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八二章 算计

    这边杨尚荆还在满永宁江畔找着黄成,那边经过李信反复琢磨之后写的报捷奏疏,也已经进到了北京兵部。请百度搜索进本站。</p>

    今天王骥这个伯爷正在兵部喝茶吹水,作为一个战功在身、爵位加身的官,他在整个大明朝的体系里面是很特殊的存在,特殊意味着牛逼,牛逼意味着舒服。</p>

    毕竟是抱紧了外朝的大腿,这会儿官不会喷他,武将也算是接纳了这个异类,他怕谁?</p>

    刚刚喝了一口今年的雨前龙井,王骥看见车驾司郎像一条脱了缰的野狗一般冲了进来,不由得皱了皱眉头。</p>

    车驾司虽然管着全国的驿站,可是能有什么事儿,把他惊慌成了这个样子?难不成是背面的蒙古人打过来了?还是南边的麓川又出事儿了?还是苗蛮又开始不舒坦了?</p>

    然后他看这个郎撩衣跪倒,双手呈一个匣子:“王司马,这是南方丰城侯差人送来的报捷的奏疏,六百里加急,下官不敢轻启,还请司马过目。”</p>

    一般人叫王骥,基本会叫他“伯爷”,勋贵的招牌,毕竟还是更好听一点儿,可是在人嘴里,得叫点儿雅的了,一般的是司马,拽点儿儿的,会叫“夏卿”之类的。</p>

    本来不太高兴的王骥当即眼睛一亮,也顾不得说这个郎冒失什么的,站起身来,自己接过了匣子,他现在和外朝可是荣辱一体的,外朝的好事是他的好事。</p>

    六百里加急,一般的捷报可用不这种东西。</p>

    毕竟他是个“叛徒”,别人能在内廷牛逼了之后重新投靠内廷,可他不行,只能和外朝一条路走到黑。</p>

    打开了火漆封条,王骥急匆匆地展开里面的奏疏,看了一遍之后,脸全是喜意:“老夫问你,这报捷的书,统共有多少份?”</p>

    “回司马,统共两份,一份交到了兵部,还有一份去了五军都督府。”车驾司郎连忙回道。</p>

    五军都督府现在算是勋贵们的大本营了,怀里揣着世券的丰城侯给五军都督府送信,也是理所应当,到时候臣和武将这两班子人才能直接在朝堂一起发力,给内廷再来一个狠的。</p>

    “好,此事本官知晓了,你们将这奏疏誊写一份,原件即刻送到内阁……不,送到通政司!”王骥将盒子送了回去,说到一半直接改了口。</p>

    这种好事儿可不是一般的好事儿,这不光是对于丰城侯和杨尚荆两个人而言的,更多的是对外朝而言。</p>

    而这个时候,走流程显得异常的重要了,奏疏什么的经过通政司再去内阁,相当于直接落到了内廷的手。</p>

    虽然说或早或晚的,这奏疏都瞒不过内廷的眼睛,可是别管早晚,这奏疏都得让内廷慌一慌神儿,多慌一慌,兴许内阁的大佬们有能力在这段时间插入点儿什么敏感议题,让它过一下。</p>

    车驾司郎显然没有这个政治觉悟,听了这话显得有些发愣:“王司马,这六百里加急,依律……”</p>

    六百里加急的事儿,是可以直接面呈皇的,当然了,也可以直接交给内阁的大佬和五军都督府的大佬。</p>

    王骥摆了摆手,一副长者模样:“你只管送去通政司罢,内阁那边,老夫亲自去一趟。”</p>

    其实除了驿站,各家也有各自的消息渠道,而且起驿站来,不会慢太多,毕竟嘛,各大势力传递消息的渠道很多是依仗驿站建立起来的,虽然不会更快,方便性也会受些掣肘,但少了书在衙门里打转的功夫,也不会差太多。</p>

    所以王骥估摸着,现在这个情况,内阁和五军都督府想必都已经老早听到了风声,这奏疏进来的作用,和最后确认一样了。</p>

    要是杨尚荆在这儿,得好好感慨一下,五百多年前的大佬们确定消息的流程,和五百多年之后微博吃瓜群众确定明星出轨/离婚/劈腿什么的消息一样,都在等一个所谓的“官宣”。</p>

    人类真是特么的不会进化的。</p>

    和王骥想的差不多,这会儿内阁的各位大佬已经喜眉梢了,南边的人,速度还是极快的。</p>

    看起来已经老迈不堪的杨溥这会儿显得很是激动,站起身来在内阁里面来回踱步,口说着:“好,好,好啊,尚荆此子,果然有勉仁昔年的风范,坚毅果决,有勇有谋,好,好,好!”</p>

    丰城侯嘛,勋贵体系里面的,虽然现在大家分属同一个阵营,一直在怼内廷,可是一旦内廷真的给怼垮了,臣武将之间还是要刚正面的,所以李贤这个人呢,杨溥还是能不提不提的。</p>

    当然,他们也不知道,杨尚荆这个功劳是李贤特意给的,不过早晚都要知道,早晚也要欠个人情是了。</p>

    “昔年先太师荣随着先帝御驾北征,也曾率领精骑出关,这杨尚荆,到底是将门虎子啊。”马愉在旁边跟着恭维,脸的喜意也是不作假的。</p>

    这会儿有了这么大的功劳,内廷想要翻身可不是那么的简单了,而这个时候,关于杨荣曾经的光荣征程,当然是能提多少提多少。</p>

    提气啊!</p>

    “好好想想,明日廷议,总要好生争论一番,总不能亏待了有功之臣啊。”曹鼐也在旁边帮腔,“王骥拿下了麓川,得封靖远伯,这平倭、剿匪之功虽有所不及,可总也要见些实惠才是。”</p>

    麓川平蛮,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都要剿匪的功劳大出去太多,但是吧,大佬们要推,谁还敢站出来理论?</p>

    功劳,很多时候是个有和无的问题。</p>

    杨溥点点头,停下身子,转身对陈循说道:“最近还有甚么奏陈不好理论的,明日一并疏说了个明白,值此大胜,内廷总要恍惚些时日。”</p>

    陈循眉头一挑,连连点头表示同意,其余几个在内阁行走的外朝心腹一听,也跟着连连点头。</p>

    姜还是老的辣,醋还是陈的香,这杨溥一出手,知道几十年的白米饭终究不是白吃的。</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