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47话:神机妙算刘伯温 2

    朱元璋经过多年打拼,顺利当上了明朝开国皇帝。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他对辅助自己打拼江山的有功之臣常常乱加怀疑,甚至给予压制和打击。

    刘伯温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但由于宰相李善长的谗言,朱元璋对他也是时时猜忌,事事疑心。

    有一天,朱元璋对大脚马皇后说:“刘伯温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人能比,还是让他去给太子当老师吧,也好把太子培养成一代明君。”

    马皇后虽然感到这样做有些大材小用,但转念一想,太子将来要想做个好皇帝,的确需要有个好老师,凭学识和才气,刘伯温当之无愧,想到这里,马皇后心里倒也十分欢喜。就这样,刘伯温专心致志地给太子当起了老师。

    可是朱元璋还是对他不放心,为了摸清刘伯温的心思,太子每天学习结束,无论朝事再忙,朱无璋都不忘盘问太子,当天读了什么书、写了什么字,师傅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等。

    这天晚上,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后,刘伯温便带着太子外出散步,过了桃花溪,来到了附近一座村庄,太子看见农夫正把一头黑乎乎、毛茸茸的活物抬到板凳上杀了。太子未见过这种情形,便问:“老师,他们这是干什么啊?”

    刘伯温说:“杀猪。”

    太子不明白,又问:“他们为什么杀猪?”

    刘伯温回道:“杀来吃肉呀。”

    太子又问:“是猪都要杀掉吗?”

    刘伯温随口说:“只杀大猪不杀小猪。”

    当天晚上,朱元璋听闻太子与刘伯温的对话后,疑虑重重,他心想:“朱、猪同音,大猪岂不是暗指寡人?大胆刘伯温,竟敢指桑骂槐,对寡人大不敬,看寡人怎么收拾你?”

    善良的马皇后听闻朱元璋的怒话,想到皇帝早有除去刘伯温之心,这下正好有了借口,看来刘伯温在劫难逃,得赶紧想个周全之策救救刘伯温。马皇后也是聪明之人,很快便心生一计,并趁朱元璋不备,悄悄在盒子里装上了一枚枣、一颗桃,悄悄地让太监把礼物送给了刘伯温。

    刘伯温接过礼物,谢了太监,打开一看,只有一枚枣、一颗桃,不解其意。但他想马皇后不会平白无故地只送自己这两样普通的礼物吧,他想到皇帝连日来对自己的种种疑心,忽然明白了马皇后这是在提醒自己要早逃呀。他在心里暗暗感激皇后救命之恩,急忙带领家人,乘快马连夜逃离了京城,奔向千里之外的南阳,终于躲过了杀身之祸。

    刘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伯温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终结。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伯温。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被封为南韩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刘伯温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长是四千石,多出刘伯温十几倍。

    刘伯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伯温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伯温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伯温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道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不杀他已经不错了,难道还想要封赏吗?

    刘伯温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刘伯温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伯温这一边。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他是李善长的亲信,由于犯法被刘伯温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伯温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伯温说情,刘伯温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

    不巧,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的手里,他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伯温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刘伯温,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胡妄杀人吧。”

    李善长可说是老奸巨猾,他明知刘伯温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伯温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伯温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反击。刘伯温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这一次刘伯温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伯温。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伯温,但刘伯温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伯温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建都凤阳是绝对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当时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刘伯温的,他对刘伯温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文武都在结党,只有刘伯温不和他们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我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这次可真是被刘伯温给蒙了,刘伯温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杨宪是刘伯温的死党,他得到了刘伯温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并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

    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对李善长依然十分信任,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他召回了刘伯温,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成为靶子,淮西集团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亲自上阵与淮西集团公开叫板;他左思右想,为何不学学刘伯温呢?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结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东集团春风得意、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刘伯温言语过于直接,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也起了疑心。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伯温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伯温,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伯温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伯温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伯温。

    刘伯温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是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伯温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

    刘伯温见招拆招,回答说:“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伯温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松了一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说完这句话,刘伯温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伯温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伯温所说,谁是恶呢?

    刘伯温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璋就此与刘伯温决裂。

    至此之后,刘伯温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虽明白自己地位不如从前,但仍然坚持在朝中为官,为浙东集团撑台,但是朱元璋不是那么好打发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伯温,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鱿鱼,走人吧,刘伯温只好回到了乡下。

    这时候,浙东集团的另一干将杨宪失去了刘伯温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刘伯温明白,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家养老,度此一生。可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伯温,指使手下状告刘伯温,此时刘伯温已经没有官位,还能告他什么呢?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是至理名言。刘伯温的罪状是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所谓王气实在是个说不清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只看目的是什么。

    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伯温,官都没了,还罚什么呢?朱元璋有办法,他扣除了刘伯温的退休金。刘伯温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证。但这是次,他又错了。

    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伯温,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关于刘伯温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伯温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伯温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伯温。而刘伯温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伯温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刘伯温的死朱元璋是有责任的。

    刘伯温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

    胡惟庸胜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伯温。他大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无广告、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按住三秒复制) 下载免费阅读器!!