋能够好好的经营好新占之地,让这三州成为大宋未来进攻西夏,平定西夏的桥头堡。</p>

    若是王洋对于治理这三州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理念,都可以直奏给他,只要是天子能够解决的,都会尽力为其解决。</p>

    天子也十分认同王洋的意见,认为像梁乙逋这样的枭雄之材,若是给予他一个舞台,很有可能会闹出什么大的妖蛾子来,所以天子也认同,授予其一个显贵但是又无实权的爵位,让其入朝,这是最好的选择。</p>

    让他儿子留于军伍之,既显示了朝庭用人的不拘一格,亦可以起到安抚梁乙逋,这招妙棋,天子十分的赞同。</p>

    至于王洋和折可适等认可的那几位要么有军略,要么有才干,要么有武勇的降将,天子将会先授其爵位、寄禄官,至于他们的官职,天子认同王洋的看法,不过,等到王洋这位三州经略安抚使任之后再说。</p>

    正好也让王洋这位直属领导好收拢一下人心。另外,天子还那十万降卒的未来去向询问了王洋的意见。</p>

    这封热情洋溢的信,倒也让王洋的心暖洋洋的,看来,赵煦仍旧把自己视之为最亲密的战友和挚友,不然,里边那些关于他的治政理念,根本不可能让王洋知晓。</p>

    而王洋看罢了这封长达数页信纸的长信,仔细地思考了一番之后,郑重地回复了一封约三千余言的长信。</p>

    一部份是感谢皇帝陛下以及太皇太后、向太后、皇后孟氏的赏赐和恩宠,另外一部份则是自己对于现如今与西夏的战事大体结束之后的一个总结,以及对于北辽之所以想要强加干涉宋夏之争的主要原因。</p>

    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另外是再一次的提出了利用战俘修建水泥直道,减少陕西路百姓劳役的优势所在。</p>

    那十万降卒,王洋觉得可以先暂时全部留下,至少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想洗脑,让他们认同自己也是宋国一份子之后,再来进行筛选,择其优者留于军,而不愿继续从军者,当可以在洪州、盐州南部,赐其田地耕种,又或者是给予一定数量的牛羊,着其放牧。</p>

    另外,有一些虽然愿意继续吃军饷者,但是又已经年纪过大,或者是身有伤者,则可以将其编为三州在册厢兵,然后由官府调拔,让他们负责放牧养马。</p>

    毕竟这三州之地颇为辽阔,而且还有大片水草丰美之地,正是适宜放牧之所。之前,三州之地,大约有近十余个党项部落近二十万人在此放牧。</p>

    根据归降的那些汉军提供的消息估算,这里可以满足近五十万头牲畜的放牧,养马二十万匹,年出棚可以达到三万之数。</p>

    也是说,这里每年可以为大宋提供三万匹马,哪怕是良马率只能达到百分之七十,那至少每年也能够为大宋提供两万匹战马。</p>

    要知道,之前大宋每年自养出来的战马都没有超过一万匹,绝大部份的战马,都是通过贸易等各种手段获得的。</p>

    至于该如何治理这三州之地,王洋暂时还没有头绪,只是在信言及,自己会在想明白之后,再奏天子,请陛下圣裁。</p>

    单单是这一封回信,王洋足足花了一个晚和半个白天这才写好,很快这封墨迹刚干的长信,在半个时辰之后,便经由驿站系统,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朝着东京汴梁而去……</p>

    #####</p>

    自打回到了环州之后,除了第一天夜里边与三女匆匆一面之后,再没见过,王洋也很无奈,但是习俗的力量是很强大的,王大官人也只能忍了。</p>

    但是乘着这些日子,倒是敲定了留下来作为自己亲随的人选,愿意留下来的二十名,都是昔日王洋在怡红楼当安保老大的时候跟随其左右的小弟们。</p>

    王洋自己也是松了口气,既然自己的家眷可以留在身边,那么,安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多了这么些知根知底之人,至少可以防住宵小之徒。</p>

    而在王洋正忙于筹备着婚事的当口,洪州城内,韩忠彥立于阶,手拿圣旨,正在宣读,而阶下空地,拜倒着数十名主要的降军将领。</p>

    梁乙逋拜倒在最前方,表情既紧张又忐忑,反倒是其身后边的李茂、斛毡、温等人要显得平静许多。</p>

    当听得诏书之,梁乙逋授爵鲁国郡公,特进,银夏节度使,十五日后起程,往东京汴梁赴任之后。梁乙逋表情先是一僵,旋及泛起了苦涩的笑意,果然,自己的命运,已然不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p>

    这样也好,好歹也是正二品的显贵,看来自己的未来,是要在那繁华而又热闹的宋国东京汴梁里边慢慢的消耗余生了……</p>

    接下来,李茂授开国伯爵宣威将军,马军都指挥使。温授开国子爵,定远将军,步军都指挥使,斛毡授开国子爵,朝奉大夫,团练使。梁寿授宁远将军,步军副都指挥使……</p>

    随着圣旨宣读完毕,诸多降将谢恩之后,韩忠彥笑眯眯地扶起梁乙逋,目光落在了诸位降军将领身。“陛下尚有一道恩旨……”</content></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