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九三章 动荡之始(上)

    在杨尚荆参田家“坑害朝廷命官,逼死人命”的条陈塞到轩輗手里第二天,杨尚荆的第二个条陈又到了轩輗的手里。手机端 m.</p>

    这次是发的加急件,四百里加急,因为事渉“剿匪”事宜。</p>

    丰城侯给杨尚荆的东西很齐备,都是那几家参与谋划了截杀杨尚荆,意图破坏开海大事的家族的名单,杨尚荆琢磨了一下,要是全都弄死了,整个浙江、福建和江西都得乱成一锅粥,这对于开海之前所需要的相对平稳的环境,是不那么好的。</p>

    所以杨尚荆在找来了忠叔和杨勤之后,仔仔细细地圈定了其最大的三家和最小的三家,加入了勾绝的名单。</p>

    而这六家,无一例外地,都在生意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和杨家有那么一点点的过节。</p>

    当然了,作为大公无私的詹事府少詹事,万民敬仰的黄岩县县令,盗贼们闻风丧胆的备倭衙门主官,杨尚荆是绝对不会因为这么一点儿小事儿,直接砍了对头全家的。</p>

    然后吧,浙江臬司衙门那边行动的飞快,都没等轩輗正式结清了李信离死亡这个案子,书直接放在了藩司衙门去了,一起发回去的,还有李信死亡证明。</p>

    嗯,最后定性的是,李信身边那个小妾是被矿贼买通的,要杀了李信,防止他南下剿匪,因为李信“威名远播”,这算是给朝廷一个交代,也算是给皇一个交代,毕竟你不能让皇很是“看”一个废物吧?没有威名,也要制造一个威名不是?</p>

    当然了,那个小妾往,三族以内,尽数被拿下了,该砍脑袋砍脑袋,该发配充军的发配充军,该被打入贱籍扔进窑子里的扔进窑子里面,没有人会对这家倒霉蛋稍有怜悯。</p>

    毕竟臬司衙门的人从那个小妾的家里搜出了“赃银千两”。</p>

    方廷玉和孙原贞这俩人也是提前接了信儿的,一个没闲着,盖了章往南京发。</p>

    然而吧,人命大如天,剿匪是要砍脑袋的,那也是杀伤人命不是?只不过浙江全省剿匪这事儿吧,实在太大了点儿,没人敢担这个干系,所以还得报。</p>

    所以南京的大佬们也没敢耽搁,加了南京刑部、兵部和户部的批,直接一个六百里加急直接往京师送去了。</p>

    毕竟是一省三司衙门里面两司发力,这案子里面还有一个正二品的都指挥使的小命,一个正七品县令的小命,一个正八品县丞的小命,再加一个正四品少詹事的小命,金贵的很呢。</p>

    这会儿的北京城也是热闹的不行,朝堂还正为了军功的事儿撕逼呢,已经有了凉意的北京城,金銮殿愣是给人一种热火朝天的感觉。</p>

    外朝的大佬们觉得,应该先把右都御史的位子给定下来,京没有都御史执掌,这都察院少了个懂业务的把门的,平白每日多了不少无关紧要的奏章,耽搁了大家的时间,至于杨尚荆和李贤这二位的军功,那必须要照着大了赏赐,不赏赐要失去军心了。</p>

    皇帝陛下哪儿是好相与的?经历过金英这个老家伙的点播,再加王振这个坏家伙的撺掇,咬定了是不给新的都御史名额,而且给出的理由那叫一个无懈可击。</p>

    “王爱卿久居甘肃,为国分忧,如今已然年老,朕不忍他再受苦寒,欲在今年冬将其调回京师任职,大同处寻觅阉竖郭敬之事已然有了眉目,陈爱卿不日还朝,这京,怕是不好有三个都御史罢?”</p>

    官字两张口嘛,所有的官儿名义都是皇帝任命的,那么,皇当然也可以用两张嘴来说话了,而且说什么是什么。</p>

    这句话涉及到了官制问题,按照大明朝的官制,都察院还真只有一左一右两个都御史,再有超编了,虽然说现在朝堂违逆了官制,也是所谓的“祖制”的事儿太多了,光特么兵部尚书好几个,可是谁敢在这个时候冒头?</p>

    再者说了,所谓的殿阁大学士,按照祖制还特么给皇帝做秘书的小官儿呢,现在哪个内阁大学士身没挂个侍郎、尚书之类的衔儿?谁敢提?</p>

    朝堂这帮瘪三都明白,现在谁敢提这个,用事实反驳理论,那么占着大义名头的皇帝不介意一拍脑袋,想起来祖制是啥样的,然后给面的大佬们来一刀。</p>

    很疼的那种。当然了,皇帝陛下英明神武,也不是不给他们机会,王出镇甘肃,是用左都御史的名头去的,陈镒去大同办事儿,挂的是右都御史的名头,谁要是想去这俩地方帮着皇帝分忧,完全可以让陛下赏给你一个正二品的都御史的官帽子嘛。</p>

    毕竟嘛,法力不外人情。</p>

    然而俞士悦今年也不小了,王能折腾得起,他这个大理寺卿可未必折腾得起啊,身体素质差了太多,别特么刚捡到正二品的官帽子,直接病死在去甘肃或者大同的路了。</p>

    他又不是杨荣,没资格获得太多的哀荣,而且大理寺卿这个位子,实际也不右都御史差太多,这种职级的晋升,俞士悦并不渴求。</p>

    既然皇打定了注意要把都御史的位子空出来,大家也没法说什么了,俞士悦本人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谁还能去生劝不成?</p>

    还是有人能去说服王,让他老人家在甘肃多待几年,或者直接告老还乡?</p>

    那只怕会被二人活生生打死。</p>

    于是内廷外朝陷入了一个怪的僵局。</p>

    都御史的位子不安排好,外朝没办法提给南方剿灭矿贼的军功,剿灭矿贼的军功没分配,南边的事儿很难有一个真正的定论。</p>

    也在这个时候,浙江藩司衙门和臬司衙门的条陈全加南京六部大佬给的奏章,全都发了了,“剿匪”这么个议题,让外朝的大佬们似乎找到了下台阶的机会。</p>

    毕竟资产阶级都有软弱都行,那么资产阶级还要腐朽的封建官僚们,讲一讲软弱性,玩一手坡下驴,似乎也没什么不妥吧?</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